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吕是北宋抗金将领黄友的族孙,从军于南宋著名的定海水军,智谋有略,抗金御敌,虽史书无传,但其事迹也记载于零散的史料之中。下面据收集的史料,还原其人其事。
南宋在绍兴十一年(1141)和金朝签订和议后,北部边界基本固定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宋朝廷依靠经济文化昌盛的东南沿海地区维持半壁河山。这种“背海立国”的态势使得南宋在发展陆军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地将海军作为重点。南宋海军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在诸军中的地位也明显上升。南宋海军在历次战争中配合全局战略,越海深入敌境协助陆军作战,参加长江防线的防御,保卫临安陷落后的南宋流亡政府进行最后的抵抗。
黄希吕
南宋水师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北宋,水军在南宋已成为与陆军并重的军种,对维持南宋半壁河山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孝宗以后,为了防御金军的南侵,宋廷在沿淮、沿江和沿海陆续设置了 20余支水军,分布在各重要州军。主要有:1.鄂州(今湖北武汉)都统司水军,这是当时一支强大的水军,《渭南文集》记述陆游入川途中,曾参观这支水军演习,看到“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舰上设备完善,乘风破浪,迅捷如飞。2.平江府许浦水军,最多时达1.4万人,这是南宋最大的一支水军。3.殿前司浙江水军,有 1 万人。4.庆元府(今宁波)定海县沿海制置使司水军,最多时有1万人。唐岛之战,南宋水军以3000非正规军、120艘战舰迎击金军7万水军、600艘战舰的庞大水师,一战全歼金军水师,创造了古代海战的神话。
南宋海军发挥了较突出的国防作用。“国家驻跸吴、会……由秣陵而视,则淮为急,而大江次之;由钱塘而观,则江为急,而长淮次之”极力构建长江防线,欲以“自昔多以舟师取胜”的“东南所长”,来阻止北方铁骑的南下,得偏安江南。由于当时北方自山东入海南侵江南主要有里洋、外洋、大洋“三路”,故宋廷“所以创许浦水军于平江,创澉浦水军于嘉兴,创定海水军于庆元,无非为京师左右前后门户之防”。曾有过海防筹备经验、后来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吴潜在奏疏中论及定海水军时称:“若海道之责,则西接许浦,南接福建,北接高丽,东接日本,广袤且逾万里,探望以舟师,巡棹以舟师,把守诸处隘口以舟师”“今定海水军,虽得控扼之地,然于防制倭丽则有余,而于遮护京师则不足”。从而定海水军在南宋江海防线中处于重要地位。
南宋水军的编制,基本与陆军相同,一般也是军、将、队三级编制。只是一些人数过少的水军,便不再设立“军”一级编制,如广南西路的雷州水军只有200人,其最高统帅仅为副将。定海水军的编制尽管并无特别之处,其人员构成却很具体,史载:统兵官:统制、统领、正将 3 员,副将 3 员,准备将 3 员。正兵 22 队,总有20名色,分隶于三将:训练官20人,押队44人,拥队44人,引战教头22人,旗头132 人,牌手 171 人,刀手 771 人,枪手 468 人,弓箭手 556 人,弩手 860 人,匠 22人,金手22人,鼓手61人,准备带甲旗头44人,梢碇旗头22人,队司22人,梢工66人,碇手330人,押火22人,火头198人,入队今600有奇,不系帐今50人有奇,孤贫今190有奇,寨屋5693间。
另据《宋史·地理志》载:“庆元府,本明州,……绍兴初,置沿海制置司。八年,以浙东安抚使兼制司。……县六:鄞、奉化、慈溪、定海、象山、昌国。”另据记载:明州的驻军主要是制置司水军、禁军、厢军。制置司水军设于绍兴二年(1132),驻扎在定海,水军的人数各时期有所变化。绍兴三十一年(1161),计有2000人;隆兴元年(1163),海寇猖獗,又增 2000人以平乱,平乱后,朝廷逐渐将兵士调走;此后有人以明州“密迩行都,水陆控扼,事体非轻”奏请朝廷,始确定水军人数定额为3000人;乾道元年(1165),定为2000人;乾道七年(1171),又增至4000人;宝庆年间(1225—1227),定海水军的人数是3909人。
定海水军地理位置重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置三姑都巡检寨。宋宝庆《昌国县志·官僚》载:“三姑都巡检,治在三姑山,县西北八百里指使两员,一治冽港,一治岑江。三姑山,系北洋冲要之地,凡海舟自山东放洋而南欲趋浙之东西,必自此分道绍兴间轩巡检寨,又于岑江、列港置两指使子寨,以为犄角。其后三姑寨朝移驻冽港,殊失初意。嘉定七年(1214),提刑程覃摄守,请于朝。以三寨士军听定海水军统制节制。每岁拨 250人,同水军 50人,合 300人,出戍三姑,以十月朔往,三月朔还。授予以舟船、器甲,给以添支钱米,就军中择将佐。拨发训练官以部之即山上建寨屋并厅二十间,射亭两间,俾之更番休息,阅习于内,夜则归船宿泊。防守北洋要冲,自是控扼始严”。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枢密院令定海(今宁波镇海区)水军在浙东沿海和舟山群岛西部、西北部设烽铺报警。从招宝山到壁下山岛。设立12烽铺,每铺驻守精壮兵丁 5名,每月出洋巡海,把守港口。有警时,日举烟旗,夜举火号,如遇雾天,则鸣炮为号,待第二铺接应时,方才停止。南宋定海水军常驻海岛,共设烽燧26铺,“日举烟旗,夜举火号”,以防备来自海上的袭击。由上可知,定海水军在南宋已成为与陆军并重的重要军种,而平阳黄希吕就是定海水军其中一位将领。
