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公望:山水画家

中国山水画由宋入元,发生了重要变革,尤其是元代后期,完全摆脱了宋人院体画的风格,形成了新的面貌,使山水画技法臻于完备,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赵孟 是这次变革的先驱,而完成这次变革的则是被称为“元季四大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产生这次变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自宋代苏轼以来,文人画发展的影响;其二是工具材料的变化,主要是纸张逐渐取代了绢。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了湿笔晕染,笔墨更为丰富起来。他们追求简淡高逸、苍落深秀的艺术情趣,全然不同于前代密实挺劲、淋漓奔放的风格。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010年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上回答中国台湾记者提问时讲这样说到:“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富春山居图》系“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为无用师所作。它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画面用墨淡雅,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明万历年间因“焚画殉葬”被焚成两段,前段又称《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 年 6 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而在此之前的 1993 年中秋,上海电视台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的中秋晚会上,曾采用电视手法,将《富春山居图》首次“珠联璧合”,引起了海内外游子的共鸣。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永嘉平阳人,为“元四家”之冠。少年时即好学,有“神童”之誉。长大后博览群书,熟经史、通音律、工书画、善散曲诗文,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由于元朝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汉人只能由推荐担任小吏。黄公望青年时期在“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中台察院”等元朝机构充当书吏。约在延祐六年(1319)或七年因故下狱。出狱后,正式皈依道教。

黄公望50岁左右开始从事绘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能变其法,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 指授,自成一家。他擅写生,每逢出游,便携纸笔,悉心观察,得于心而形于笔。所以他的画,浑朴自然,富于变化。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

黄公望其山水画分水墨和浅绛两种,又有使用新笔和秀笔的区别。多作披麻皴,山头常写矾石。浅绛法,是黄氏创造的,在墨笔山水上略施赭色即成,表现秋山或晓山特别适宜。黄氏作品传世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10 余件,故宫、南京博物馆均有收藏,其中最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卷》是他定居富春山多年观察写生的精妙之作。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并被尊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题款自称平阳人

历史文献关于黄公望籍贯的记载,现在有多种说法。除平阳外,分别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莆田、永嘉、瑞安、湖北等说法。

黄公望青年充吏,中年入道,一生浪迹江湖,史料记载多有不明,即使是同时代人,有时也难以讲清他的籍贯,又由于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松江、常熟、富阳等地,所以元明间就有他各种籍贯的说法,不足为奇。

确认籍贯的最可靠方法,应以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为准。黄公望留下的墨迹则坚称自己是平阳人。查检现存的历史文献,黄公望题识署名中,凡是有表明籍贯的,除与王渊合作的《东山小隐》署名“吴门黄公望”外,其余均署名“平阳黄公望”。

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载:“黄公望,字子久……明万历陈善《杭州府志》:钱塘姚际恒藏有《观瀑图》,上书‘平阳黄公望’(姚际恒《家藏书画记》)。又《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亦云:‘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帙有一。’是则,公望出继永嘉,实为平阳黄氏,其云永嘉,举古郡名也。按:《瓯海轶闻》谓是平阳人,出继永嘉非是。”

民国《平阳县志》提到两处:其一,明万历年间常熟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四库全书本)卷十四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其二,清初浙江仁和姚际恒《家藏书画记》卷上:“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

此外,清广东南海孔广镛、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三载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的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江山幽兴图》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这幅画27厘米×360.3厘米,是其现存遗作中仅次于《富春山居图》的长卷。

现藏南京博物馆的《水阁清幽图》(又称《山居图》),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水阁清幽图》是黄公望创作的一幅水墨画,此画描绘深山隐居之景,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葱郁茂盛,山谷之间,云气弥漫;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他典型的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此画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水阁清幽图》

2011 年 11 月 26 日下午,在平阳籍著名学者、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大力促成下,《水阁清幽图》原迹在温州博物馆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黄公望画作回故里”书画大展上展览。这是作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水阁清幽图》首次出馆展示,也让故乡人一睹先贤的风采。

根据以上五处史料的记载及真迹上黄公望的落款,可以认定黄公望就是平阳人。书画作品传世方式与文章不同,文章传世主要凭借抄本、刻本,书画作品传世则主要靠真迹。真迹因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容易流失,流失真迹的重新面世,往往比较困难。明万历以来,陆续发现五件题识署名“平阳黄公望”的书画真迹,确实不易。在有“平阳黄公望”真迹题识存在的情况下,历史上凭传闻而对黄公望籍贯的种种记述,今天应重新予以考证。

