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宋温州四大名镇之一钱仓

钱仓位于平阳县中部,与中国农民城龙港市一水之隔。钱仓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北宋时即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吴越王钱弘俶、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这里还走出了南宋抗金名将黄友、进士名臣林待聘、东阳蔡氏始迁祖——举人蔡照、元代名儒史伯璿、清朝金钱会领袖赵起等历史文化名人。

由于钱仓地处交通要道,是古代平阳往来浙南闽北的交通枢纽中心,每逢清明前后,近旁的村民都会到此交流物资,久而久之,钱仓会市发展成了浙南地区最大的民间集市,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古镇依然保存着淳朴的民风。

千年名镇 源远流长

钱仓在老平阳的历史仅次于县城昆阳和鳌江,古代属于平阳凤林乡与慕贤西乡范围。钱仓在晋时平阳建县之初已成村落,唐末五代时期便发展成为集镇,北宋年间已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即公元 1085年):“是时平阳置有前仓(钱仓)、舥艚、泥山(宜山)三镇。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清乾隆《平阳县志·古迹志》载:“以石罅中有钱流出,故名;一云,吴越钱王游此”。宋曾名“前仓”,宋陈与义有《泛舟入前仓》诗可证。此外,古时钱仓地处浙闽两省交通咽喉要道,南来北往,名气很大,是为古代平阳南部中心名镇。民国《平阳县志》载:“钱仓旧为镇,宋元丰九域志作前仓镇。”

钱仓是老平阳县仅有的五座千年古镇之一[另外 4 座是县城昆阳、江口(鳌江)、舥艚、宜山(现属苍南)]。由于历史久远,平阳在宋代以前的历史没有具体文献记载流传下来。据《万姓统谱》载:“唐贞元年间(785—804),温州刺史路应在平阳修筑海塘,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横阳”即今平阳。民国《平阳县志》引叶嘉棆《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坡南塘即现代的西塘河)以防水患。西塘河是古代昆阳到钱仓的主要交通河流要道,据此推算,钱仓的历史应在有记载的历史之前。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九《寺观》载:“宝胜寺在钱仓,唐咸通间建子院二曰律院,宋大观间建曰教院,元祐间僧德玉重修。”说明唐代钱仓的佛教非常兴盛。而另外卷五十四载:“钱王楼在钱仓宝胜寺,五代吴越钱王曾宿于此。”以上史料文献表明,钱仓历史上曾建有宝胜寺、“钱王一宿楼”等建筑。相传吴越王钱弘俶去南雁荡山朝圣时曾路过钱仓,下榻宝胜寺楼,这座楼就被称为“钱王一宿楼”。这些都是有文献明确记载,说明五代时期,钱仓已经是个繁荣的市镇。到了北宋,钱仓已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

南宋时期,钱仓市镇经济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据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研究,早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瑞安永安、平阳前仓、宁海港头3镇的年商税额分别达到4703贯990文、1512贯130文、1526贯21文,是所属瑞安、平阳、宁海县城的 74.82%、74.08%、67.48%。另外宋代前仓镇酿造业相当发达,瑞安文史学者俞光据《宋会要辑稿》所载指出:“北宋中期,东京(洛阳)岁造曲买于酒户,每岁旧 474645 贯,而温州旧城及永安、乐清、平阳、瑞安县、柳市、前仓镇七务,岁 50748 贯,温州为当时首都东京的 10.7%;至熙宁十年(1077),东京是 355804 贯,买报12783贯,合计81309贯,是东京的 22.9%,温州相对于东京的比重提高了 1 倍多,绝对额近四分之一,可见当时温州的酿造业相当发达。”钱仓镇也是如此。这在南宋温州大儒、永嘉学派大家叶适所著《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一文中也有提及,这说明南宋时期,钱仓镇已经发展成为平阳南部的经济中心与南北交通枢纽。

