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平阳县科举文化资源十分丰厚,据有关史料记载,平阳在科举方面曾走在温州各县之首。自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平阳北港南湖薛昌宋中文科进士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809 年间平阳科举人才辈出。特别是宋代,从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度宗咸淳十年(1097—1274)170多年间,平阳有据可查的贡举进士(俗称文科进士,包括特奏名进士)375人(北宋16人,南宋359人),武举及第者(又称武进士、右科进士)296人,两者相加为 671人次,其中“武换文”20人,实际考中进士、武进士有 653人。此外,上舍释褐 27人,诸科中选者 17人,上书补官5人,荐举1人。如此,宋代平阳通过读书得以授官的有700多人,占温州同类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居温州各县之首,其中有2名文科状元、15名武科状元,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宋代科举人物占平阳科举 95%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南宋,可见宋室南迁对温州整个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
平阳历史上通过读书、科举而最终走上仕途的人才众多,特别是有些名门大族尤为集中,随之也出现了人才相对集中的文化地域和望族。不过,在平阳历史上,也有不少名贤硕儒,因各种原因未中进士,但他们学识渊博,立德立言,同样丰功长存。如宋代的著名学者朱黼、刘轸,元代的学者史伯璿、陈刚、章士尧、赵良震,明代郑思恭,清代叶嘉棆等,他们均无意科举,潜心著述,讲学不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是平阳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根据目前平阳本地学者的研究发现,综合历史上平阳宋、元、明、清的科举人才分布,平阳历史上的人才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滨海平原的山口、河口处。据历代《平阳县志》记载与近年来的调查结果,目前约有 500位科举人才的居住地已经发现查明,江南地区名次最多,有150多人;北港地区其次,有140多人;万全地区第三,有 100多人;余下依次是小南地区、南港地区、蒲门地区。本文收集地方有关史料,把小南地区历代科举与人才分布叙述如下。
与平阳历史上科举情况大致相同,小南地区科举人才主要出自南宋一朝,且进士众多,由于历代《平阳县志》中关于进士的籍贯大多只是记载到县一级,而乡里记载多数不明,只能根据县志中有大致记载的来区分进士人数与家族的分布。
小南地区人才历史上分布主要有五个地方,第一是城南旸岙,第二是钱仓,第三是西塘,第四是江口,第五是厚垟。著名的家族有旸岙蔡氏、西塘陈氏、钱仓林氏、厚垟陈氏、江口郑氏。这些家族都是千年大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才众多。另外,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本文的小南范围包括今县城城南地区 2个村,而城南地区与县城昆阳范围有重叠之处,这里把城南地区范围再区分一下,坡南街的人才丰厚,但古时属于县城南隅,就不再划分在小南区域之内,只是选取历代旧志中划分在小南区域的旸岙(阳岙)与夹屿两村(里)。
小南地区因与县城昆阳、学宫相接壤,古代教育有些优势,在北宋时期就出了4个进士,即蔡元康、黄友、林待聘、陈彦才,这在北宋时期的平阳可以算是佼佼者,其实与其所在的家族有分不开的关系。
小南旸岙蔡族为平阳蔡氏发祥地。旸岙蔡氏来迁平阳时间有两个说法,据北宋进士周行己《浮沚集》中《蔡君宝墓志铭》载:“蔡氏之先,温陵其邦,自唐中和,徙温平阳。”“中和”为唐僖宗年号(881—884),即蔡氏先祖避黄巢之乱来居横阳旸岙。另据许景衡《横塘集》中《蔡君济墓志铭》载:“惟蔡氏,其先温陵人,避五季乱,徙居温之平阳。”即后晋天福三年(938),始迁祖蔡直衙从福建泉州迁居此地,衍为大族。时间相差50余年,但千年大族没有任何问题。五代至明,这里一直是蔡姓家族聚居地,主要分支在步廊和新城。
