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礼(1299—1370),字朝美,元代江浙行省温州路平阳州慕贤东乡江口(今属鳌江)人。官至浙东宣慰司元帅府都事,监察御史。其事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六《人物志》、明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十二之《故元承德郎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都事郑公墓志铭》《江口陡门记》及《浙江历代名人》有载。
郑氏在平阳地方为名门大族,出了不少进士、举人、贡生,著名的人物有郑熙绩、郑鸣凤、郑朴翁、郑僖、郑如珪、郑文夫、郑思恭等。郑礼家族乃是书香门第,仕宦大族,曾祖父郑嗣僧,南宋忠训郎,知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县。祖父郑善老,南宋太学上舍生。父亲郑大铨,入元赠承务郎,任乐清县尹。
郑礼
郑礼少年好学,卓有良才,长相俊美。成年后,以其才学被推为元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督运平阳州漕粮至京师大都(今北京),为时任中书许有壬、参政焦孝先所赏识,提拔出任处州路丽水县尉,及任后施政有为,盗弭而民安。方国珍割据庆元府(宁波)后,去职。后因其父郑大铨去世,在家丁忧三年,孝除,任松阳县尉,改进福建安溪县主簿。其任上俱以为官清廉、能干而著称,时为郡守契玉立、孙才卿所器重,擢提任为郡(泉州)录事兼摄晋江县尹。而安溪县民不肯,要求其还归安溪县任职,晋江县民则不肯而乞留。
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蜂起。时山寇盗起安溪,烧杀劫掠。郑礼招募义民平息暴乱后,上级又要他去平息南溪寇乱,调任怀安县主簿。还未上任,山寇又围攻福州城,府守以郑礼前在安溪能却贼,委守北岭,郑礼以偏师击败山寇,解除了福州城之乱。因其解围有功,升任怀远县尹迁闽清县尹。有史料载:“会寇围福城帅阃以公前在安溪能却贼,委守北岭,屡以偏师挫贼锋,福城围解,与有功焉,怀安当孔道,咫尺宪帅二府,动辄速愆,素号难治,公优为之,绩用尤著,在闽清亦以最闻。”其在怀远、闽清两地县尹任上颇有政绩,遂擢迁升任漳州路总管府。任上,其经办漕运、军储粮 2 万石,周密安排运输至南行台,皆安全无误。
嘉靖《安溪县志》卷三记载郑礼
郑礼其人身具吏才,办事干练,深为上级官员赞赏并器重,福建廉访使郭兴祖,南台御史拜住哥,福州路同知郑玟交俱为推荐,遂被擢任浙东道宣慰使司元帅府都事。浙东道宣慰司,元代置,秩从二品,隶江浙行省。置司庆元路(今浙江宁波),领庆元、衢州、婺州、温州、台州、处州、绍兴七路军民政务,辖境包括今浙江省大部分地区。设宣慰使三员,同知、副使各一,经历、都事、知事若干名。都事品级为从七品。郑礼后授承德郎。承德郎,金始置为文散官,以授正七品上文官。元代沿置,改文官正六品,敕授。
当时方国珍占据庆元(今宁波)、台州、温州三郡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兼海道运粮万户,其为人狡诈多变,郑礼不愿与其共事,不就。月鲁不花时任广东省道,辟请郑礼为检校官南行台,又奏授其为元廷监察御史。郑礼见元廷无道在即,俱不赴任,遂归隐于乡。他心系桑梓,关怀民瘼,兴修水利。至正二十一年(1361),郑礼与族人郑公谊等助资重修家乡江口(鳌江)陡门(苏伯衡有记)。
郑礼于明洪武三年(1370)卒,时年72岁。其子郑刚泰,以贤良方正,举任官真(正)定府税课司大使。女婿郭珽,曾任元瑞安州同知,因其先人与苏伯衡交好,故求铭其而使郑礼事迹流传于世。苏伯衡感慨道:“惜夫公之志业未尽展,而运去鼎移,卷身而退,以全其归,公之自处,则可无憾矣!”
于是,苏伯衡在其墓志铭后做其一生盖棺定论曰:
显显郑宗,盛莫与京,蝉联组绶,大闬高闳。暨公兄弟,益宏厥声,公材既硕,学又夙成。仕途奋飞,越自妙龄。无试不宜,绰有能称。亦既仕矣,胡不大行,昔洼者谷,今崭其陵。冒进苟禄,岂公之情,功名节义,孰重孰轻。计其所获,孰亏孰赢,生顺死宁,亦孔之荣。欲知其人,视我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