鳌江是座千年古镇,其有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龙山头石棚墓)。古称江口,地名距今最早历史已有 1170年(见《圆珍和尚入唐记》)。由于历史上建制多次变更,其行政区划范围也随之不断变化。目前,鳌江镇的行政区划范围相当于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慕贤东乡(小部)、西乡(大部)、凤林乡(大部)和钱仓镇,民国时期的小南乡、小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南区、鳌江区。
因历史资料缺乏,今鳌江镇辖区在北宋之前具体归属已无法考证。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和元丰年间的《元丰九域志》中,有关平阳县十一乡记载,只记乡数,未具体列乡名。鳌江目前所辖的钱仓(前仓)有所记载,慕贤东西乡也有所记载。直至清末,这些乡(镇)名基本没变。而此前一百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平阳县为十一乡,虽乡名不可知,但据历代地域设置基本相承推论,千年前已有目前鳌江所辖的前仓、慕贤西乡、凤林乡等地域名称了。
在北宋温州名士许景衡《横塘集》中《蔡君济墓志铭》和温州名儒周行己《浮沚集》中《蔡君宝墓志铭》载,已有慕贤西乡(西乡大奥,今鳌江镇大岙底)乡名记载。据此,今鳌江镇地属慕贤东、西乡无疑,而前仓(钱仓)镇则为北宋温州四大名镇之一。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平阳林景熙撰《平阳县治记》载:“(平阳)为乡十,都五十四。”但乡名不详,而从其他金石文字及有关著述文字中发现有上述十乡中慕贤东乡、西乡、钱仓镇、凤林乡等乡名记载。另据文献记载,宋元时期,鳌江区域地名有记载的如石床里(今厚垟—丰山)、屿门里(今郑家墩一带)、境江里(今埭头一带)、腊田里(今蓝田)、道源里(今桃源,属萧江)、江田里(今和家一带)。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为平阳县十乡之一,钱仓镇为明代平阳主要的集镇。
明隆庆《平阳县志》载,平阳县计七隅、十乡、五十一都、二镇。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为十乡之一。二镇,一为钱仓镇,一为金乡镇。而鳌江名称最早出现在明弘治壬子年(1492)平阳县令包瑜写的《重节堂记》中,原句是:“妇为鳌江陈氏,年二十五,生二子,俱在髫龄,亦霜居抚子,以完其节。”文中鳌江,当是因江而得名的江边村庄,是否现在的鳌江镇,已不可知,因为清乾隆《平阳县志》中尚无村名的记载。据此文献,鳌江镇名有资料可考的,此为最早,距今500年历史。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严命平阳县慕贤东乡、西乡等地沿海居民内迁 10余里,扦木为界,界外房屋一律烧毁,以至于荒无人烟。一直到康熙九年(1670)复慕贤东乡、西乡等界外地,其后,鳌江沿海有福建、乐清、永嘉等地来人居住。
清康熙《平阳县志》载,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仍为平阳县十乡之一,钱仓镇仍为二镇之一。乾隆《平阳县志》与康熙《平阳县志》同。此后至清末,行政区划不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府、厅、州、县衙门所在地的城厢地方为城,其他市镇村落地方人口5万以上为镇,人口未满5万者为乡。宣统三年(1911),平阳县划定自治区域为一城、四镇、三乡。钱仓镇为四镇之一,小南乡为三乡之一。
民国成立后,仍沿宣统三年(1911)划定的自治区域。
民国 21 年(1932),平阳县设 6 区、192 乡、21 镇,鳌江属小南区。民国 24 年(1935),改行县与乡镇二级制,撤区公所,设置区署,代行县政府职权。平阳县设6区,鳌江镇属第二区(小南)。
此时鳌江(区)管辖范围,据刘绍宽编纂民国《平阳县志》载,小南乡包括:
八都 11 村:夹屿、旸岙(今属昆阳镇)、鹳巢、塘下、丰山、安阳、象山、屿门(增厚垟、蔡家山、塘边)。
九都 10 村:下埕、江口、墨城、屿门(增三沙、四沙、河口、下厂、丰山、下丰山)。
十二都 7 村:蓝田、陈绛(陈家殿、莲池)、荆溪、环溪[增塘边(西塘)、大岙底、鳌江(舻艚头、古鳌头)]。
十三都 11村:横浦、垂杨、柳嘉垟、山阳(钱浦)(增徐家站、世桥、柳庄、埭头、钱仓、三大厂、鳌江)。
十七都 15村:石井、塘川、梅浦、奇石、箭岙、半岭(增金庄、罗阳、龙山头、石壁头、梅岙、东阳、石佛山、方家坑、岩庵)。
十八都 9 村:凤尾山(施洋)、黄岙、曹堡、铁场、岛桥头(梅溪)、溪头(增清溪、书阁、苏家岭)。
小南乡图
十九都 1村:道源(桃源,现属萧江镇)。
