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代温州理学萃平阳,代表性人物在鳌江

宋元时期是平阳文化兴盛的一个时代,时称“东南小邹鲁”。北宋开始,国家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南宋以后,浙江作为朝廷偏安之地,迎来北方文化大规模的南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期。当时的浙江已成为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讲学、研讨之风极盛,进士及第者众,从此得名“文化之邦”。而温州作为南宋次辅郡,南北移民不断徙居,这一时期的温州人才辈出,文风尤盛,被称为“温多士,为东南最”。

温州著名学者洪振宁认为,自宋代以来,温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群运作”。元承宋制,元代平阳州在科举、文化上秉承南宋平阳学术的优良传统,名儒、大家辈出,学术著作颇多流传于后世。民国《平阳县志》载:“平阳人物有元一代无事功可言,而文章气节之儒数十年间项背相望,盖壅遏于上者,犹未销陨于下也。然以视乾淳时则有间矣。”

元代温州理学萃平阳

晚清大儒孙衣言在其《瓯海轶闻·永嘉学术·元》中列举了元代温州地域的理学人物共有 14人,分别是陈刚、章仕尧、史伯璿、郑昂、李孝光、朱子昌、叶起、汪鼎新、赵良震、孔文栩、孔旸、陈麟、高明、孔克表。除却李孝光、叶起、陈麟、高明4人为非平阳籍外,其他10位都是。

根据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木钟学案》中记载,元代理学传入平阳的脉络主要来源于永嘉陈埴和叶味道二位大师。陈埴与叶味道皆亲炙过朱门,亲聆朱子教诲,并侍奉乃师至临终。他们都是南宋中晚期向永嘉传播朱子理学的先驱,对永嘉的“经制之学”“事功学派”都有所校正和补充。

康熙《平阳县志》载平阳舆地图

“木钟学案表”所列的元代平阳理学人物有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陈刚的学脉来源是清晰的,他直接传承叶味道的理学;至于章仕尧、史伯璿的学术来源就不甚清晰了。《宋元学案》对此只能付诸阙如,只以“并朱学之余”来定位,当然另外 8 位人物也被忽略,没有任何的学脉来源记载。其实除去平阳这 10 位理学人士,还有些人物被遗漏,如郑僖、孔晥、郑如珪、周尚德、项信禄等。

平阳籍理学人物简介:

1.陈刚,字公潜,号潜斋,元代平阳州慕贤东乡蓝田(今鳌江)人。元代大儒,是元代平阳理学代表人物,其学术渊源、学脉来源的线条是完整清晰的。据《宋元学案》载:其具体溯源自南宋中晚期的永嘉理学名儒叶味道(朱子及门)。叶味道传王梦松(青田人),王梦松传余学古(青田人),余学古传胡长孺(永康人),胡长孺再传陈刚。

2.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凤林乡钱仓(今鳌江钱仓)人。学术源自“冰壶”郑氏(即郑如珪,字伯玉,宋末平阳郑朴翁之孙),与同邑陈刚、章仕尧为友,相互切磋学问。由于朱熹晚年对《四书集注章句》多有修改,而赵顺孙作疏不能条析异同,吴真子、胡炳文、陈栎诸家旁牵众说,时有歧误,于是,史伯璿穷30年的精力撰写《四书管窥》及《管窥外篇》计1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为深得朱子之心。其他诗文集辑成《牖岩遗稿》。

3.章仕尧,字时雍,号清所,元代平阳州城人。元代大儒,其生平事迹见载于黄宗羲《宋元学案》《大明一统志》《浙江通志》等典籍里。元代至延祐二年(1315)才恢科举,章仕尧连中丁巳(1317)、庚申(1320)省试举人。其学术深湛,精通经史、深入《四书》阃奥,研精覃思,章分句析,发明传意,释然通畅。他重视学术思想对政治的作用,认为“时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纯疵”。批评当时《四书》的研究只“释工夫,不释效验”。在学问研究上,认为“不谬不悖,不是知意;无疑无惑,正是知意”。识者以为名言,至今其徒言义理之学必称仕尧云。

