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棐(1180—1242),字功甫,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凤林乡钱仓人,中奉大夫林淳厚之子。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进士,嘉定十三年(1221)为浙西安抚使干办干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七)。绍定初知处州丽水县(光绪《处州府志》卷一三),绍定四年(1231)知广德军(光绪《广德州志》卷三一),终信州守。其人在民国《平阳县志》、《东瓯金石志》卷八、《林棐墓碑》有载。
林棐
林棐于绍定年间(1228—1233)以奉议郎出知处州丽水县,他深负吏才,严明有干略。处州丽水县处于浙南山区,地瘠民贫。林棐到任前,丽水县的赋税,除两税(南宋时夏秋征田亩税的制度)以外,还有“和买”。其税目有两种:“实业物力”和“浮财物力”,两者都根据“物力”定等级。实业物力就是田亩,按家庭的田亩多少分为五等户,但除五等户外,其余四等户依次起征。而“浮财物力”,不问家庭田亩的有无,凡是行商坐贾,小贩营生之家则根据财利的多少,计利起征。
后来,一些不法的上等户采取“诡名寄产”的方法,以逃避纳税。即把家中田产诡名寄产于寺庙,或者假装变卖田产,或将田产另外立几个子户头,以降低户等躲避纳税。但是当时地方各县的税赋总额是固定的,实业税不断地减少,就不得不断加重浮财税,浮财税只是官吏随意制定税额,如果凑不足税额,又不得不分摊到实业税赋上。因此丽水县地方税赋弊端百出,反反复复,没有休止,百姓叫苦不迭。
林棐到任后,发现此项税赋的弊端,他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下大力气修正“经界”。“经界”其实就是丈量土地,“经”指界划丈量,“界”指的是田沟之类的界线。在《孟子·滕文公上》所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但是要丈量丽水全县的田亩数目,此工程何其浩大?事务之繁剧,再加上其他公务事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林棐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历经数月辛劳,终于完成了“经界”丈量土地的大事,公平税赋,为穷苦百姓定量了等级,减少了负担,而富户应缴纳的税赋得到了落实,史载:历年“宿弊以清”。
不久,处州知州叶子武到任,他支持此项工作,并与林棐共算出丽水浮财实力共计 14.2 万贯(当时南宋的货币单位),折绢 1140 余匹,折价 530 余贯,一律免征。查出盗用军资官库的贪官污吏,将他们治罪,发配充军,并没收其田产归公有,出租与贫困百姓耕种,以岁收苗利代交浮财税赋。这一项措施实行,使丽水县百姓普遍受益。后林棐被历代丽水百姓祭祀于《名宦祠》中,千秋不绝。
清同治《丽水县志》记载林棐
广德军,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分宣州置,属江南东路,治广德县(今广德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等县地。地当苏、皖、浙交通冲要,为杭州西北重镇。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以及元至元十二年(1275)阿剌罕进攻临安,均取道于此。据现有史料记载,广德地方志始修于宋代,两宋时期修有《(广德军)图经》《广德军志》《桐汭志》《桐汭新志》等诸多方志,大部分在明代已佚失,但残存的800余卷《永乐大典》中却保存了众多宋志原文,可以作为志源参考,《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就是从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的地方志。
林棐任职广德知军任上,善政颇多。据《桐汭新志·人物》:“林棐,朝奉郎,绍定四年七月到任。修复经界,厘正版籍,移建贡院,改辟签厅,增筑三堤,创仁政阁,修仁政桥,请度牒四十道,鼎新广惠显应阁朵楼、献台,从祠神像,及东南两门廊庑四带。奏蠲两县逃苗六千九百四十八石九升六合,代输积欠苗税十一万七百余贯。五年六月,磨勘转朝散郎。九月,处州申前任丽水经界,推赏转朝请郎。六年三月,本军两县经界结局,得旨特与转行两官,六月授朝散大夫。”(《永乐大典》第二百一四册卷七三二四第九页)
嘉靖《广德州志·名臣传》载:“林棐,绍定四年由朝奉郎出知军事,为政宽简,奏蠲两县逋租一万五千二十六石。代输积欠一十一万七千余贯。民甚戴之。尝修桐汭新志二十卷。”万历《广德府志·名宦》:“林棐,绍定四年以朝奉郎出为知军,政崇宽简,尝奏蠲两县逋租一万五千有奇。代输积逋十一万七千余贯。民爱戴之。公余修《桐汭新志》二十卷。”《南畿志》载:“林棐,绍定四年知郡事,为政宽简,奏蠲两县逋租一万五千余石,代输积欠十二万贯,民被其惠。”乾隆《广德县志·宦绩》载:“林棐,绍定四年以朝奉郎知广德参军,为政宽简,奏蠲两县逋租一万五千余石。代输积欠十二万贯。民披其惠。”光绪《广德县志·宦绩》所记同乾隆《广德县志》。
根据以上文献的记载,可以勾勒出太守林棐的基本情况。林棐在南宋绍定四年(1231)以朝奉郎的身份知广德军事,为政期间,政崇宽简,勤于政事。他不仅重新厘定了版籍,修复了经界,而且还大规模地进行基础建设,如移建贡院、改辟签厅、增筑三堤、创仁政阁、修仁政桥,重修楼台亭阁。由于政绩卓著,因而连续升迁,林棐在绍定五年(1232)六月升任朝散郎,九月又被荐升为朝请郎。绍定六年(1233)六月又升任朝散大夫。林棐不仅政绩显著,而且还十分关注地方志书的编纂,并亲自撰写志序。综上所述,林棐是一位卓有政绩、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的杰出人物。
林棐出身官宦家族,伯祖林待聘、伯父林信厚、父亲林淳厚均进士出身,历任要职,书香门第。林棐后加朝散大夫。配陈氏,生二子:季焘、季熹。钱仓林氏一族五代显宦,卓有声誉,诗书传家。林棐现存文不多,目前仅在《东瓯诗存》中发现其存诗《宿横山祷雨》《泛剡》二首,颇为珍贵。
寸心忧国愿年丰,
晓挈枫香入翠峰。
幸有一坛瞻斗像,
岂无尺水起渊龙。
松风不住雨声碎,
岚雾常随云气浓。
愿觅天瓢一滴水,
三符需梦慰三农。
水阔无风似有风,
芦花摇落橹声中。
鸥无一点惊猜意,
认作当时载雪翁。
《宿横山祷雨》见载于明嘉靖《广德州志》,是林棐在广德州任上所写,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他为地方旱灾祷雨,不辞辛苦奔赴夜宿横山。《泛剡》则写于今天嵊州,嵊州古称剡县,剡溪即今天的曹娥江上游,在唐代诗人的诗中屡屡出现,是浙东著名的“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