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刚:儒学宗师

元代,平阳的文化、科举秉承南宋的优良传统,出了不少著名人物,特别是出现了儒学大家集聚的现象。如著名的元代儒学大家史伯璿、陈刚、章仕尧、汪鼎新、赵良震、朱子昌等,另有进士6人、举人11人。他们著书讲学,学生众多,在元代的温州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一书列出温州元明诸儒名单中,平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他各县的学者也大多是这些平阳学者的门生或传人。

比较突出的有史伯璿、陈刚、章仕尧三人。明末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把史伯璿三人写进了学术史名著《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中。而且史伯璿、陈刚两人被列入《新元史·儒林传》中。“东海真儒”史伯璿已为世人熟悉,而陈刚则相对知名度低些,其实他是元代的儒学宗师。现据史料,初步还原其人生概略。

儒学所宗 学承正脉

陈刚,字公潜,号潜斋,元代大儒,生卒不详。据目前考据,约生活在元代延祐至至正年间(1314—1368),元代江浙行省温州路平阳州慕贤西乡腊田(今鳌江镇蓝田村)人。陈刚是元代温州朱子儒学的重量级学人,他与平阳同乡史伯璿、章仕尧、赵良震、朱子昌等不同。其学有渊源,系出名门,是元代温州朱学正宗传人,他的老师就是朱子温州嫡传弟子叶味道的三传弟子、元代儒学宗师胡长孺。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婺州(今金华)永康人。元代理学家、学者、教育家,享年75岁。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长孺耿介不同于俗,下笔言语妙天下。正书学钟繇,刚劲骨力,似其人也。”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行于世。

胡长孺初师青田县余学古(1222—?),学古师从王梦松,梦松亦是青田县人,传永嘉(一说龙泉)人叶味道(1167—1237)的学问,叶味道则是大儒朱熹(1130—1200)嫡传弟子。陈刚少习举子业,游走于江湖间。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陈刚,字公潜,平阳人。少游江湖间,尝从石塘胡先生学,时先生为杭州西湖书院山长,见其勤苦,昼夜不倦,留之于家,同起居寝食,凡先生所学,尽以授之。遂通《易》《诗》《书》。”

《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载:“石塘门人:陈潜斋先生刚,字公潜,平阳人也。受业胡石塘之门。石塘为西湖书院山长,见其勤,昼夜研索不倦,留之于家,与同寝食,遂尽得其学,称高弟。博通天人之奥。”而《浙江通志·儒林》与《两浙名贤录》俱载:“陈刚,字公潜,平阳人。受业胡石塘(长孺)之门,昼夜研索,遂通《易》《诗》《书》三经旨要。”

全祖望续《宋元学案·木钟学案》载:“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叶味道)公与潜室(即陈埴)始,文修之书不可考,《木钟集》犹有存焉自是,而永嘉学者渐祧艮斋(薛季宣号)派矣。”陈刚则是直系陈埴、叶味道所创“木钟学案”学术思想的正宗传人。

《温州府志·人物志》所载史伯璿、陈刚、章仕尧传等

据史料文献记载,陈刚与同时代的平阳籍儒学大家史伯璿、章仕尧、郑如珪等交好,互相研究探讨朱熹理学思想,他们之间亦师亦友,而实际上,作为儒学正脉传人的陈刚在平阳儒学的传播应处于主导地位。

举业不售 回乡办塾

元代科举始于元太宗窝阔台时期,他采纳谋臣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的建议,于1238年举行了“戊戌选试”,但不久后即中止,直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正式恢复科举。此后,元朝的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元朝在科举上实行对江南士人的歧视政策,配额稀少,竞争激烈,与南宋时期平阳县进士人数多达700余人相比,在元朝,平阳仅有6人登第,举人11人。

陈刚少习举业,游走江湖,有幸求学于大儒石塘门下。他好读《孟子》《战国策》《国语》《史记》《两汉书》及韩、柳文。为诗仿汉、魏、晋。曾多次参与科考,也曾试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多次乡试不中,与乡人赵良震、郑如珪同样遭遇。而其好友章仕尧在科举开考后,连中丁巳(1317)、庚申(1320)省试(举人)。

于是,陈刚绝意仕途,不再参加科考,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书立说。史料载其:“每应试,累不就。”乃曰:“吾学岂不如今人?吾才岂不逮古人?吾之不得,又何足论耶!”意思是:“是我个人的学识比不上他人,而我的才学也比古人差得远,科考落第,又有什么值得讨论和感慨呢!”

