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元:南宋抗元武进士

13 世纪,蒙古铁蹄横扫亚欧大陆。在南宋的抗元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祥兴二年(1279)三月十九日,随着崖山海战的落幕,南宋王朝152年的统治被彻底画上了句号。让人震惊的是崖山海战失败后,当时南宋治下的十万军民竟然做出了跳海的壮举,第二天海面上出现了浮尸十万的惨状,后世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

在南宋抗元战斗中,温州平阳也涌现诸多抗元义士,如林起鳌、薛文龙、林雄等人,然而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南宋抗元义士需要在此着重介绍,他就是以身殉国的武进士陈元。

陈元(?—1278),南宋两浙东路瑞安府平阳县慕贤东乡石床里(丰山,今属平阳县鳌江镇厚垟村)人。南宋咸淳辛未(1271)右科(武)进士,任官承节郎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遣,后入陈宜中幕府,战死于抗元景炎之难,南宋朝廷后追赠其为“武义郎督府参议”。

据明代翰林院太史苏伯衡《苏平仲集》之《玄逸子碣铭》一文记载,平阳道士玄逸子“陈镐,字德高,其号逸子,平阳人。咸淳辛未右科进士,承节郎、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遣陈元为其曾祖父。陈元后居陈宜中幕府中,死于景炎之难,赠武义郎督府参议”。在宋元鼎革之际,像陈元这样出于精忠报国和乡土情谊投靠当时丞相温州陈宜中加入抗元队伍、为国牺牲或流落在外的平阳人还有不少。

宋代的平阳厚垟陈氏,源远流长,其先祖陈霆霁为后周左厢兵马使。五代显德四年(957)自福建赤岸迁徙平阳塘下(与厚垟相连),与瑞安陈傅良同谱。陈氏是书香门第,传十世,生陈瑾,字国器。国器生陈岩、陈志崇。《宋元学案》载陈岩、陈志崇为陈傅良、徐谊、叶适弟子。陈傅良在《祭丰山陈国器》中赞其“种德之久,仁及闾巷”“东塘之成,通国利之”。叶适又作《东塘处士墓志铭》称:“……君独用一家力,栽石取底,东达之海,阅闰而成。人以为君德,更号曰东塘陈氏。”

陈志崇生陈守仁,号南窗居士。刘克庄在《南窗陈居士墓志铭》中称其“拥书如山,经传子史百家皆有抄而不及奉旃厦之咨”。陈守仁生陈万福,号晋斋,入元不征,林景熙为其作《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传至十七世陈镐,号玄逸子,通黄白变化之术,苏伯衡为其作《玄逸子碣铭》。目前其世系可考为:

十 世—陈 瑾(字国器)

十一世—陈 岩(字仲石,学者)、陈志崇(字仲孚,释褐进士)、陈德崇

十二世—陈守仁(志崇长子,字成甫,南窗居士,学者)、陈师朴(志崇次子,过继陈傅良为子,承事郎)、陈中庸(志崇季子,景定三年进士,官太学录)

十三世—陈万福[号晋斋,省试发解—贡士(举人),陈节庵]

十四世—陈 元(咸淳辛未(1271)武进土)

十五世—陈建孙

十六世—陈弥春、陈弥让、陈弥仲

十七世—陈 镐(字德高,玄逸子)、陈 圭(临江府清江递运官)

十八世—陈 雷、陈 聳

十九世—陈 丙、陈 阜……

从厚垟陈氏世系传承来看,陈元为第十四世,地方现有的氏族书载陈元为仙居人,实误。苏伯衡为元末明初人,明翰林院学士,他和玄逸子陈镐是同时代人,其记载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另外林景熙的《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刘克庄的《南窗陈居士墓志铭》均可为证。

从南宋厚垟陈氏仕宦情况来看,有三位进士和一位举人(省试发解),陈元是唯一考取的武进士。陈氏先人中有南宋永嘉学派号称“场屋三温人”陈傅良、徐谊、叶适的学生陈岩、陈志崇(释褐进士出身)昆仲,陈志崇之子陈守仁是个学者,号南窗居士。另外,陈守仁之子陈万福也未中进士,《南窗陈居士墓志铭》载其是个乡贡进士,也就相当于举人。陈守仁之弟陈中庸为景定三年进士,官太学录。陈元是厚垟陈氏唯一的武进士,民国《平阳县志·选举》载:“咸淳辛未(1271)林时中榜—陈元(见陈镐传)。按:旧志阙,今据《平仲集·玄逸子碣铭》补。”

《宋史·李芾传》中所记陈元

以上可见,陈元在以往前志中也是属于失载,到了民国志才根据苏伯衡的记载补上。陈元除了《平仲集·玄逸子碣铭》那一点点可怜资料外,笔者从《宋史·李芾传》中找到有陈元的记载:“德祐元年(1275)七月,(李芾)至潭,潭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乃结溪峒蛮为声援,缮器械,峙刍粮,栅江修壁,命刘孝忠统诸军。吴继明自湖北至,陈义、陈元自戍蜀归,芾奏请留之戍潭,推诚任之,皆得其死力……”

李芾(?—1276),字叔章,号肯斋,南宋衡州(今湖南衡阳)人,李椿曾孙。初以荫补为南安司户参军,历任知德清县、浙东提刑等职。咸淳元年(1265),知临安府。忤权相贾似道,被诬以赃罪罢官。元军攻陷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贾似道败,擢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1275)九月,元将阿里海牙进围潭州。李芾率军民死守三月,除夕城破,举家自尽。追谥“忠节”。

由于史料的缺失,陈元在潭州战斗曲折具体已无法考据。陈元大致应是在潭州城破之后突围,后转折回到故里温州,投奔当时南宋右丞相陈宜中,又再次加入南宋抗元队伍,但最终还是战死于景炎之难,以身殉国!陈元也是平阳鳌江在宋元之际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抗元义士。

陈元初官承节郎,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都统制司,官署名。北宋后期,大军出师征伐,诸军不相统属,即以其中一人为都统制。建炎元年(1127)置御营使司,在御营使、御营副使的节制下统领军队。南宋时都统制为各支屯驻大军的统帅,其官署称为都统制司,有副都统为司的副长官。司中属官有计议官,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等。屯驻大军之下第一级领兵官,称为统制,某些官位高的武将统领屯驻大军下的一军时,亦有称都统制者。

当时在荆湖北路驻军有荆南(江陵)和鄂州两支屯驻大兵。乾道九年(1173),南宋“合荆、鄂二军为一,以吴挺充都统制”。淳熙四年(1177),又采取都统司驻鄂州,称鄂州江陵府都统司,不设副都统制;副都统制驻江陵(原荆南),单独置司,称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司,实际上又分为两司。

陈元所任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属江陵都(副都)统制司所辖七军,春夏三军出戍、秋冬四军出戍襄阳,家属全留江陵。淳熙十年(1183)前后,以 1万人带家属戍襄阳,而留 8000 人于江陵。嘉定十年(1217),又将留驻江陵的副都统制和留驻的八千人以及家属也全部调往襄阳,江陵只设留守机构,江陵副都统制司也移驻襄阳,襄阳已成为荆湖北部重镇,后在抗击元军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元的江陵副都统司准备差是个小官职,等级为承节郎。承节郎,宋代阶官名。徽宗政和年间,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五十一阶为承节郎(从九品)。陈元殉国之后被南宋朝廷追赠予武义郎督府参议,据龚延明所著《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载:都督府参议官,南宋初,都督诸路军马府参议军事省称,等级武义郎,武义郎是宋代官阶名称,按官阶第四十一阶为武义郎(从七品)。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