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郑僖:进士学者

郑僖(或作禧)(1288?—1343),字宗鲁,号天趣,元代温州路平阳县慕贤东乡屿门里(今属鳌江)人。远祖郑汝谐,字熙绩,南宋绍兴年间太学生,博学强记,时号武库。父郑鸣凤,咸淳年间释褐进士,教授衢州,入元,改衡州。郑僖幼随父鸣凤游宦衢州、衡州等地,少好学,博通经史,饶有文才,尤长诗赋,著有《三湘集》《春梦录》。元泰定元年(1324)进士,官黄岩州同知。晚年作的古文,与真定苏大年齐名。卒后文稿全佚,有《铁网珊瑚》载其题跋数篇。

元代平阳第一位进士

南宋时期为温州地区发展的黄金时代,就科举而言,温州共计出了 1125 名进士。仅次于福州,位列全国第二。平阳县的文武进士共有700 多人,位居温州第一。元代科举温州有 10 人中举,位列全国第八位,而平阳一地就占 6 名,位居温州第一,在全国也是排名前列。平阳第一位考取元代进士的就是郑僖。

清乾隆《平阳县志·文苑·郑僖》

延祐二年(1315),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此后,元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步进行。元代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

元代的考试政策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不仅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而且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都考试策问一道,但只要求蒙古人和色目人在 500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另外,在考试内容上也有分别,出给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出给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放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左榜”。

乡试科场全国共设17处。八月二十二日为第一场,二十三日为第二场,二十六日为第三场。第一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试明经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试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会试于乡试次年二月举行,从赴试者中选合格者 300人到大都会试。二月初一第一场,初三第二场,初五第三场。第一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试明经二问,要求300字以上。另试经义一道,要求500字以上。第二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策一道,以时务出题,要求500字以上;汉人、南人试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汉人、南人试策一道,在经史时务内出题,要求1000字以上。

元代科举规模和唐、宋难以相比,考试科目也少得多。宋代仅进士科每届都录取三四百人,而元朝后期50多年,录取进士共1000余人。可想而知南人要考取进士的难度有多大,而郑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二甲进士。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一》载:“三月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按:本科取士86人,会试知贡举,同知贡举有邓文原、虞集、曹元用、孛术陆翀,廷试读卷官有邓文原、王结,赐八剌、张益等86人及第出身,会试以下者亦赐教官有差。

右榜:1.蒙古(计 4人)八剌(右榜状元)、完扎不花、那木罕、伯颜。

2.色目(计 15 人)师孛罗、天祐、完泽愽化、捏古伯、挈直坚、默理契沙、安住、彦文、塔不台、谙都乐、雅琥、纳臣、萼鲁不华、伯颜、曲出。

左榜:1.汉人(16人)张益(左榜状元)、宋裘、姜天麟、张彝、孔涛、王守诚、吕思诚、赵时敏、段天祐、王瓒、赵公谅、王理、费著、安轴、宋可笃、程谦。

2.南人(计 21 人)史孙、吴墩、程端学、汪文璟、郑僖、项仲升、赵宜中、杨衢、彭士奇、林仲节、张复、冯翼翁、曾瀚、程詠、成鼎、李运、彭宗复、张观、叶现、章谷、徐用宏(其余不详)。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郑僖传》载:郑僖,平阳人,癸亥中乡试,次年二甲登第,赐进士出身,授承事郎、台州路同知黄岩州事。南宋的温州(平阳)进士为数极多,一点也不稀奇。而元代总共举行科举考试才17次,后16次登科进士仅1135人。郑僖中进士在1324年,是恢复科举后温州人中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士人。

郑僖与《春梦录》传奇

郑僖通涉经史,淹有词翰,但诗文多散佚。郑僖文采出众,但要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较为有名的,还要数他撰写的单篇传奇小说《春梦录》。《春梦录》记述了他与永嘉(今鹿城区)吴氏女的恋情故事,颇为人传诵。最初载于《说郛》卷四十二,又收于《艳异编》《绿窗女史》等书。明姜准《岐海琐谈》、王会昌《诗话类编·闺秀》、清徐釚《词苑丛谈》、曾惟《东瓯诗存》亦各选载其事其诗。

《春梦录》插画

《春梦录》写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当时郑僖尚未及第,寓居在温州朋友洪仲朋家里。当时,城西一户吴姓人家有位小姐,容貌秀丽,才情出众。可惜父亲早早亡故,等她待字闺中,家里就找人给她算命说将来应该嫁给读书人。