民国22年(1933),鳌江镇正式建镇,属平阳县鳌江区(旧称小南区)。是为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镇和对外开放交流港口,时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鳌江因此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鳌江建镇在鳌江发展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浙南闽北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国 36 年(1947),平阳县有城区、万全、鳌江、北港、江南、南港、蒲门(马站区更名)7区,56乡镇,946保,10748甲。鳌江镇属鳌江区(小南)。
1949 年 8 月前,平阳县辖万全、鳌江、北港、南雁、江南、南港 6 区。鳌江镇属鳌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本沿用旧(民国)政权的行政区划。1950年 5月,进行划区建乡。平阳县设万全、鳌江、北港、麻步、山门、睦源、宜山、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12区,1直属镇,151乡(镇)。
1956年 3月至10月,并区并乡。平阳县设水头、山门、宜山、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8区,城关、鳌江、矾山3直属镇,116个乡镇。鳌江镇属直属镇。
1958年 9月至11月,平阳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区建制和直属镇,先后成立钢城、万全、鳌江、麻步、水头、腾蛟、山门、宜山、金乡、钱库、灵溪、桥墩、藻溪、矾山、马站、赤溪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 9月,恢复区公所(城关、鳌江、矾山3个直属镇不变)。至1962年 1月,生产大队全部改为公社。平阳县共有137个公社。
1965 年,鳌江区辖梅源、塘川、西塘、下厂、墨城、西湾、梅溪、钱仓、雁门、务垟、种玉、河口。鳌江镇属直属镇。
1985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将原属于鳌江区的下厂、雁门两个乡和种玉乡的柳下村、东河村及河口乡的下埕村划入鳌江镇,全镇面积比原来扩大了3倍。
1992 年,撤区扩镇并乡,原属鳌江区的墨城、河口、种玉 3 个乡并入鳌江镇,鳌江镇面积扩大到 49平方公里。全镇辖 11个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6个居民区,人口10.5万。
2000年 4月,浙江省政府批复鳌江镇区划建制调整方案。撤销务垟乡建制,并入鳌江镇,同时将钱仓镇的上源、黄山、西岭等18个行政村划归鳌江镇。此时,鳌江镇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13万多,辖11个办事处、97个行政村、16个居民区。
2011 年 4 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撤销钱仓、南麂、西湾、梅溪、梅源 5 个乡镇建制,并入鳌江镇,鳌江镇基本上恢复历史上鳌江区(小南)行政区划范围(缺十九都桃源,属萧江镇)。同年5月,经温州市政府批准,成立鳌江新区功能区,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
2016年区划调整,西湾、南麂划出。鳌江镇辖区面积16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 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 30万(户籍人口 19.79万),下辖 10个城乡社区、99个村(居)。
2019年村(社)规模优化调整后,全镇辖87个村居,其中包括28个居民社区、59个行政村。
鳌江镇是温州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和平阳县的经济、交通中心,位于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高铁、高速、国道穿境而过,拥有二级火车站和浙江省五大联运港鳌江港,设有海关、商检、口岸等涉外机构,是浙江省首批 27 个试点小城市,全国百强镇最高排名第60位,也是全省唯一拥有“水、公、铁”现代立体交通枢纽中心的特大型城镇。
《古镇新貌云不识》 (林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