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鳌水雁山之间,有一块小南平原,是温州沿海三大冲积平原(瓯江平原、飞云江平原、鳌江平原)之一。小南平原俗称“小南垟”,南起鳌江河口,北至九凰山麓,西到钱仓东江,方圆约80平方公里。这里依山傍海,村落星罗棋布,鳌江镇区便位于其核心地带。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小南平原,其成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代的鳌江并没有沿海平原,根据古地理学的研究,由于遭遇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鳌江的河口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型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上升运动,地势隆起,今温瑞平原渐渐变为浅海。但直至商周时期,今昆阳坡南及鳌江大岙底一带尚为海湾,为海水所覆盖。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海水泥沙的冲积、沉淀,逐步形成浅海滩涂。两晋时,海水仍可到达今钱仓山、荆溪山边一带。
西晋时,温州境内永宁江(今瓯江)、安固江(今飞云江)、始阳江(今鳌江)壅塞严重,流泄不畅,每当山洪暴发,风潮袭击,百姓深受其害。据明代学者宋濂所撰《温州横山仁济庙碑》载:横阳周凯及时地“白于邑长,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之,遂使三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其土作乂”。明弘治《温州府志》亦载:“瓯郡三江,曰永宁江、曰安固江、曰横阳江,自汉有之,濒江为三监。至晋横山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蕃,遂改邑为郡焉。”
鳌江小南平原地图
当时的横阳先民,在周凯带领下按照“随势行水”的原则,采用凿疏河道的方法,疏通鳌江之水顺畅入海,使鳌江口古海湾在泥沙沉积、滩涂淤涨的基础上,加快了滩涂开发的速度,横屿半岛与鳌江北岸之间的海岸线开始逐步向南推进。西晋太康四年(283),平阳建县之初,小南平原已形成小块陆地,但面积尚小。1966年冬,鳌江区种玉公社横河大队在平整土墩时,发现一座西晋时期砖墓,出土的瓷器上有“元康元年(291)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的铭文。说明这里早在平阳建县初期,已经成陆,并出现了人居村庄,只是当时为何地名,现已无法考证。
永嘉太守谢灵运于南朝宋永初年间(422—423)过平阳岭门山时,曾有《游岭门山》诗以记其游山所见,其中“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说明今鳌江小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在南朝时离海岸线还很近,而包括鳌江种玉横河在内的已成陆的范围,面积不大。而后,横屿半岛与鳌江北岸之间海岸线逐步向南推进,小南平原滩涂土地资源吸引了横阳先民陆续迁来垦涂居住,人口不断集聚,小南平原逐步开发形成。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学家吴松弟教授认为:鳌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相当复杂。南朝宋以前,平原成陆范围有限,海岸线离今天的平阳城区不远,鳌江北岸古时有一条海塘(塘河)——坡南塘。其从平阳县城以南夹屿桥,分两支呈人字形南行,沿山麓平原蜿蜒,分别于原钱仓镇、鳌江镇注入鳌江。北宋周行己有诗《坡南塘》,可证明该海塘建于北宋以前。在唐韩愈《路公神道碑》中载:“贞元年间(785—805),路应任温州刺史,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横阳”即今平阳。民国《平阳县志》引清代学者叶嘉棆《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也就是在鳌江河口平原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到了唐代中后期,鳌江河口平原的成陆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据史料记载,在唐宣宗大中七年(853),日本圆珍和尚入唐求法,登陆横阳江口时,小南平原就设有军戍重镇——江口镇。
江口镇的设立,说明小南平原成陆基本成熟,江口镇在鳌江冲积平原的出海口,海堤是水口冲积平原的年轮,海岸线的渐淤渐远和人们旧堤更新堤,层层围堰成田,使陆地不断向海中延伸。目前现存最早的明隆庆《平阳县志·水利·旧埭》载:“陈埭、腊田埭、华埭”,以上三埭按今在河口、蓝田、下洋埠一带。这些修筑于不同年代的旧海堤虽已堙没,但居于堤旁的村庄,至今犹远近分明地散落于冲积平原上。平阳学人陈崇华曾反复步量以上村庄与今海堤的距离,大致推算圆珍登岸时的江岸,当在今河口、下洋埠、下埕、蓝田村这条弧线上。
宋元时期,地方史料中记载小南平原的地名有石床里、腊田里、屿门里、陈埄里、境江里、道源里等。在隆庆五年(1571)《平阳县志·坊里·村落》有慕贤东乡八都的夹屿、旸岙、鹳巢、塘下、丰山、安洋、屿门、麦城、长山,慕贤西乡十二都凤岩、钱浦、蓝田、陈埄、左宅、荆溪、半浦、张使洋,十三都垂杨,十四都钱浦的地名村落。从史料层层累积的基础上看,隆庆县志的资料来自元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而修志者章嚞(1249—1320)、陈天佑基本上是南宋后期的平阳仕人,此可说明小南平原在唐宋时期成陆已经成熟。
鳌江小南平原卫星地图
按照今坡南塘走向,唐代在坡南塘和今鳌江之间还应有一小海湾。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地方桥梁的记载看,今鳌江镇以北蓝田已建村。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平阳县令林宜孙在鳌江以东建江口陡门,表明鳌江北岸此时已基本成陆,不复有小海湾。但是宋元时期,鳌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范围仍扩展有限,虽有“陈埭、腊田埭、华埭”三埭,或许由于过于靠近海岸线的原因,平原民众还经常蒙受海溢之害。直至明嘉靖年间,尤其到了清康、雍、乾三朝后,鳌江河口北岸平原成陆才迅速加快。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平阳县令朱邦喜议以预备仓谷易银,召匠砌筑在今鳌江镇以东至半天山(今又名古盘山)山麓建成九都海塘(今鳌江镇塘古路)。时蛎灰壳缺乏,忽潮拥蛎壳至,修塘足用。塘成该地之田,尽为膏壤,乡民称之为“朱公塘”。清康熙年间于海塘外的郑家墩建村,显然小南平原较南宋乾道年间已有所拓展。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之后北岸的淤涨主要在半天山以东,今已堆积出宽四五公里的滩涂陆地了。
综上所述,小南平原初为鳌江下游泥沙淤积而成,地理概念上属于冲海积平原,后经历代乡民围垦、筑塘、开拓、浚治,终于开发形成了如今支流密布、水网纵横的平原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