4.汪鼎新,字镇卿,一字进卿,号桐阳,万全乡湖阳人,侨居永嘉。少孤力学,精通《书》《易》两经,善写文章。宋亡,受元政府聘请,出任温州路学录及平阳州学教授,并在任上辞世。著有《桐阳小稿》二卷。

5.赵良震(1307—1383),他的事迹主要由明初苏伯衡《苏平仲集·东谷先生赵君墓志铭》所载。著有《易经通旨》《书经通旨》。门下弟子可考的仅吴礼一人。吴礼元代时曾官永嘉儒学教谕。赵良震子友尚也是个立志向上、可称道的人士。

6.朱子昌(1234—1302),字可大,温州平阳人,晚年迁居吴郡。任江阴郡学博士,后游京师大都。元贞元年(1295)五月荐授浙西儒学副提举,他慨然以兴复儒学自任,门人称他为“鹤皋先生”。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葬在苏州长洲县枫桥龙山之原。子名朱梓端,有文章品行。

7.孔文栩(1276—1323),字周卿。少年时受经于同邑林景熙,学诗于瑞安张龙泽。长大后游学四方,投拜歙县方回、淮阴龚开、钱塘仇远、奉化戴表元、永康胡长孺之门,闻名当时。元延祐时署义乌县学教谕,改任池州路学正,迁吴江州教授,官阶为将仕郎(正八品)。

8.郑昂(1289—1358),字处抑,一字崇阳,号密庵,宰清乡上田人。任温州教职十年,受他教育熏陶的学子很多。至正十六年(1356)春,浙东廉访司佥事宋巴延布哈分巡到温,仍请郑昂出任教职。后辞官归里,家境困苦,然不问世事。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病卒于家,享年七十。著有《密庵集》若干卷,今佚。

9.郑如珪,字伯玉,号冰壶,宋元之季平邑名流郑朴翁之孙。敦于信行,博学强记,尤精于《书》。时社会动荡,求学不易,大家世族争以礼致之教子弟。如珪善诱掖奖劝,故学者多从焉。家旧多书,或有假,无少吝,不归亦弗校也,其乐于成人之善皆类此。尝就试,不中,后以寇盗扰攘,家无完居,读书啸咏自若,同里史伯璿每推重焉。年五十八终。

10.周尚德,字可仁,元代平阳学者,精通《易经》《书经》。至正元年(1341),江浙行省乡试,以《易经》考取第 26名举人。据历代《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载,曾任江西信州路学正,明代大儒徐兴祖曾求教与兹。

另外,平阳州元代知名的儒者还有游学在外的郑东、郑采兄弟,张著、项信禄等文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元代平阳进士全国第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据史料记载共举办过 16次(所谓“元十六考”),共取进士1139 人。据维基百科目前的考证,元朝考取进士前十名的地方(州、县)为庐陵县、平阳州、婺源州、哈剌火州、鄞县、吉水州、茶陵州、丰城县、上饶县和天台县。这个排名有些震惊,因为元代的平阳州科举居然排名全国第二。

台湾萧启庆教授著有《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升沉》一文,根据重构的进士录制成南人地区内行政区省、道、路三级的进士数目表,将元代南人进士的地域统计分布。全国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吉安路22人,抚州路17人,绍兴路15人,天临路(长沙)15人,龙兴路(南昌)14人,茶陵路13人,温州路12人,婺州路11人。

温州 12 人全国排名第六,具体名单如下:吴成夫(1321 年瑞安州)、郑僖(1324年平阳州)、项仲升(1324年平阳籍入赘永嘉)、奥鲁普化(1324年武涉寓居永嘉)、孔旸(1342年平阳州)、彭廷坚(1345年瑞安州)、高明(1345年瑞安州)、孔克表(1348 年平阳州)、昂吉(1348 年永嘉)、陈高(1354 年平阳州)、陈麟(1354年永嘉)、林温(1354年永嘉)。

