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清

明清时期鳌江的书院和社学

平阳文风自宋代开始,逐渐鼎盛。民国《平阳县志》称:“平阳衣冠文物至宋而盛,陈经正兄弟,徐、蔡诸君子先后从游程朱之门,皆得其传以归,递相授受,邑遂称小邹鲁焉。”宋以后,平阳书院教育得到发展,成为平阳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些书院大都依山傍水,如宋代的会文书院、聚奎书院;元代的交川书院;明代的正学书院、东湖书院、魁峰书院;清代的昆阳书院、崇正书院、龙湖书院、鳌江书院等。它们在山水之间,将平阳古代的教育史连成一条线,培育出众多名人雅士。

宋代,鳌江地域文化名人众多,但所处的慕贤东、西乡,凤林乡以及钱仓镇在地方史书资料上没有书院创办的史料记载。元代,鳌江两位大儒史伯璿、陈刚分别在钱仓和鳌江创办有私塾。史伯璿1353年创办的书院在其去世后改为史伯璿祠。陈刚在蓝田创办的私塾名植德堂,学生众多,因是私塾,故无书院之名分。在历代《平阳县志》的记载中,鳌江地域仅有魁峰书院、文溪书院、鳌江书院三所,这是鳌江地方历史上文化传承和文脉的延续标志。

魁峰书院

鳌江小南片叶氏在平阳尤为出名,原因有二:一是西塘塘边叶氏,其原迁自万全叶垟,在清乾、嘉期间出了位著名学者叶嘉棆,后其家族出了诸多贡生,是个书香门第;二是荆溪叶氏,荆溪叶氏自一世祖永四公于明嘉靖壬子(1552)春为避倭患,从乐清叶公桥东迁来,居住于荆山之下的魁峰里,已历 470余载。清末民初出有学者叶蘅,据其族谱记载与民国先贤刘绍宽认定,南宋大儒叶适为其祖上。

荆溪叶氏始祖办学兴教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魁峰书院就是一个最好的事例。魁峰书院原址就在现荆溪叶氏宗祠的后山上,如今该书院已毁。据民国《平阳县志·学校志》载:“魁峰书院在荆溪白米岩下,明万历时西塘叶逢春建,康熙年间,叶之真、之暖重建,嗣文溪书院,称盛邑南。此后遂废。”魁峰书院原是明万历时乡贤叶逢春读书之处,但叶逢春其人事迹与魁峰书院具体史料无载。

荆溪山魁峰

魁峰,又称白米岩,位于荆溪山东南麓,南距鳌江镇 5里许,村后峻岭起伏,巨石嵯峨,唯独此峰层峦叠巘,突起于群峰之上,状如魁星之神像,故名。荆山魁峰命名历史悠久,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宋陈彦才,建别业于荆溪魁峰院(即今悟心庵前身)旁。”陈彦才,字用中,慕贤西乡莲池里(今西塘陈绛殿)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由此来看,魁峰之名沿用至今,至少已有900多年历史。

“魁”是为首,居第一位,高大之意。古时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南宋时期,平阳科举层出,大魁频现,计有文科状元 2人,武科状元15人。平阳学宫之地为陈彦才父亲所献。相传当年学宫刚刚建成要挂匾额时,有异人说,如果有一天匾额上的“学”字中的“子”裂开了,就会有人科举夺魁,“扁上学字子文裂,当有大魁至”。果然,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子”第一次裂开,这一年周坦考中了状元;三年后的淳祐元年(1241),“子”再次裂开,徐俨夫考中了状元。连续两科状元出自同一个县,平阳创造了中国科举历史上少有的奇迹。

魁峰书院是平阳县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曾为家乡培育众多有识之士,后因历史变迁等原因逐渐废圮。2003年,为继承前贤宏愿,弘扬民族文化,经平阳文化局批准,书法家吴招廉以书画艺术团体的名义带头组建魁峰书院,并于平阳昆阳解放门(现称通福门)处挂牌活动。2019 年,该书院在荆溪社区城市书房正式挂牌延续至今。

从900年前北宋进士陈彦才创办的“魁峰院”到400多年前明万历年间叶逢春创办“魁峰书院”再到2003年吴招廉重建“魁峰书院”,“魁峰”这个名字对平阳地方文化文脉的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

文溪书院

清初,“不许别创书院”,至雍正时禁令解除。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诏各省、府、州县书院或绅士出资创立或地方官拔公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见《学政全书》)。平阳正式出现与县学相并立的书院是乾隆中期的龙湖书院。“各乡闻龙湖书院之兴也,此倡彼和,而吾南、环青、逢源相继而起。配以恒产,而弦歌之声渐盛。”到清末,先后有10所书院。文溪书院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

文溪书院其实是魁峰书院的延续,同在西塘地方,其所在地塘边与荆溪两村相距不远,也就一二里而相望。1993 年版及民国《平阳县志》都载有此事。“乾隆间叶世璧妻张氏捐建,在十二都西塘,历延应王衡张温山,张南英等主讲,嘉庆时,叶嘉棆著书处,称盛一时,后废。”