黄希吕其人在史书中无载,而浙南与平阳《黄氏族谱》也从无记载,目前主要资料来自民国《平阳县志》黄友传中附记以及南宋温州学者戴栩《浣川集》卷十《张夫人墓志铭》。戴栩(约 1186—?),字文子,南宋永嘉菇田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累官太学博士,秘书郎、衡州知府,终官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学于叶适,得其旨要,文章法度,能守师传;诗与“永嘉四灵”相近。戴栩为叶适高足,师生交往颇密。著有《五经说》、《诸子辩论》、《东瓯郡要略》(又名《东都要略》)、《浣川集》。
据《张夫人墓志铭》记载,黄希吕,温州平阳人(鳌江),黄友族孙。早年从军,在定海水军将领吴英手下任职。戴栩时任定海县主簿,由于职务的关系与吴英交往密切,从而与黄希吕相交认识。由于黄希吕智谋有略,领军有方,多次平寇打胜仗有功,吴英很赏识黄希吕,多次在戴栩面前称赞其人贤能有为。后来吴英调任许浦水军将领,又带黄希吕前往任职。许浦任上,地方发生骚乱,吴英前往镇压,黄希吕出谋划策,尽心竭力,终于平息寇乱,也因此晋升为进义校尉[进义校尉,武散官名。南宋始置,列第五十四阶(共六十阶,无品)。金正九品,元升正八品]。
由于两人是温州籍同乡,加上来往密切,戴栩与黄希吕成为好友,多有书信往来。所以黄母张夫人去世后,黄希吕请戴栩为母亲写墓志铭,足见两人交往之深。
在《张夫人墓志铭》中,戴栩详细介绍了黄希吕的家族历史及黄母的生平事迹。这里说个插曲,现在鳌江外浦村为黄氏居住地,村中有《黄友纪念馆》(宗祠),传闻黄、张两族世代联姻,但没有见过史料记载,这篇《墓志铭》大概是黄、张两族世代联姻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明。黄希吕母亲张夫人与其父亲黄厚之是目前有文字记载最早的黄张联姻,即“姓张氏,家平阳,逾笄归同邑黄处士厚之”。
张夫人父亲名张啟,温州平阳人。张夫人(1147—1224)18岁嫁给同乡黄厚之(黄希吕父亲),黄厚之为黄友后人,其人非常孝顺。张夫人也非常贤德,操持家务,相夫教子。黄厚之去世后,张夫人便吃斋念佛,把三个儿子分别送到外地求学及从军远游。长子黄希吕,定海水军将领,进义校尉。次子黄武,是一位学者(无传),三子黄卫(情况不详)。二女,长适进士郑去病,季适进士孔正大。孙男三,女一。两个女婿都是进士,可见张夫人的眼界。张夫人于嘉定十七年(1224)去世,寿七十有八,宝庆二年(1226)祔于黄处士之茔,实桃源里。
戴栩在文章结尾赞扬张夫人道:“余谓夫人慈养有泣鲤之遗,鞠教有鬻髢之勤,而又同居以洽爱,躬绩以毕终,若是者皆可书。余独因述希吕而以所闻见者附焉。”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张夫人勤谨持家,慈养鞠教有功。再加上先人黄友的忠义家传,黄氏家族人才辈出,故铭曰:“靡媺不录,维邦之縠;靡积不昌,维家之祥。”
总之,黄希吕这位南宋时代的定海水军进义校尉,在其母亲教诲与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成为南宋保家卫国的将领,虽史志无载,但南宋学者戴栩却为其留下珍贵史料,值得今人参考研究。
张夫人墓志铭
初,余簿定海,定海宿楼船军四千,与许浦相应援主将吴君英开冶铸,治扎革,揉角炼幹,凡矛、剑、刀、戟、甲、兜鍪、假面、大弓镝油弩之属,无不犀利精好,手援斧墨,为战舰百余艘,营部屋庐,寸瓦尺壁无剥圮者。余数奉檄阅视,乃知自嘉定更化,朝政清明,庙谟渊密,虽内地一将,无不谨选而咸获其用也。
吴君间与余语,必及忠孝,且道其客黄希吕之贤,于是余始获与希吕交。吴君既移许浦,又携希吕以俱。齐安之役,寇方遁去,余孽未平,吴君往戍,希吕赞以画尽剿其党,又偕戍胶西,积劳补进义校尉,一日希吕以书抵余,使其弟武在京学者,泣且请曰:“希吕不天,母夫人竟逝矣,古云三釜,若希吕等何痛如之!”往返十数,余叹曰:此常何所以知,客忠孝者也。
按夫人大父某,父啟,姓张氏,家平阳,逾笄归同邑黄处士厚之,处士孝甚,夫人德谐志偶,姑晚而丧明,易喜怒,夫人沐浴抑骚如其意所出,药饵唯谨。处士及其季升之两室一爨,夫人与叔姒相佐佑,恩意周悉,不幸继亡,抚其子叔度与己子均,教为成人。处士既殁,夫人不荤肉,散其子游四方,理长缉短,俭内勤外,葬其仍世未举者五丧。嘉定十七年十月乙卯卒,寿七十有八。宝庆二年十月某日,祔于处士之茔,实桃源里。三子:长希吕,次武,次卫。二女,长适进士郑去病,季适进士孔正大。孙男三,女一。
余谓夫人慈养有泣鲤之遗,鞠教有鬻髢之勤,而又同居以洽爱,躬绩以毕终,若是者皆可书。余独因述希吕而以所闻见者附焉。铭曰:靡媺不录,维邦之縠;靡积不昌,维家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