如果按现在温州行政区划统计,文成刘基于元统元年(1339)考取进士。另外据翟国璋著《中国科举词典·元代》第565页载:“俞端,温之平阳(今浙江平阳),元至正十七年(1357)进士,官同知龙庆州事”。那么温州路一共有14人考取进士,可以排名全国第四,南宋温州进士全国第二,元代进士温州全国第四,延续了科举兴旺的势头,这在当时元代歧视南人的情况下,已经非常不容易。而平阳州在温州理学荟萃、大儒频出,占据温州进士近一半名额,温州理学集萃于平阳也是名副其实。

元代平阳这六位进士分别是: 郑僖(1324年)、项仲升(1324年)、孔旸(1342年)、孔克表(1348年)、陈高(1354年)、俞端(1357年)。郑僖、孔旸、孔克表、陈高 4人在历代县志中记载已经非常详细,没有任何异议。项仲升与俞端是近年元代科举史料的新发现。项仲升原是平阳州人,后入赘温州郡城新河巷陈氏,由此籍贯就成了永嘉。项仲升早年入温州郡学求学,元泰定癸亥(1323)江浙行省中乡举,泰定甲子(1324)会试第九,三甲登第赐同进士出身,先授建德路录事,转任贵池县尹,升镇江府同知。俞端则记载在翟国璋著《中国科举词典》,另外元明间大儒苏伯衡《平仲集》之《吴府君墓表》有载,可为佐证。

1.郑僖(约 1288—1343),字宗鲁,号天趣,平阳州人。元泰定元年(1324)进士,官黄岩州同知。著有《春梦录》《三湘集》,晚年作的古文与真定苏大年齐名。卒后文稿全失,仅《铁网珊瑚》载其题跋数篇。

2.孔旸(1304—1382),字子升,号洁庵,元明间温州平阳人。曾从学于元代“儒林四杰”之义乌黄溍。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进士,授衢州路录事。至正九年转庆元县尹,至正十九年为平阳州同知。入明不复仕。

3.孔克表(1314—1386),字正夫,元明年间平阳人。博学笃行,尤精史学。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授将仕郎建德录事,其后历任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永嘉县尹等职。入明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秦王府说书。后以陪太祖共餐失仪,下刑部狱,绝食而亡,年七十二。遗著除《类要》外,尚有《通鉴纲目附释》,宋濂曾为作序。

4.陈高(1314—1366),字子上,平阳州人,元代学者。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未三年,自免去。平阳失陷,弃妻、子,往来闽、浙间,自号不系舟渔者。至正二十六年(1366),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库库特穆耳(王保保),秘论江南虚实,河南王欲授予官,会疾作卒。诗文雅洁,颇为同辈所推崇。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行世。

整个元代进士不过 1000多人,于一个州县而言,6人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要知道,在南宋时期文化极为发达的明州府(宁波),宋代科举进士达七八百人,而元代仅2人,整个元代广东地区取士仅仅9人。相比之下,元代平阳一个州就举进士6人已经非常成功。另外,国内研究学者发现在《全元文》中,元代平阳州籍作者人数在全国排名第九,在浙江省名列第六,这也为元代平阳的学术繁荣与科举成功提供了支撑与史料证据。

传播儒学 弟子众多

元代温州理学萃平阳,学者、进士众多,除了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学者也是学识出众,而这些学者们著书讲学,学生众多,在元代及明初的温州具有影响力,并且在浙江以及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陈刚其学师承正统,脉络清晰。 其弟子见诸《宋元学案》的都比较著名,当然也有遗漏,陈刚的著名弟子如下:

1.洪铸,字元质,永嘉人。至正年间(1341—1368),浙省右丞季朵儿只奉旨命儒士陶凯、韩大理、瞿宗奎与洪铸等,同校勘《一统志》1300卷,并奏授教授。

2.林温,字伯恭,永嘉人。博极群经,而尤长于《春秋》,登至正甲午(1354)进士,历佐省、宪二府。为人正直敢言,其文章沉郁顿挫,浑厚超越,名动海内,深得宋濂赞赏,宋濂还为他作《林伯恭诗集序》。明洪武初,又任秦王府长史,闽浙二省请典乡试文衡等。