八行进士蔡元康住在旸岙,武状元蔡必胜住在步廊。两宋之际从新城迁出的举人蔡照(1086—1161),奠基金华东阳蔡宅,至今仍为当地望族。宋元时代,这个家族有为官的,有做学问的,并且喜欢结交名人文豪。如元末翰林学士江西金溪曾坚、平阳诗人陈高、明代大儒苏伯衡都曾为蔡氏家族的谱牒写过序跋,留下了珍贵史料。苏伯衡在《蔡氏重修族谱序》中颇有感慨地说:“平阳多巨族,倘论其盛,则未有加于蔡氏者也。宋先后有国三百年,而蔡氏举八行一人,登文科者十五人,特科八人,补入太学者十九人,待补二人,请漕试二十八人,上书者二人,免解八人,魁武科者一人,登武科者四人。凡八十二人焉。其不由选举而以进纳边赏荫叙者又五十四人焉。呜呼!可不谓之盛乎?”据文中所载,宋代平阳蔡氏科举共有 82人,远超县志记载,其中明确文进士15人、武进士5人,共计20人。
元代进士陈高为步廊《书蔡氏族谱后》载:“蔡氏之在平阳者,或居旸岙,或居步廊,或居新城,然惟步廊为最显。在赵宋时,登左科者五人,特科二人,补入太学二人,免解一人,请漕试者三人,魁左科者一人,凡十四人焉……呜呼!何其盛哉?”步廊蔡氏有文进士5人(蔡任、蔡埙、蔡址、蔡垲、蔡塾),武状元1人,共 6人,均属蔡必胜家族。如此,剩下的蔡氏有进士 14 人。另查民国《平阳县志》所载,宋代蔡氏武进士蔡起莘、蔡起任(今属泰顺),据此明确得出旸岙进士有12人,其中蔡直方、蔡概、蔡仲飞、蔡杲卿、蔡彦才、蔡沂、蔡士铎,武进士蔡南、蔡遇庆 9人县志有载,另外3人不明。
莲池陈氏,在平阳属凤凰山陈族,也称作陈姓南朝派,因其在平阳的始迁祖陈瓒是南朝陈宣帝第六子陈叔明八世孙。陈瓒约于唐末五代从平江府迁居昆阳邑南凤凰山下,即现在的平阳县昆阳镇凤山村,畜鱼养鹤,杂植名花古木,留下了“花园”的地名。宋元间,陈彦才父亲献地做学宫和孔庙地基后,率领族人迁居到莲池,就是现在的鳌江镇玉莲村(今陈绛殿社区)。
宋至明代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仅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的 150多年间,登文科进士者 9人,登武科进士者 3人。其中,武探花 1人、文武双科进士(武举换文)各 1人。共计11人,12人次。入仕做官如此之多,迎来送往,穿绛红色官服的人进进出出,于是莲池被称作绛里,也有称莲池绛里的,现在通称陈家殿。
具体进士名单:陈彦才,北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陈光,南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陈子式,庆元二年(1196)进士;陈遇明、陈丰,嘉定四年(1211)进士;陈梦龙,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陈国乔,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陈梦发,嘉熙二年(1238)进士;陈宗亮,宝祐元年(1253)武科进士,咸淳四年(1268)武举换文,成文科进士;陈龙发,咸淳十年(1274)武科进士,廷对第三(探花);陈雷发,咸淳十年(1274)武科进士。
林氏与陈氏是平阳大族,老平阳地方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平阳林氏迁徙来居历史悠久,但来源不一。据平阳学人陈正印研究,有“泗溪林”“林坳林”“盖竹林”“荪湖林”之分,迁平时间均为唐末五代。
小南钱仓林氏属于“泗溪林”。唐末五代间,林姓先祖由福建移居平阳逊湖(今苍南钱库望里)一带,后转徙桂岭(今属泰顺泗溪)。宋刘安上《宋隐居林公墓志铭》载:“公讳丕,字景徽,姓林氏,六世祖避五代之乱,自闽迁温之平阳,遂为平阳人。”正可相互印证。南宋林杲《中奉大夫林淳厚墓表》载:“先君讳淳厚,字季雅,姓林氏,九世祖建公徙温之平阳泗溪。”可知始迁祖为林建。林丕之子林永年,字茂生,由平阳泗溪(今属泰顺)徙居钱仓,林永年有三子:林待聘、林待问、林待举。
钱仓林氏最出名的就是林丕之孙林待聘。北宋政和五年(1115),27 岁的林待聘考中进士,历官至中书舍人兼直学士,终以敷文阁学士(三品)致仕。林待聘、林待问兄弟和侄儿林淳厚定居钱仓。因人丁繁衍,子孙分迁盖竹、梅溪、万全后林等地。这个家族在宋代出了文进士8人,武进士9人,其中1人武举换文,上舍释褐2人。
其他著名人物有林信厚,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林淳厚,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林杲,庆元五年(1199)进士;林赞,庆元五年(1199)进士;林棐,嘉定元年(1208)进士;林仲默,宝庆二年(1226)进士;林梦发,绍定五年(1232)进士;林棨,嘉定元年(1208)武进士;林克己,嘉定十年(1217)武进士;林演,嘉泰二年(1202)武进士等。