乾隆《平阳县志》载《南雁图》

元代钱仓名为前仓,明弘治《温州府志·遗事·防寇》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处州詹老鹞与桐山尤山野等剽掠前仓、江南等处。县申路,调王千护行军招讨,山野就戮,老鹞尚屯梅溪。前仓张巡检司王千护军前驱,陷阵。张巡间以计出之。其中“前仓”即钱仓,“巡检”是沿袭宋朝的说法。设巡检司处必建有城堡以防卫,故钱仓至迟在元朝时就有城堡。而此处“巡检”只是顺带提及,不是钱仓始设巡检司的记载,故钱仓始设巡检司的时间应该更早,极有可能是在宋朝,只不过地方志无明确记载罢了。

明代的钱仓,文献中明确记载有城堡。明弘治《温州府志·邑里·市镇》载:“平阳镇、前仓镇、松山镇、蒲门镇、舥艚镇”。钱仓镇为平阳县五镇之一,为明代平阳主要的集镇。明隆庆《平阳县志》载:平阳县计七隅、十乡、五十一都、二镇。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为十乡之一。二镇,一为钱仓镇,一为金乡镇。钱仓谢氏家谱《钱镇堡笔记》载:“嘉靖甲辰,海寇突至……耆民赵文统、陈启济等谋筑堡以自卫,适岁饥中止。邑侯朱东光……捐俸以助厥成。”

清代,钱仓仍为平阳南部中心集镇,清康熙《平阳县志》载: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仍为平阳县十乡之一,钱仓镇仍为二镇之一。乾隆《平阳县志》与康熙《平阳县志》同。此后至清末,行政区划不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府、厅、州、县衙门所在地的城厢地方为城,其他市镇村落地方人口 5万以上为镇,人口未满 5万者为乡。清宣统三年(1911),平阳县划定自治区域为一城、四镇、三乡。钱仓镇仍然为平阳县四镇之一。

纵观千年历史发展,钱仓始终是平阳县的经济名镇与南北交通枢纽中心,只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交通工具与地理变化,钱仓的经济、交通枢纽中心位置被后来居上的鳌江所取代。2011年,钱仓并入鳌江镇,改为钱仓社区,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西部核心区。

千载名山 南雁之门

钱仓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坐落在钱仓的凤山(又名青华山)自古便是温州南部的名山大川,更是钱仓风景荟萃之地,地方典籍历有记载。如凤冠岩、凤山寺、摇动岩、龙虎岩、金钱会起义遗址、史伯璿墓、宝胜寺双塔等等。

凤山在清乾隆《温州府志·南雁荡山图》中有过记载,历代名人不少在此留有墨宝,其中“东洛赵羲之累游,熙宁改元清明日题”(熙宁乃宋神宗年号)是最早的题字,单是宋代摩崖就有 13处之多。明代方鹏曾在一篇游记中写到凤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卧虎。其色皆如墨泼,间有纹理,如玉如雪,莹洁可爱”。龙虎岩西首的“摇动岩”因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摇动岩》一诗而名声大噪。岩庵景区的“两寺、两湖、八山、八塔、八洞、八亭、十二道溪涧、七十八景”浑然天成,行走于古寺碧泉、叠嶂峰峦之间宛如置身于仙山之上。

凤山上被称为“凤凰岩”的巨石,由宋代学士胜南命名并题字。清代赵端礼在岩上以篆文书“栖凤之山”四字。“凤凰岩”形状却像一条大鲸鱼,全身黑黑的,脊背上有一条白色的斑纹。游人由鲸鱼的尾端岩缝处进入,岩缝如一条大的回廊,行走其间,凉风习习,环境清幽冷静。穿过弯弯曲曲的回廊就是凤山寺,此处崖面非常奇特,一称为“弥勒岩”的岩石,身居凤山寺的后方,形似寺里的塑方头弥勒菩萨。“合掌岩”就像一对双手合十的巨大佛手。还有鸡飞岩、鸡卵石、“老虎搔痒”等怪石,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凤山得名于北宋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滕甫“凤凰岩”题字及《凤山》诗,其原来名字已无考。《凤山》:“东都野客天性狂,为爱好山穷南荒。凤凰山前日大醉,醉把山岩名凤凰。因思伪国昏无纪,贤俊来藏凤凰死。自从真圣都玉泉,凤子重生卧龙起。吾皇继治兴至仁,万士杂还千祥臻。陋儒昏蒙腹无文,虽在畎亩宁忘君。愿随鸾凤出幽谷,千里为祥趋魏阙。空留岩谷与岩名,千秋常伴山头月。”这是凤山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