平阳建立黄公望公园

籍贯,指的是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黄公望一直坚持自己是“平阳黄公望”,自是以籍贯为依据。特别是平阳黄氏从北宋崇宁五年(1106)至南宋时期,文武科进士共有 40余人(其中有抗金英雄黄友、探花黄中、武状元黄裒然)。他们中很多人都在外地做官,其家属也在外地落户。宋元更替时,这些忠于南宋的官员都是元兵清剿的对象,因此很多人的后裔只能隐瞒身世,低调生活。1269 年出生的黄公望,很有可能就是南宋官员的后裔之一。若没有深厚的家庭文化背景,没有少承庭训,而是在陆家时“少丧父母”“贫无依”的话,怎么可能会培育出“生而神童,科通三教”的黄公望呢?

现在有一说黄公望是“陆氏子”,但元明间的多数著作并无陆氏子之说,包括与其同时代的学者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书成于1330年,黄公望时年62岁)。因与传主是同时代的学者,对传主籍贯的记载应比非同时代学者的记载更为确切。仅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持陆姓出继黄姓之说,这是其一家之言。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录鬼簿》才说黄公望本姑苏陆姓,名坚,“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清钱陆灿《常熟县志》把黄公望的继父黄公说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称黄公望“本陆氏子,少丧父母,贫无依,永嘉黄氏老无子,居于邑之小山,见公望姿秀,异之,乞以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

当然,就目前而言,也不排除黄公望原是平阳陆姓在苏南一带为官后裔,本就是平阳人,后又过继于平阳黄氏。据平阳学人陈正印考证,南宋平阳就有陆良臣、陆同甫两位武进士。其中陆同甫在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七《将佐》载:“计议:《武昌志》曰,都统制僚属有计议官,有主管机宜文字,有干办公事……陆同甫,淳祐……”淳祐为南宋理宗年号。计议为都统制下属武官,路钤为路一级武职官员,身份相符,两者应属同一人。也就是说陆同甫与黄公望(陆坚)可能存在父子关系。

晚清大儒孙衣言在《瓯海轶闻·艺术·黄公望传》后有按语曰:“大痴见《江南通志》《松江志》《娄县志》以为莆田巨族,又以常熟陆氏出继永嘉。而此自署‘平阳’,恐是平阳人出继永嘉耳……”孙衣言推测认为,黄公望本是平阳人,后又出继永嘉平阳黄氏。而民国《平阳县志·文征内编》在录下黄公望《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后有按语,谓“以卷末题有‘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之语,以见子久本为平阳人耳”。

综上,黄公望应为平阳抗元志士遗孤,所以有意隐瞒身世,以至坊间关于他的籍贯众说纷纭。之所以黄公望一开始没有在作品中写明籍贯,应该是在元朝高压政策下为了避祸而有意不为。直到至正九年(1349)81岁高龄的他才敢落款“平阳黄公望”,且多次落款,似乎在向世人表明身世,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此时,离元朝灭亡(1368)只有20年了。因此,黄公望籍贯为平阳无疑,他五处题款“平阳黄公望”,已经自我认定。

为了纪念平阳这位杰出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平阳鳌江国际新城专门建设一座黄公望公园。公园位于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车站大道与沿江路交界口,临近鳌江四桥,总占地面积6.1公顷,其中绿化面积4.2公顷。该公园传承百年商埠基因,以新“富春山居”为切入口,打造生态优良、功能完善、文化彰显的休闲公园,为人们提供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成为鳌江两岸人民愉悦身心的户外场所和多元融合的生活驿站。

为了表达对黄公望的敬意,公园邀请了不少艺术大咖设计雕塑作品,其中由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鳌江籍的曾成钢教授设计的黄公望雕塑被放置在公园门口。黄公望雕塑高 6米,由花岗岩制成,坐落于黄公望公园门口。雕塑表现黄公望在山林间作画的场景,一位清瘦矍铄的老者凝望山水变幻,散袍披发尽显“大痴本色”。如今,黄公望雕塑在此落成,厚植了平阳黄公望公园的人文底蕴,以文化力量为打造“平阳标杆”“鳌江篇章”塑形、铸魂、赋能……

黄公望雕塑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