由于父母皆年迈八十,陈刚回乡奉侍双亲,孝养至笃。其曾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在平阳州慕贤西乡腊田里(今鳌江蓝田村)创办植德堂书塾。晚年陈刚两目致盲而不见物,时有乡人向他求写铭文,他犹能在夜晚以运构思,而白天以口授学生记述。且文章雅正高古,累累如贯珠。人皆曰:“虽有目之人不能及也,况无目乎!”陈刚教育学生弟子,尽心尽责,一年中未曾中断,而他的植德堂书塾从来都是学生满员,深受乡人尊敬,被人们尊称为“潜斋先生”。

陈刚同时代的乡人好友、元代平阳州著名诗人陈高《怀昆山诸乡友六首》诗其二道:老病仍羁旅,妻儿总异乡。卖文长困乏,生计愧农商。盲废书犹著,忧深世未康。兵戈何处避,怅望海云黄。其中的“盲废书犹著,忧深世未康”说的就是陈刚虽然双目失明却著述立学育人不断,同时也为社会陷入乱世的民众深为忧虑。

清乾嘉年间,平阳著名学者叶嘉棆《过潜斋旧居》诗道:“曾从故里仰遗风,植德堂空百感丛。问字有书来汲仲,寓楼无地访盲翁。门前冷落衣冠冷,笔砚尘堆著述空。欲问腊田荒驿路,一村浓树绿烟中。”今蓝田村仍有“植德堂”,已为尼庵,是否为元代的“植德堂”旧址?失考,如今已拆迁重建,原貌不再。

著作等身 名师高徒

陈刚学有所宗,系源出儒学正脉,其少年即受业胡长孺,昼夜研索,通《易》《诗》《书》三经旨要。陈刚的文风学习两汉,论诗也不屑于六朝以下。陈刚著作颇丰,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辩》《述历代正闰图》《浑天仪说》《性理会元》《说历代官制说》《禹贡手抄》《洪范手抄》,皆都佚失。

陈刚的著作已散佚,但史伯璿《四书管窥》收录不少陈刚《四书通辩》的观点。民国《平阳县志·陈刚传》载:“史伯璿《论语管窥》称(陈刚)《四书通辩》说《子路篇》卫君章曰:‘《左氏传》虽难言尽,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子贡以夷齐问夫子’,知其不为卫君,蒯聩之出奔与辄之据国,信如《左氏》所载者。’”吴承志认为陈刚:“其言《公》《毂》两传及何休、范宁诸家注说颇有斟酌。”这让后人得以窥见陈刚学术思想的只鳞片爪。

植德堂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高徒誉名师”,作为朱子理学传人、一代儒学宗师的陈刚,其弟子见诸《宋元学案》比较著名的有章宝、洪铸、林温、陈善、李时可、王清 6 人。其余南北诸生,登第者多。尤以洪铸、林温、李时可最为出名,在《宋元学案》《温州府志》皆有载,林温是至正甲午(1354)进士。

后话

陈刚是元代著名的学者,说其是儒学宗师,一代大儒,这一点也不过分。论一位学者在历史上的成就与影响,首先要看他在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尤其是在全国性范围的史书上的记载,然后是省、市范围与本地的史料记载。而陈刚在《新元史·儒林》《宋元学案》、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及历代《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等国史与地方志书上俱有传记与记载,足可证明陈刚的成就与影响。

陈刚著作虽丰,惜俱已失传。其著《性理会元》尚存 14卷。《性理会元》原 46卷,见载于《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元史·艺文志》中。据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载:“史氏《管窥外篇》引《性理会元》二条,并采朱子说,考公潜为胡石塘长孺弟子,时代与史文玑相接,或即此书也。”

现陈刚诗文尚存世几篇。在《全元文》卷一三九三存文 2篇:《山楼记》《读易楼记》,《元诗选》录其诗 3 首,明永乐《乐清县志》存其诗 6 首,清曾惟《东瓯诗存》卷一一录其诗5首。《南雁诗选》存诗1首。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