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郑如珪:儒学大家

郑如珪,字伯玉,号冰壶,元代平阳江口(今鳌江)人。是宋元之季平邑名流郑朴翁之孙。郑朴翁原籍江口,祖上入赘万全芗里(此事在明代平阳学者郑思恭《东昆仰止录》有载),自号“七星山人”,与南宋平阳籍著名诗人林景熙乃是生死之交。到了孙辈郑如珪回迁江口(一说钱仓)认祖归宗。

清曾惟《东瓯诗存》载:郑如珪,字伯玉,平阳(江口)人……朴翁刊家富藏书,博学强记。与同里史伯璿讲性命之学,伯璿每推重之。徐兴祖、杨子瑜、陈镐宰从之受业。年五十八卒,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〇有传。

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〇载:“郑如珪,字伯玉,平阳人,朴翁孙也。敦于信行,博学强记,尤精于《书》,科目兴,大家世族争以礼致之教子弟。如珪善诱掖奖劝,故学者多从焉。家旧多书,或有假,无少吝,不归亦弗校也,其乐于成人之善皆类此。尝就试,不中,后以寇盗扰攘,家无完居,读书啸咏自若,同里史伯璿每推重焉。年五十八终。”

《平阳县志》卷十六《人物下·文苑》郑如珪传

在明代平阳学者王朝佐的《东嘉先哲录》与清代孙衣言的《瓯海轶闻》中俱明确指出:“文玑之学出于冰壶郑氏,有《四书管窥》行于世。采《胡祭酒文集》。按:冰壶郑氏,郑先生如珪也,字伯玉,朴翁孙。与文玑同居钱仓,文玑每推重焉。”《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载:“史伯璿平阳,传朱子学于同里郑如珪。”而史伯璿《四书管窥·大学管窥》中有“先师郑冰壶”的记载,可见史伯璿对郑如珪(冰壶)非常尊重,与郑如珪的求学与切磋,对史伯璿学术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郑如珪家学渊源,藏书众多,敦于信行,博学强记。宋元之交,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求学不易。世家大族争先以礼致之教育家族子弟,徐兴祖、杨子瑜、陈镐宰等都曾从学于郑如珪。郑如珪善于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出发,诱掖奖劝,故从学者众多。如平阳人徐必友,出身当地儒家,幼时师从郑如珪问学。郑如珪告诫徐必友:“业诗书之谓儒,治法律之谓吏,二者皆足以发身……然儒术宽厚而吏治刻深,宅心既异,则获报亦殊,天道不远,可不慎欤?此吾欲若等为儒,而无为吏也。”

郑如珪曾去参加科举,可惜没有考中。其间社会动荡,匪盗横行,以致家无完居,没有安稳日子过,但他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歌咏吟诗,深受史伯璿、徐兴祖、杨子瑜、陈镐宰等师友、学生的尊重。

郑如珪交往之师友俱为当时名士,如史伯璿、陈刚、章仕尧、陈高、孔克表、刘景玉、周元浩、吴子中等。他们讲学讨论,吟诗酬唱。陈高《不系舟渔集》中郑伯玉、孔正夫、刘景玉、周元浩分题席上赋。郑如珪现存诗一首,即《东瓯诗存》中《明远楼为夏口吴氏赋》:

先生胸次迈流俗,

楼居独近青云端。

长空度雁风满壑,

遥海上月人倚阑。

江湖游迹足流览,

山川奇丽供遐观。

我厌征尘隔京洛,

何缘登眺心目宽。

诗中校注: 夏口,明清时属平阳县二十二都(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 里》)今属苍南钱库镇,元陈高的《不系舟渔集》卷一二《明远楼记》载:“吴子中 居平阳之夏口里,作楼三间,题其额曰明远。”

诗中赞扬吴子中为人与胸怀,称其“胸次迈流俗”,君子“慎独”而建造明远楼。他作客此地,发现其周边“长空度雁风满壑,遥海上月人倚阑”“江湖游迹足流览,山川奇丽供遐观”。而结尾道出了诗人厌倦乱世的漂泊,宁愿在家乡与朋友吟诗酬唱,“何缘登眺心目宽”…… J2up2xTDD8TMRO+/KzYqSMwV6Os2o1vv3AmFTZb7X3mItM7FF3DVW1lun2LrUR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