西塘叶氏是个书香门第,明代叶西屏(1539―1594),字应昌。习《春秋》,游庠举太学,任鸿胪寺序班。明万历九年(1581)授福建兴化府检校,又调任江南常州府主簿。清代叶氏出有雍正恩贡叶之瞻、国学生叶世璧、著名学者叶嘉棆。叶世壁即嘉棆之父,不幸早逝,但其妻张氏眼界远大,培养子女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清代乾嘉时期瑞安进士林培厚撰写的《叶嘉棆墓志》中载:“张儒人(叶嘉棆母亲)遵命出囊金五百,构西塘书院于舍东,延名师训导先生。”叶嘉棆(1744—1811),字秀林,号贯,平阳慕贤(今鳌江西塘)人。多次科举不第,遂绝意仕进,室曰尚志堂,潜心为学。著有《象义别闻》《诗义解颐》《乐律纪原》《史论》《方国珍乱郡考》《东瓯建置考》《平阳历朝寇警录》《尚志堂集》《仰止集》等。

从书院性质上来讲,“文溪书院”属于叶家的私塾。但是由于其名师众多,除了叶嘉棆外,另外还培养了诸多名人,如刘眉锡、张元启等。文溪书院历聘有应玉衡、张温山、张南英诸名儒主讲,称盛一时。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载:应玉衡,乾隆庚午(1750)岁贡。《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张英南,雍正十一年(1732)进士;乾隆三年(1738),以知县分发贵州;乾隆二十三年(1758)致仕修编《平阳县志》。”应、张二人入“文溪”讲学时间,当在乾隆十五至二十三年之间。故,文溪书院创建时间,或应在1758年之前。《平阳县志》记载:“文溪书院在张南英主讲时称盛一时。”

鳌江书院

据《平阳教育志》载:“鳌江书院:院址鳌江镇文昌阁,光绪二十三年(1897)王志澄(理孚)、陈仲芸建。”平阳民国先贤王惺园《鳌江公学大事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王君志澄,自江南转居广元旧祖屋。二十三年丁酉(1897),偕陈君仲芸来余家,谋修学地,拟就文昌阁,改设鳌江书院。聘刘师厚庄为山长,定月之朔望授课,以经义史论命题。志澄且收孙志球、陈竟生、杨星卿、陈体衡诸生徒,于书院内设帐授课。旋,刘师登丁酉拔贡科,进京朝考,课中止。”

王惺园所述,即1897年,鳌江开埠先贤王理孚从江南陈营里回到鳌江老家,和同乡陈仲芸、王惺园两先生协商创办鳌江书院,地址设在鳌江杨爷殿。并聘请刘绍宽担任山长,后刘绍宽登丁酉拔贡进京赴考,鳌江书院暂时停办。

《王理孚年谱》载:(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先生二十二岁,授徒鳌江书院。海神庙后厅文昌阁上三楹,窗开四面。下五楹,前两庑,中一大厅,左右及后面设四室,改为鳌江书院。聘刘厚庄为山长,定月之朔望考课,以经义史论命题。先生借此授徒,从学者孙克强、陈华、杨绍煌、陈体衡、陈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鳌江书院改称为横阳江北乡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鳌江小成学院和横阳江北乡学堂合并,校名改称鳌江公学,由王理孚出任校务(校长)。至此设立现代学制,告别私塾旧学,王理孚任国文教席,并为学校撰写《校歌》。“斯堂所事非他,为吾党谋改良性质,近水之民多智,愿诸君莫误用聪明。”易其名曰“鳌江公学”。1902年,鳌江小学正式成立。

明清社学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城乡小学,也是府、州、县官学的预备学校。温州最早的社学是明代平阳的贤祠社学,创办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综合顺治、康熙、乾隆、民国版《平阳县志》中明清时期小南片社学名单罗列如下:

河口社学: 旧河口堂,东七弓,西七弓三尺,南十七弓,北十八弓。

丰山社学: 旧福安堂,东十弓,西九弓,南北各十五弓,前后各三间,田七亩。俱在八都。

陈埄社学: 旧善福堂,东二十四弓,西二十弓,南十四弓。前有地,东西南各十一弓,后有地,东西南北各六弓。

蓝田社学: 旧植德堂,东西各二十四弓,南十四弓,北十一弓。前园东五弓一尺,西五弓,南六弓二尺,北六弓一尺。

荆溪社学: 旧集善堂,东二十三弓,西二十二弓,南北各十三弓。俱在十二都。

横浦社学: 旧水月堂,东四十弓,西三十五弓,南北各六十弓。在十三都。

龙山社学: 旧兴明堂,东十三弓,西十二弓,南二十四弓,北十六弓。

塘川社学: 旧集庆堂,东二十五弓,西二十七弓,南三十一弓,北二十七弓。俱在十七都。

梅溪社学: 旧崇海堂,东二十弓,西二十二八弓,南四十五弓,北四十三弓。在十八都。

钱仓社学: 即史伯璿祠。以上社学俱奉例立师训乡之子弟。今俱圮。

横溪义塾: 增,在十二都,明弘治五年(1492),里人章幸建,拨田二亩五分。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