鳌江江口北岸郑氏于后晋开运二年(945),为避闽乱,郑姓先祖六十一世(以郑桓公为第一世)郑益恭从福建迁居平阳江口北岸岙门。宋元时代衍为大族,主要分布于鳌江口两岸。鳌江口南北岸曾有多地是郑姓聚居村落。这个家族南宋至元,人才辈出,宋元时代有文武进士10多名,上舍释褐3人,并以多出文章高手而闻名。后来多迁移他乡,谱牒留存资料不多。
早在绍兴年间(1131—1163),太学生郑汝谐操行纯固,言动必轨于正,博学强记,时号“武库”。绍兴十八年(1148),屿门里郑叔豹考中武进士;江口郑谦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武进士。宋元之际郑朴翁是太学上舍释褐进士,郑朴翁《悼国赋》中载:“原吾(族)系之始终兮,由避闽(乱)而卜于昆之岙门(江口北岸族)。”郑鸣凤,咸淳年间释褐进士。郑僖于元泰定元年(1324)中进士,是元代平阳第一位进士。明代有正德举人郑文夫,岁贡学者郑思恭等历史名人。
另外这个家族多有参与地方水利建设,乡人(北江口)郑存耕、郑礼、郑宜中曾重修建江口陡门,明翰林院太史苏伯衡《重建江口陡门记》有载。由于年代久远,谱牒佚失,这个家族宋代进士诸多不明。
厚垟陈氏,源远流长,其先祖陈霆霁为后周“左厢兵马使”,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自福建赤岸迁徙平阳塘下(与厚垟相连),与瑞安陈傅良同谱。南宋时代,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多结交名人文豪。陈岩、陈志崇均师从永嘉学派大儒陈傅良、叶适、徐谊,而且历代均有名人为其家族撰写墓志铭,陈傅良《祭丰山陈国器》,叶适《东塘处士墓志铭》《陈君墓志铭》,刘克庄《南窗陈居士墓志铭》,陈耆卿《陈志崇墓志铭》,林景熙《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苏伯衡《玄逸子碣铭》,这可能是目前平阳有历代名人撰写墓志铭最多的家族。
南宋时期,厚垟陈氏科举名人辈出,不仅出有永嘉学派学者陈岩、陈志崇、陈守仁,而且出有3位进士和1位举人,陈志崇(字仲孚,释褐进士)、陈中庸[景定三年(1262)进士,官太学录]、陈元[咸淳辛未(1271)武进土,抗元志士]、陈万福(省试发解—贡士、举人),虽不及莲池陈氏进士多,但是其知名度、影响力却要超出不少。
清嘉庆年间,鲍台假馆荆山,有学生陈乙,鲍台称其“世居平之丰山,家门鼎盛,族中以资郎入仕者数人”。陈乙父陈南溟,太学生。其伯父陈华斋,曾任江宁府通判。晚清大儒孙衣言编著《瓯海轶闻·氏族》载:“今丰山陈氏常聚族而居。予为童子时,尚识其族一秀才,盖左厢之泽长矣。”《瓯海轶闻·义行》又注明:“丰山在平阳城外,今陈氏子孙犹盛。”
小南地区除上述旸岙蔡氏、西塘陈氏、钱仓林氏、厚垟陈氏、江口郑氏五大家族外,其他家族也是出了不少人才,如钱仓黄氏,有北宋爱国将领进士黄友,后由于家族迁徙,科举情况记载不明;南宋有位水军将领、进义校尉黄希吕。横浦章氏有两位武进士,嘉泰二年(1202)章硕,咸淳十年(1274)章如囦。下程(下埕)程氏有两位进士,程士龙,嘉定十年(1217)进士;程一飞,咸淳七年(1271)武进士。十八都梅溪、梅源有进士曹良朋、林雍和曹告春。元代小南只有一位进士郑僖。明代柳嘉垟柳氏是鳌江明代最出名的家族,出了进士柳演和举人柳杲,在小南地区首屈一指。清代小南地区只出了一位武举人谢梦麟,梅溪人。其他均是岁贡,无突出表现。
总体上,南宋时期小南地区进士人数最多,元、明、清科举寥寥。由于史料诸多欠缺不明,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到清代,进士、举人总数有70余人,在整个老平阳县六大区域中排名居中游,总体上表现尚好。元代,小南地区是温州地区的儒学中心,小南地区程朱理学(木钟学案)大放光芒,出了儒学大家史伯璿、陈刚、郑僖、郑如珪等人物,他们著书立学,弘扬理学正统思想,也为地方和浙江其他地方培养诸多人才,如彭庭坚、林温、徐兴祖、徐宗实、徐宗厚等,在全国俱有一定知名度。
后来,史伯璿、陈刚两人被载入《新元史·儒林传》。明末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把史伯璿、陈刚、章仕尧三人写进了他的学术史名著《宋元学案》中。薪尽火传,史伯璿、陈刚、郑僖、郑如珪这些大儒的影响极其深远,给一代又一代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其精神必将发扬光大,传之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