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阳理学先驱
——蔡元康

蔡元康(1075—1117),字君济,一字济仲,父亲蔡汝平(字彦先)及兄蔡元龟(字君宝)、弟蔡元嘉皆为儒者,北宋平阳县慕贤东乡八都旸岙(民国属小南乡)人。蔡元康后入太学,转私淑洛学,以诚正为本,无意科举。宋徽宗时,以八行荐,未报而逝。蔡元康学问非常深博,是平阳入太学第一人,道德五行的先贤,也是平阳理学的先驱。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094—1106),蔡元康前往汴京太学求学,他也是平阳县最早记载前往太学学习的士人。当时蔡元康太学的师友有邹浩、陈灌、杨时、周行己、许景衡等。邹浩、陈灌为程门的私淑弟子,蔡元康在学统上为程门私淑弟子二传。其后陈经邦、经正兄弟和蔡元康、潘安固等士人把洛学传入平阳,在历代《平阳县志》理学人物中,蔡元康传记名列榜首。

蔡元康

蔡元康“资禀刚峻,精识绝人,论天下事,评一时人物,始卒皆如所言”,尤其在道德方面,极受人称赞。在太学十多年,一日失金,正要悬赏征求,有人在同学行李中发现,立即告知他。元康否认是自己的。他经常说:“古之全交者非一道,必欲伸己以求名,人将何望耶。”有来往东京的朋友患疾病,他为办医药,同住宿,护理不懈。有不幸死亡者,则善始善终为其操持后事。如同乡章延仲卒于开封,为之具棺大殓,又行3500里护其柩而归。贤人遭到朝廷驱逐,他耗尽所有资助,恳切勉励他们不要灰心,坚持忠义报国,类似这样的举动前后十几次。

晋陵邹浩、沙县陈璀都是有名的学者,长期被流放,他不远千里陪护。邹浩患病,写信给蔡元康,他立即去探望。时已病危,见他赶来,邹将生平研究心得传之。所以他学问进境非常迅速,理学见解与学识深厚。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朝廷以“八行取士”,州治荐举他合于条件的几十件事,推荐应征,得到大家拥护。太学生闻讯希望他贡遗而来,但这时他已患病,不久便去世。

《宋元学案》

蔡元康后被黄宗羲载入《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列为周许学侣。也就是说蔡元康与周行己、许景衡等“元丰九先生”及陈经邦、经正兄弟为同一学术辈分和相同的为学宗旨。而民国《平阳县志》认为从许景衡对他的推许上,应该可以看出蔡君济对于儒家学术的造诣水平与“元丰九先生”当在伯仲之间。君济卒后,太学同学、知交好友、“元丰九先生”之瑞安许景衡作《祭蔡济仲文》与《蔡君济墓志铭》。因为墓志铭行文过长,此处不录。

《祭蔡济仲文》

许景衡

呜呼!朋友道丧,道学不明。我虽冥顽,而得友生。伟欤济仲,相与以诚。诱掖切磋,期予有成。今子死矣,伥伥吾行。我愧子知,子墓我铭,尔父命我,我敢不承?朱弦疏越,世人莫听,聊以斯文,告于冥冥,我独何为?涕泗雨零。寓辞千里,侑此一觥!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