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的佛教历史悠久,在鳌江种玉横河村西晋古墓出土的文物上塑有佛像表明西晋初期佛教已经在平阳传播,东晋时期有佛教高僧懒牧勤。具体从寺庙而言,平阳目前最早的寺庙记载是隋朝的石峰庵。唐代平阳佛教更加兴盛,寺庙众多。
鳌江小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唐景云二年(711)尼玄机在埭头所建佛日禅院,今名大日寺。墨城长岗天明寺、城南塔下净名寺、钱仓碧泉寺(岩庵)、钱仓宝胜寺和灵岩寺也肇建于唐代。吴越时期肇建的有塘川栖真寺、荆溪山瑞峰庵。另外宋元明清时期也相继肇建不少寺庙。至2007年佛教寺院统计时,这一地区已有佛寺74座,其中影响较大的为吴越时期肇建的栖真寺。
塘川栖真寺为何在平阳众多寺庙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是寺内五佛塔的缘故。2013年 5月,经国务院批准,栖真寺五佛塔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目前平阳县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栖真寺,地方民间俗称罗垟寺,位于鳌江镇塘川社区罗垟山罗垟村。关于栖真寺与五佛塔的历史,地方文献记载比较简略。清乾隆《平阳县志·神教志》载:“栖真寺,在罗垟,宋嘉定间僧思齐建。”民国《平阳县志》载:“按,大日寺砖文即有栖真寺,疑非始自嘉定或嘉祐之错误欤?”(这只是民国县志修撰者的推测,并无实际史料佐证。)
在栖真寺遗址出土的明天顺六年(1462)《重建塔志》中记载:“凤林栖真寺建自周广顺年间(951—953),以后琢五佛塔于放生池旁,塔成而寺不利,遂坏之……”这是记录有关栖真寺和五佛塔历史重要的证据。据此,栖真寺与五佛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而非民国《平阳县志》所载的嘉定年间(1208—1224)。
再据《塘川半岭周氏宗谱》载:元至正庚寅(1350),栖真寺重建,“邑庠生周均、同弟郡庠生周坦、男尚德、尚玑乐助银一百两,复舍香火田十亩。”明代河南知府迁云南布政使左参政陈宣所撰《以端公传》中记载:“周子以端先生者,塘中半岭人也,笃志好学,壮不欲行,乐善好施,见义必为,为吾邑之善士,实塘中之领袖也,先生高祖济崖公,曾舍山田数顷,山数十岗,与栖真寺僧思奇,凡今人就有舍施,如先生令先祖哉!天顺初年,先生又在栖真寺倡立石塔于放生池畔,刻石以志永久。”可知,栖真寺和五佛塔在南宋、元、明等各个时期均有重建和重修。陈宣(1438—1509),字文德,号潜斋,平阳慕贤东乡柘园(今苍南县钱库镇柘园村)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弘治十七年(1504)陈宣致仕回里,这篇《以端公传》大致是在弘治年间所写。栖真寺在明代后期逐渐衰落(据坊间相传,栖真寺曾遭兵燹)。
据传,原栖真寺规模宏大,盛时有僧众千余。国内文物部门曾对栖真寺遗址进行过实地调查,发现该寺原建筑范围仍清晰可辨,规模颇大。遗址上仍遗存有雕琢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的石马槽、特征明显的硕大宋代花岗岩覆莲柱基础和残损的花岗岩石柱等遗物。1997年曾在遗址上出土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宋代龙泉窑三足鬲式炉。
自五代至民国,栖真寺一直是平阳名刹之一,旧寺早毁无存,现址上的栖真寺于 20 世纪 90 年代重建。据地方长者介绍,民国时期,栖真寺五佛塔原基础台坎倒塌,当地村民将其部分完整构件重新拼装成较为完整的四件佛塔,上移至现址,呈东西向一字排列于栖真寺前。另外一座佛塔因构件缺失而毁坏,部分构件散落在路边田野中。
栖真寺五佛塔除雕饰及供奉佛像略异外,其建筑构造基本相同,系青石结构单檐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约2.8米。基座由台基和须弥座组成,平面呈六边形。台基上做二重须弥座,上重须弥座束腰处分别浮雕狮子、麒麟、牡丹、茶花等图案,其余构件皆雕仰、覆莲,雕刻图案线条流畅,雕琢精细,形象奔跃矫健,栩栩如生。
栖真寺五佛塔
五佛塔塔身为六楞瓜腹状,正面辟一如意壸门,壸门供奉有佛像一尊,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神态平静安详,衣纹简洁,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质感。佛像比例合度,形神兼备,雕工精湛。仰莲座圆形,周匝浅雕莲纹,莲纹分为两种,一种宽肥整齐,一种细密,瓣尖略翘。五佛塔塔檐呈六边形,仿木构攒尖顶式,刻出多层梁枋,转角出四铺作单拱造,以承塔檐。檐部刻出方椽、角梁、瓦垄及勾头滴水,檐口轮廓圆和,翼角起翘平缓。正面雕刻一方形匾额。从现存的石塔来看,凿刻和结构的工艺十分精湛,不同于其他砖塔整体砌成。束在塔身的浮雕,线条清晰,雕刻技艺高超。
栖真寺五佛塔远景
所谓五佛,有金刚界五佛与胎藏界五佛之分。据考证,栖真寺五佛塔之五佛为金刚界五佛。即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又俗称“五如来”。如今古刹早已湮没,五佛塔石塔便成了这座寺院最后的遗存。
栖真寺石塔较为珍贵,温州市发现七佛塔多处,而以五佛石塔为一组的形制仅此一处。据有关资料和建造年代的分析,五佛石塔建成较早,是七佛塔的发展之源。栖真寺五佛塔为石造,在动物花卉雕刻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和地方传统风格,全塔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栖真寺五佛塔是浙南地区现存年份最早的石塔群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佛塔是佛教东渡中国后产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窣堵波式塔,塔的造型似藏式的塔身加汉式的塔顶。五佛塔在浙江省保存很少,浙南地区目前才发现一座,其他均为七佛塔。据相关史料分析,五佛塔应为七佛塔发展之源,它印证了佛教密宗有关五佛的教义,是五代至宋五佛塔规制的实物依据,弥足珍贵,同时为佛教在浙南的传播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栖真寺五佛塔建筑体现了五代至宋时期浙南民间艺人精湛的雕刻艺术,整座塔均用青石雕琢砌筑而成,采用剔雕、浮雕、圆雕、线刻等工艺技术在塔身上雕凿出佛像、动物、莲瓣、花卉等。佛像和动物雕刻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线条流畅,佛像面部丰满圆润、神态各异,动物雕刻栩栩如生。花卉、莲瓣图案雕刻简练流畅,形象生动,反映了浙南古代精美的石刻艺术水平,是五代至宋时期石像雕刻艺术的珍品。
国家级文保单位——栖真寺五佛塔
鳌江罗垟山栖真寺五佛塔历史悠久,年代确定,这种塔的构造在五代至宋早期为一种风气,以解决木构佛塔难以长期保存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原因,现大多数塔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栖真寺五佛塔是浙南地区五代至宋石构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青石质材料具有较强的抗自然侵蚀能力,较好地保持着五代至宋时期石塔建筑原型,忠实地反映了五代至宋时期浙南石佛塔的建筑形式和时代特征,是研究五代至宋五佛塔规制、古代石刻技艺和佛教在浙南地区传播等方面的重要实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