滕甫,字达道,婺州东阳人,后改名为元发,《宋史》有传,“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约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卒于崇宁元年(1102)。至和二年(1055)举进士,廷试第三。入仕途后,他廉洁奉公,体贴民事,政誉颇佳,历任御史中丞、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封为少师。熙宁元年(1068),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滕甫因与新法不和,与苏轼一样被黜,降职为定州知州。也就是在这时候,滕甫带着仕途的失意,带着“言不被君纳”的沮丧,来到了钱仓凤凰山。诗人叹息前朝“贤俊来藏凤凰死”,山中的“石凤凰”刺痛了诗人的心,他不想沉沦,不愿像这“石凤凰”一样老死岩壑,即使屈居畎亩不当官,也永不忘忠君报国。

在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中有记载的摩岩题刻,以钱仓凤山最多,共49条(宋 26 条、元 3 条、明 7 条、清 5 条、不具纪年的 8 条),占老平阳县摩崖的四分之一,其中宋代摩崖又居老县之冠。摩崖者,有达官显要、知名学者、地方名流,他们或“单枪匹马”慕名来访,或牵群鱼贯来游。所镌之铭文,少则 2 字,多则 303字。如宋代的许景衡、王十朋、宋之才、张师敏、黄本英、林待聘、林淳厚、林仁厚、刘恭夫,元代陈高、曾子白、史伯璿,明代马性鲁、蔡芳、何白、方鹏、郑思恭,清代张南英、潘耒、郭仲岳、张盛藻等都曾留下足迹与诗句。在这狭小的地方,竟有如此密集的历代题刻,实属罕见。

“风摧雨泐,苔蚀人毁”,志书所载的摩崖石刻存至今日的已经不多了,但每当拂开“幸存者”的斑斑苔痕,俯首辨认龟坼明灭的字迹,仿佛在聆听古人的窃窃细语,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显得那么宝贵。

凤山寺摩崖石刻 (蔡荣贤摄)

凤山历史上曾经有本《凤山志》,可惜现已无存。曾经,钱仓凤山石头被过度开采,破坏严重,千年文化气息荡然无存,人们不懂得怎样去珍惜身边的珍贵文化资源,令人痛心之极。如今,文化成为时代潮流,人们又重新去发掘弥补,钱仓凤山风景又有了新开发,和附近的荆山一起被列入南雁门市级风景区(AA)。

千古名人 代代流传

人杰地灵是对一个地方最好的肯定,名人是个无形的资源,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当代名人,现在的人们都趋之若鹜,各地纷纷打名人牌,名人开路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各地因此都不遗余力地大力发掘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好不热闹。

钱仓这座千年古镇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人辈出,如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进士黄友,进士林待聘家族,元代著名学者史伯璿以及众多进士群体等都曾经在史书千古留名。

1.北宋抗金名将黄友

黄友(1080—1126),字龙友,平阳凤林乡梅浦(今鳌江镇钱仓梅浦村)人。15岁入太学,27登进士第,曾先后任永嘉、瑞安县主簿,金华县令,后因战功,擢拔为干办燕山路安抚司公事,加直秘阁澶州通判,晋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靖康元年(1126),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因上司督战急促,师中拒纳友谋而贪功冒进,大军进榆次十里,被金兵包围,矢石如雨,士卒奔溃,友“矢尽道穷”被俘。敌将和尼劝降不果,怒将友倒竖,全身涂以腊油,活活烧死,遇害时年仅四十七。黄友是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事迹足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相媲美。

