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武双进士林雍

林雍,字公雅,又字尧民,凤林乡梅源人[原籍林坳(今藻溪繁枝),后徙凤林梅溪]。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后换文登咸淳四年(1268)文进士,官国史实录院编修。

据明王瓒、蔡芳编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四·科第》(第 357页)载:“林雍,咸淳戊辰陈文龙榜。林雍(平阳),壬戌武举换文,终编修。”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五《人物志四》载:“林雍,字公雅(旧志《选举》),一字尧民(旧志《山川·梅溪》),由亲仁乡林坳徙居凤林乡梅源(一名梅溪),南宋景定三年(1260)右科进士换文登咸淳四年(1268)第。”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载:林雍,为国史实录院编修官,尝诲其甥瑞安曹稹孙,文法多采《左传》及《战国策》语,稹孙遂以文名世。尝自谓曰:“作文譬如立万人场中,非划然大嚣而鸣,人肯听我乎?”宋亡,曹家遭兵祸,寓居梅溪。曹稹孙,字德坚,南宋温州瑞安曹村人。少工举业,下笔闳肆。宋亡,室毁于兵,遂率家人迁居平阳梅溪。以诗及古文自娱,所作辄为人传诵。卒年八十七。著有《合斋文集》。

梅溪的地名来源也与林雍有关,梅溪之名有二,一指鳌江下游主要的支流河名,二指地名。梅溪(包括梅源乡)旧称十八都,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便已形成村落文化。据清乾隆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梅溪在县城西三十里,古称梅源,后南宋林尧民栽梅溪上,故名梅溪。”

清乾隆年间平阳籍诗人张綦毋在其《船屯渔唱》竹枝调中有《梅溪》一诗:“雪后园林兴所耽,小窗读易我犹堪。溪南可有闲田地,愿与梅花结半庵。”写的就是林尧民植梅林子玉读书梅溪之事。清嘉道年间平阳诗人鲍台《梅溪桥记》载:“林尧民植梅万株于溪上,故名梅溪,后尧民登文武科后,而溪名日显,下有滩曰林滩,隐士林子玉读书其上。”

清光绪癸巳(1893)《平阳梅溪林氏族谱》载:“尧民公不乐仕进,韬光晦影,建筑庐于溪上,遂栽梅以自娱,际梅萼初鲜,每驾小艇载酒寻梅,恍似孟浩然之嘉兴,此梅溪肇锡所由始也!”

如今,梅溪两岸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溪水直冲而下,时有鲤鱼活跃,于此戏水。漫步在这条一路诗歌做伴、美景相随的梅溪两岸,更是感触了一次劝人为善、重学的历程。两岸的青山,一眼望去使人心旷神怡,梅溪真是古人隐居读书的好地方。

梅溪秋色 (吴世敏摄)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