3.李时可,乐清人,居太平(温岭)。据道光《乐清县志》载,李时可在明洪武初年被荐举为教官。洪武三年(1370)入觐奉天门,被洪武皇帝亲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河南偃师知县,治声甚著。他先后荐举过布政使赵新、饶阳令、郭贯等,时称知人。

4.陈善,可能在元末任过温州府学教授。

此外,明代名相、永嘉黄淮的祖父黄通也曾从学过大儒陈刚,也是其亲传弟子,曾就失载,今可补缺。

二、章仕尧早年曾在温州松台山讲学,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广泛。 见诸《宋元学案》的著名弟子有三位:

1.彭庭坚,字允诚,瑞安人。元顺帝至正年间得中进士,任崇安县尹,素有威信。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奉旨剿平。后来,因功升任福建路副都元帅,遇害,元廷赠谥“忠愍”侯。事入《元史·忠义三》。

2.蒋允文,字彬夫,号苍岩先生,永嘉人。教授乡里,元末避乱于闽中,中流寓榜进士第一,辞不就仕,洪武初官温州府学教授。弟子有王蒲、徐怀玉、赵季城等。王蒲,字如蒲,永嘉人,宋儒志先生开祖十世孙。“裔自少读书,不事生产,稍长,习科举文学,年二十,执《诗经》,登苍岩先生蒋公文质之门,而卒业焉。”

3.赵次诚,字学之,乐清人,宋宗室后。从章仕尧游,通经学,隐居不仕,授徒于乡里,考朱子《四书集注章句》,为《四书考义》。又历叙圣贤传心之要,上自伏羲,下及朱子,纂成一图。著有《雪溪集》。

三、史伯璿是元代平阳最著名的大儒,一生致力于朱子学术,精究《四书》,深 得朱学宗旨。 著有《四书管窥》《管窥外篇》《牖岩遗稿》。弟子可考者有:黄岩徐宗实,金华李一中,平阳徐兴祖、陶公任、章廷瑞,尤以“二徐”最知名。

1.徐兴祖(1327—1402),字宗起,城关东郭人。为人持重,自少好学不倦。曾受《书》于郑如珪,受《诗》于周尚德,受《易》于史伯璿。精通《易》《诗》《书》三经并尽得史氏之学,于义理尤极精粹,至于诸子百家俱有深研。其学行为一时贤者所称道,人称“横阳先生”。洪武六年,由乡举被任为温州府学教授,以性理之学教导诸生,秩满引退归乡,不久,即起为府学训导。徐氏任教职十年,以师道自任,其教人有法,诸生也以为得到良师。徐兴祖弟子知名的有永嘉张文选、同邑王圭(宗远)、方子深。民国《平阳县志》都为王、方列专传。

2.徐垕(1344—1405),字宗实,号静斋,浙江黄岩人。著有《静斋集》,《明史》有传。至正十四年(1353),史伯璿在钱仓创办私塾,年方 10岁的宗实携弟宗茂前来求学投拜史氏门下。史氏去世后,跟随瑞安彭庭坚(章仕尧弟子)学习。洪武初年,应朝廷征召,后升任为兵部右侍郎。建文帝逊位,他被永乐帝逮问,不屈而死。其弟徐森,字宗茂,少年颖悟,精通“六经”,兼及诸子百家,深得《易》理。洪武年间,因被荐举,历官颍上县训导,升徐闻县教谕,后被征召为经筵讲官。徐氏昆仲俱是史氏门下的高足。

徐宗实最为著名的弟子即黄淮(1367—1449)。黄淮,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人。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曾任中书舍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为相,官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简”。著有《介庵集》《省愆集》,《明史》有传。黄淮是平阳章仕尧、史伯璿的二传弟子;黄淮祖父黄通,也曾是平阳陈刚的弟子。《宋元学案·木钟学案》在为温州陈埴、叶味道罗列学案时,就把朱子理学传承脉络牵引到平阳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以及他们的弟子彭庭坚、赵次诚、蒋允汶、徐宗实、徐兴祖名下,最后牵向黄淮。黄淮,无疑是元代温州理学、平阳学统在明初结出的最大一个硕果。