2.南宋进士林待聘家族

林待聘(1089—1152),字绍伊,号毅斋,钱仓人。待聘少时好学笃行,累举于乡,政和五年(1115)登文进士。授常州户曹参军,历濮州、淮州、扬州教授。著有《内外制》4卷,《奏议》6卷,《文集》10卷,《诏制突厥大理》等40余卷。待聘为人忠诚,处事稳重,博学多才,善于从政,故深得宋高宗、抗金宰相李纲、赵鼎等人的信任,一直在朝廷中枢任要职。据文献记载,林待聘家族连续九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

林信厚,林待聘子,字诚叟,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刘章榜进士。历任福建南外宗学教授、婺州倅。

林仁厚,林待聘子,字定斋,永议郎,官历嘉兴府通判,知兴国军。

林淳厚,字季雅,林待聘子。淳熙十一年(1175)进士。历任泰州教授、差充南外旺宗院宗学教授,改奉议郎,知随州县,特差通判房州,知德安府。

林杲,林淳厚子,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朝奉郎,官通判、知临江军。

林棐,字功甫,林淳厚子,嘉定元年(1208)登进士第,官知丽水县,广德军。有干略,官终信州守,后祀于丽水名宦祠。

林棨,林淳厚子,嘉定元年(1208)武进士,官知蕲春县,会虏入寇,守御死之。

3.东阳蔡氏始迁祖——举人蔡照

蔡照(1086—1161),字季远,号鸣山,温州平阳新城(今钱仓)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举人,政和五年领东阳主簿。在位清明廉洁,深得民心。二任后致仕,卜居东阳邑南新塘。为平阳蔡氏迁东阳始祖,其子孙辗转迁徙至东阳东北部鹿峰附近的上墙,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名其地曰“蔡宅”。(曹冠《宋东阳簿季远公传赞》)

4.元代名儒史伯璿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钱仓人,元代著名学者。他博通经史,推究精实。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等方面都有研究,著有《四书管窥》《管窥外篇》《学庸注释》及《青华集》等。

史伯璿自幼刻苦求学,笃信朱熹学说,反复研究达30年,遂取诸家纂辑之编而去取焉。乖戾者折而辟之,隐味者引而伸之,旁通曲畅著于简牍,名曰《管窥》(《四书管窥》)。他精思善学,天文、地理、历学、算术都达到“博涉能通”。对日蚀、月蚀作了非常通俗的阐述。他说:“月掩日为日食”,把张衡的“暗虚”说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说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明万历年间传入的“地影”说早了一百多年。

史伯璿为人也很有骨气,“平生不事举业”,过着隐居生活。他的朋友周觉曾劝他“北游”求官,他说:“士各有志,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与他同时代的平阳金乡诗人、他的好友陈高在《即中漫题》之三中写道:农父江边立荷戈,无人南亩种嘉禾。今年妻子愁饥死,活到明年更奈何。史伯璿不求高官厚禄,隐居小镇,终身隐居不仕,死后葬于钱仓凤山。史伯璿的旧居,后建成祠庙。他的坟墓现重新修缮,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钱仓名人辈出,这里不能一一考据而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是人,因为有了名人的延续与存在,这个地方才有了灵魂。历史文化名人是钱仓古镇的精神遗产与精神动力,他们独特的品质影响着当代人,也激励着后人。

后话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千古传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词是陆游路经平阳钱仓驿游梅溪时所写。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赴任福建宁德县主簿,由温州入闽,经驿道而过平阳。在平阳前仓驿,诗人先是留下了一首《平阳驿舍梅花》诗:“江路阴阴未成雨,梅花欲落半沾泥。远来不负东君意,一绝清诗手自题。”是日黄昏,诗人在驿舍之内百无聊赖,于是信步驿外寻芳,直至梅溪洞桥之畔,填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钱仓的风景给了陆游灵感,陆游的才情让钱仓驰名。

历史上的名镇、名山、名人是钱仓古镇巨大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对一个地方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保护发展利用好文化资源,是对钱仓这座千年古镇先贤们最好的纪念,也是留给后人最好的遗产。 insOi3eF5nW/XqTOMTomKxkc2FEyyRezAZrIyggYcXLftVJzviPufRFyT71X11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