一天,媒婆来到洪府,说起吴家选婿,尚未寻得如意郎君。那洪仲朋是个浪荡公子,就在一边开玩笑说,要为郑僖向吴家求婚,郑僖连忙摇头说:“不行,我已经娶妻。”媒婆眼珠一转,缠着郑僖,要求他写首诗,让她交给吴家小姐,也好从中赚几个钱。而郑僖也恃才轻薄,当即赋阕《木兰花慢》,以为笔墨游戏,并不当真。

哪知到了第二天,媒婆又登门来见郑僖,把吴家小姐唱和诗笺交到他手里,并说:“小姐得到您词作,喜出望外,赞不绝口。”郑僖展信低吟,见字里行间跳跃着对自己的爱慕之情,很是得意,而他对吴小姐的才华也赞叹不已,禁不住生出恋恋之情。就此通过媒婆传递,二人频频唱和,日久生情。

为了这件事,吴家母女日日口角,吴母认为郑僖已经娶妻,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而吴女爱郑僖之才,并表示即使为侧室做妾也不计较。媒婆将此情形转告郑僖,要他请人到吴家提亲。到了这个地步,郑僖也不由得开始认真起来,他央请吴槐坡前往提亲,可是心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

吴槐坡前往吴家提亲,被吴母一口拒绝。当地有个姓周的财主,早就看上吴家小姐,想要她做儿媳。趁机便不断地向吴家送礼,讨吴母的欢心。吴母正为女儿之事发愁,随即答应了这门亲事。吴小姐知道此事后,气得大哭,她对母亲说:“父亲临终时曾亲口说,要把我许配给儒士,那周家儿子,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我是誓死不上周家门的。”两人争吵起来,吴母大怒,狠狠打了女儿,至此吴小姐抑郁成病,一卧不起。

吴母起初并不在意,然而女儿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她命人将周家的聘礼全数退回,表示顺应吴小姐的心愿,可惜,一切已晚,吴小姐已经奄奄一息,不见起色。吴小姐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必须向心上人诀别,她用颤抖的手给郑僖写道:妾之病,为郑郎也,若此生不就,抱恨于地下。料郎之情,岂能忘乎?吾爱郑郎,生也为郑郎,死也为郑郎,吾死之后,可将郑郎的诗词书翰,密藏于棺中,以遂我愿。写罢,便香消玉殒。

后吴家侍女将信件转交于郑僖,郑僖震惊许久,那信纸重似千斤,他只觉得脑袋嗡嗡直响,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悲伤!他悔恨!他自责!但一切都已无可奈何花落去。郑僖怅然默坐了许久,提笔写下了悼亡七绝一首:

特写青笺几往来,

佳人何自苦怜才。

伤心春与花俱尽,

啼杀流莺唤不回。

又写了一首五律:

相见愁无奈,相思自有缘。

死生俱梦幻,来往只诗篇。

玉佩惊沈水,瑶琴跄断弦。

伤心数行泪,尽日落花前。

这是一段缠绵悱恻、凄怆伤感的爱情故事。吴氏女的诗词翰简,不惟“字含玉润,韵染兰香”,妙句难忘,芳心可掬;更在其一往情深,对自由恋爱、婚姻的热烈企盼和勇敢表白,以及愿望得不到实现时的怨愤,“之死矢靡它”的决绝之心,所以令人感动。“非徒爱其才也,感其心也”,“临风悒怏”,数百年来曾经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后来郑僖实在不堪独自承受这无穷的折磨与失落,为了使心中的那份凄凉苦涩得以渲泄,更为了纪念这份爱而不得,于是将自己与吴小姐往来的书翰诗词,连同悼亡吟 2 首,汇编在一起,又将事情的始末写成序言,公之于世,这就是《春梦录》。

作为学者的郑僖

郑僖博学高才,其诗文今天已不多见,现存于《东瓯诗集》诗 3首。另外,除了《霁山集》《文正公手书伯夷颂》2跋外,仅见《瓢泉吟稿序》1篇。郑僖交游广泛,与时知名人士李孝光、朱晞颜、萨都剌、张天英等互有唱和。晚年寓居平江路(今苏州市),其古文与苏大年齐名。

