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友:精忠报国

说起宋金战争,人们首先会想到以“精忠报国”而名留青史的岳飞,可是比岳飞早20年,有位宁死不降、忠诚许国的抗金名将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北宋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文武双全的进士黄友。

黄友

黄友(1080—1126),字龙友,北宋时期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凤林乡梅浦(今属鳌江镇)人,著有《黄徽猷诗集》。黄友 15 岁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太学学习,他年龄虽小,但体貌出众,谈吐不凡,全身上下透着一股英豪之气。在太学生里,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当时的北宋王朝在西夏和辽国的两面夹击之下,危机四伏,官员钩心斗角,朝廷岌岌可危。黄友每和同伴们谈论国事,就慷慨激昂地表示:“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

从小就志向高远的黄友,7 岁时就赋诗抒怀道:“鹏程如借便,九万看扶摇。”成年后,他决定“投笔从戎”,于是决然离开太学,投身军旅,杀敌立功、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他来到了边城廓州,投奔守将刘法部下,刘法非常赏识黄友的才能与胆略,便请他留在身边,协助自己处理军务。

在宣威城一次对西夏军保卫战中,都护高永年不幸牺牲,残暴的敌人竟“探其心肝食之”。黄友沉痛哀悼战友忠魂,一连为他书写了7首挽诗。其中的一首云:

粉身碎骨勇无难,

只为君恩重泰山。

风淡月明都护府,

功名千古在人间。

不料,高永年的功绩上报时,却被经略使刻意抹杀,使其家属得不到朝廷应发的抚恤。高永年的儿子就把黄友的挽诗呈奉皇帝,宋徽宗阅后感伤不已,不仅降旨为其追赠谥号以资表彰,还让黄友破格享免省试。

北宋崇宁五年(1106),27 岁的黄友考中进士,先后被派到温州的永嘉和瑞安担任县尉、主簿职务,不久便升任金华县令。黄友性情刚直,为官清正,声望卓著,后又被升调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当通判。

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怠政,奸臣乱朝。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上接连失策,金国崛起,金兵铁骑疾入灭辽,长风席卷中原大地,一时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宣和七年(1125),金国撕毁盟约,发兵长驱南下。澶州属边防重镇,知府徐杰贪生怕死,弃城仓皇逃跑。危急关头,黄友挺身而出,亲率留下的几千士卒,拼死抵抗来犯之敌。他躬冒矢石,身先士卒,虽唇齿受伤破裂,仍忍痛坚持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带着残部撤退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协助中山守将一起保卫城池。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继续南下,直扑京都汴京(今开封)。宋廷阵脚大乱,慌忙中,宋徽宗让位给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这时,朝廷急需抗金将领,尚书右丞便把黄友推荐给钦宗,说他“久服武事,筹略过人”。钦宗亲自召见,问起他唇破齿裂的原因。黄友告知是在澶州城外与金兵苦战时留下的,宋钦宗听后很受感动,便派他到河东制置使种师中处担任参谋官职。

此时,金国重兵压境,边境形势异常严峻。而黄友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对家人交代后事说:“如今国难当头,金兵入境,血战在所难免,我随时准备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我的志愿。你们记住,如果哪一天,我战死沙场,战场收尸时,只要辨认脚板上有颗黑痣的就是我黄友。”

不久,黄友随种师中出征,解除了太原之围。种师中乘胜克复寿阳,黄友也率兵三千攻下了榆次,还从敌人那里夺回了 1万多斛粮食。本来打算稍事休整,待后援宋军过来再向前推进。不料,朝廷督战甚急,种师中不得已命黄友率一支兵马先行。行军10里后,黄友发现地形非常不利,加之武器粮草辎重不济,急忙提醒种师中尽快转移,却未被采纳。第二天凌晨,金将和尼统率大队人马突然杀到。一时间,矢石如雨,黄友毫不退缩,挥军苦战,最后,因失却支援,矢尽道穷,兵败被俘。

金军把受伤的黄友押送到和尼的大营。金将和尼非常钦佩黄友,便想胁迫他投降。黄友宁死不屈,厉声高叫:“大丈夫男子汉,要杀要剐随便,要我投降,万万不能!”接着又破口大骂不止。和尼恼羞成怒,下令用蜡油涂满黄友全身,并倒挂在树上,将他活活烧死。黄友为国捐躯时年仅47岁。

黄友殉国的噩耗传到汴京,朝野震惊。宋钦宗赞扬黄友的忠勇,并亲笔为其御书“忠节传家”四个字给予表彰,并加赠黄友为“中大夫”。其制词曰:“朕设用命之赏,励介胄之士,有能赴汤蹈火,徇国家之急,必加旌劝。况久服武事信任良材之臣乎!尔筹略有闻,尝佐元帅,缘庙谟之失策,致榆次之偾师,矢尽道穷,执节不挠,特优赠典,用慰忠魂”。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卷《忠义七黄友》有记,明嘉靖、清雍正、民国《浙江通志》,明弘治、万历,清康熙、乾隆《温州府志》,明隆庆,清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俱有传记与记载。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