另外,平阳元代第一位进士郑僖,也是一位大儒,其博通经史,淹有词翰。其婿李晔称:“辙环湖海间,著述成数囊。弟子满京国,所至留余芳。”清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十三《永嘉之余》载:“郑天趣先生禧,附门人王熙阳。”郑僖在学术上造诣颇高,是当时著名学者与名儒,著有《三湘集》《春梦录》。曾在杭州开课授徒,弟子众多,著名的有王廉、朱右、李晔等。

平阳儒学中心

纵观北宋温州“皇祐三先生”“元丰九先生”开始的儒学发展历程,南宋温州学术鼎盛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称“永嘉学派”,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其主要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郑伯熊等是永嘉和瑞安人,无疑南宋温州的学术中心在永嘉与瑞安。元代尊崇程朱理学,而“木钟学案表”所列的元代平阳理学人物就有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另外平阳还有十多位理学人士,故元代温州的儒学中心在平阳。明代温州的地域人物名人辈出是在永嘉场,著名人物有张璁、王瓒、王叔果、王叔杲等。清代温州的学术中心则是在瑞安,以孙、黄两家(三孙五黄)为代表。

元代温州的儒学中心在平阳,理学人物众多,而主要的代表人物更是在全国影响广泛,其中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在当时撑得起元代温州儒学的大旗,其学术思想在浙南一带影响甚广,求学者泛众,而且都相当出色,后举进士者颇多。平阳学统始于陈贵一兄弟,徐忠文(宏父)更扩而大之。邵子文(持正)、王道甫(自中)、陈叔方(昉)诸公均一时之卓者,永嘉学派故世推平阳为盛。南宋以降,史文玑、徐兴祖崛起于胡元之际,学统尤赖以不坠。清代大儒孙衣言题南雁荡山会文书院诗中注曰:“平阳之学,至元时章清所、史文玑、徐横阳又为朱子之学,皆木钟嫡传也。”

以陈刚、史伯璿为代表的元代温州理学人物,著述颇丰。特别是史伯璿一生致力于朱子学术,精究《四书》,深得朱学宗旨。著有《四书管窥》《管窥外篇》《牖岩遗稿》传世,并且入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传承至今。陈刚所著《五经问难》《四书通辨述》《历代正闰图说》《浑天仪说》《历代官制说》《禹贡洪范手抄》俱已失传,目前仅存诗文数篇。郑僖著《三湘集》《春梦录》尚存。作为元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学宗师的陈刚、史伯璿二人俱被列入《新元史·儒林传》。

平阳这十多位理学人物以居住在鳌江和县城昆阳为多,陈刚是蓝田人,史伯璿是钱仓人,郑僖是郑岙(屿门里)人,郑如珪是江口人,都是今属鳌江镇的范围。陈刚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在慕贤西乡腊田(今鳌江蓝田村)创办植德堂书塾,尝教授弟子,未尝有虚岁,堂上之席常满,人皆称“潜斋先生”。史伯璿至正十三年(1353)在钱仓创办私塾,培养出众多学生,他们为传播儒学做出贡献。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元代温州理学萃平阳,而元代平阳的理学中心则在鳌江!

通过史料发掘,元代的平阳州在儒学、科举、文化上秉承南宋的优良传统,名儒、大家、进士辈出。永嘉学派故世推平阳学统为盛,传承时间约 300年。而元代平阳州理学人物,则以今天鳌江地域的人物最为突出,大儒陈刚是朱熹理学的正脉传人,而东海大儒史伯璿是元代平阳(温州)儒学的集大成者,郑僖则是元代平阳州第一位进士,这些学者大儒著书立言,传承文脉,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值得后人尊崇、学习、传承……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