萨都剌《雁门集》有《送郑天趣进柑入京》:“白发参军门不出,黄岩老叟肯相过。九重玉食常年进,千里金柑细马驮。绿水青山南郡远,毳袍貂帽北风多。同年若间侬消息,为说愁来奈病何。”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1327)进士。

朱晞颜《寄郑天趣》诗云:“谁道分司此避乖,一轩安止信悠哉。庭无抱案丞何负,吟有诗盟郑不来。列屋堆银排夕浪,明珂唤玉破寒梅。相逢对饮须成醉,莫问春风几日回。”《渡江云·题郑天趣三湘集》:“渺寒云万里,孤舲载雪,逐雁渡三湘。倦游频选胜,抚剑延平,贳酒过滕王。清泉自酹,秋草合、贾传祠荒。算都是、伤心吊古,和月贮吟囊。难忘。云边梅屋,雨底荪房。料裁云缝雾,应自有、知心老妪,相与平章。澧兰沅芷曾亲撷,返醒魂、犹带骚香。看未足,渔歌又起沧浪。”朱晞颜(生卒年不详),字景渊,长兴(今属浙江)人。曾为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监税。能诗文,与鲜于枢、揭傒斯、杨载等时相酬赠。亦能词。著有《瓢泉吟稿》。

郑元祐《侨吴集》卷二《郑僖之古木图》:“吾宗有子擅风流,履行只如陈太丘。复向仇池写林薄,六月阴森如禀秋,前修凋零吾亦老,落日孤云生晚愁。”郑元祐(1292—1364),字明德,遂昌人,后徙钱塘近四十年。幼颖悟,书无不读。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移疾去,遂流寓平江。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著有《侨吴集》12卷,《遂昌杂录》1 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格苍古,文颐疏宕有气。

《宋元学案补遗》书影

郑僖在学术上造诣颇高,是当时的名儒,曾在杭州开课授徒,弟子众多。著名的有王廉、朱右、李晔等。清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十三《永嘉之余》载:“郑天趣先生禧,附门人王熙阳。”元明之际著名学者金华王祎在为王熙阳作《王氏迂论序》中道:“近时有郑天趣先生者,永嘉人也,其于乡学,能备究之。缙云王熙阳氏蚤岁尝从先生游,闻见之际,所得者既多,乃复既群经诸史百家之书而大肆其力焉,推其所得,著而为书。”

王廉,字熙阳,处州缙云(一说丽水)人。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子史百家,天文律历兵刑等书,摩不贯,又善琴,兼精篆隶。洪武初,荐入翰林修史书。成,授太子说书,官至陕西左布政使。《府志》《县志》有传。著述有《左氏钩玄》《三礼纂要》《四书详说》《史纂》《南征录》《书海通辨》《茭山迂论》等。

李晔(1314—1381),名又作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诗文家。少师事元朝著名学者郑僖,郑僖奇其才,以女妻之。又从李孝光学习诗法。元末官常山教谕,见元末世乱辞官致仕,结草阁隐居于杭州北关外。明太祖洪武初,受荐为国子监助教,而非其志,不久遂借病辞归。

李晔才力雄富,诗缘情指事,语皆天然。所作古体长篇皆气劲神完,纵横奔逸而章法严谨;近体诗则清新刚健,卓荦不凡。故其才力、成就均不在高启、杨基等“四杰”之下。但因人微言轻,故使当时诗名不彰,以至清人朱尊《明诗综》有“知音者之难也”的慨叹。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汪端《明三十家诗》时对他都十分推崇。著有《草阁集》。

朱右(1314—1376),字伯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教谕,调萧山,擢主簿、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洪武三年(1370),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5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

朱右其实也是郑僖弟子,元张天英《白云稿序》载:“余始居吴,见伯贤(朱右)郑宗鲁(僖)所。宗鲁善伯贤,温雅有持,吾已存诸胸中矣。是后伯贤复如建业,从李季和游,留岁余,周览故都名山大江之胜。其所与接,尽荐绅先生,余益以奇之……”

据史料载,郑僖有二子,长名郑伯武,见李晔《次韵妻兄郑伯武见寄》;次名郑伯容,“兰溪吴景奎《药房樵唱》有《哭郑伯容》诗,注云:‘永嘉天趣幼子。’是(郑僖)天趣永嘉人也。”据此,则天趣有子伯容,亦以文学著。 J2up2xTDD8TMRO+/KzYqSMwV6Os2o1vv3AmFTZb7X3mItM7FF3DVW1lun2LrUR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