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平阳时称横阳,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横阳设有江口镇。《圆珍传》中记称:唐宣宗大中七年(853)七月十六,圆珍是随唐商人钦良辉的商船渡海入唐,八月十五日抵达福建连江县,十月中旬入温州界,过江口镇,至横阳县,停住郭下(县城昆阳)。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砺波护教授所著《唐代的过所与公验》中记载:“圆珍一行于大中七年(853)九月二十八日从福建观察使(治所是福建都督府)辖内的海口镇经海路进入邻接的浙东观察使(治所是越州都督府)辖内的温州界内,通过江口镇到达横阳县,停留于县城内,十月二十六日得到横阳县发下的公验,向安固县进发。”
《行历抄校注》中记载:“九月二十日,辞使向北,重蒙优赏,十月中旬入温州界,过江口镇,至横阳县,停住郭下。相看县官丞将仕郎许邴,给两双船,差二人送至州下。过安固县,到永嘉郡,相看刺史敕绯金鱼袋,将作监裴阅(开),与安存,给生料。道俗相喜甚,以安泊开元寺。过临坛大德宗本开梨,授《四分新疏》《俱舍论》《楞伽经疏》。”
圆珍求法行历示意图
另外还发现两件当年的公验,现作为日本国宝,收藏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园城寺。其一是十月廿六的《温州横阳县公验》,是横阳县丞权知县事许邴签发给圆珍赴天台山巡礼求法途经本县的文牒,全文如下:
“温州横阳县:日本国求法僧圆珍谨牒,印赴州,为巡礼来到唐国状,并从者随身衣钵等。
供奉僧圆珍,年四十,腊廿一。从者僧丰智,年卅三,腊一十三;沙弥闲静,年卅一,俗姓海;译语丁满,年四十八;经生的良,年卅五;物忠宗,年卅二;大全吉,年廿三;伯阿古满,年廿八。却随李延孝船归本国,报平安,不行。
随身物:经书四百五十卷,衣钵、剔刀子等,旅灶壹具。
牒:圆珍为巡礼天台山、五台山,并长安城青龙、兴善寺等,询求圣教,来到当县。恐所在州县镇铺不练行由,伏乞公验,以为凭据。谨连元赤,伏听处分。”
牒件状如前谨牒。
大中七年十月 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珍牒
任为凭据廿六日横阳县丞权知县事邴
温州横阳县公验
据公验记载,唐宣宗大中七年(853)九月二十八日,圆珍得到福州都督府公验,从连江县海口镇出发。十月中旬进入邻接的浙东观察使辖内的温州界内,通过江口镇(今鳌江镇地)到达横阳县,停留于县城(昆阳)。二十六日得到横阳县公验,向安固县进发。二十九日得到安固县公验,到达永嘉县,受到温州刺史裴阅的礼遇,宿泊于开元寺(今温州市区府学巷工人文化宫)。十一月六日得到永嘉县公验,向台州进发。
圆珍一行在温州停留时间为 20 天左右,继至天台山等地。大中十二年(858)六月搭乘李延孝商船回国。圆珍在横阳县张德真家求得的经书有《大宝积经》《金刚经论颂》《四分律摄颂》《比丘尼羯磨》等 6卷;并得到了平阳人的礼遇和物质帮助。横阳县丞权知县事许邴送给他们两艘船,并派两人把他们送到温州郡城。由此可见,唐代的横阳县佛教兴盛,香火、经书众多,部分寺庙建造历史唐朝就有。
在目前现存的历代《平阳县志》中,没有唐代横阳江口镇的相关记载,只零散留有该镇“江口”地名。如明隆庆五年刊、清康熙年间增补《平阳县志》载:“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北,自瑞安榆木经斗门、仙口而南,经江口……又自盐亭经大奥……俞山抵福宁烽火寨,横亘三百余里。”历代县志沿革中还记江口属东乡九都,明清时期还设有江口北岸炮台和江口南岸炮台。民国《平阳县志》:“东海,在县东二十五里,自瑞安榆木南经斗门之东受万全塘河水,又南经跳头、头沙转西经三沙,过阳屿峡至四沙纳一溪,经墨城为横阳江水口,又南经江口、涂厂。案,旧志东海下有小茄次在江口之下……”
平阳县虽然早在西晋太康四年(283)已经建置,元大德十一年(1307)的《平阳州志》却是平阳县历史上的第一部地方志,可惜已经失传了。现存最早的平阳地方志就是明隆庆五年(1571)的《平阳县志》。该部县志的修编时间距离唐宣宗大中七年(853)也有700余年了。如此,明清以来县志中的“江口”之名是否就是《天台宗延历寺座主圆珍传》中的“江口镇”呢?而江口镇到底是位于江北还是江南?这是目前地方学界所无法达成共识的一点,下面稍做辨析。
镇,在唐代为军事据点之一种。《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为了便于识别,在军、守捉、镇前均冠以所在地区的名称,如“龟兹镇”“卢龙军”“镇,将一人”“每镇又有使一人”。因此“镇”是唐代的军事与边防单位,一般设于边疆军区“道”之下或是边防要害及水陆要冲之处,其作用主要是边防警戒。显然,江口镇是当时兵制设置的屯兵戍防的军镇,它的镇使、镇将品秩相当于当时的县令。
唐制,镇分上、中、下,“每防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唐代横阳县除了在江口设镇,还在蒲门设戍。从当时的军事地位判断,江口镇大概界于中下镇的位置;以保守估计,既然称镇,驻守人员应在 100—300人。而镇兵是职业军人,吃皇粮,家属随营居住,可入籍驻地,并有权在驻地分得土地。上千人的镇兵及其家属,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来到横阳江口,这对当时还属于蛮荒僻壤的江口地区的早期开发,意义不言而喻。这么多人长期聚居一地,加上公私务人员往来,在江口镇周边自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生产与消费群体,商品交易也变得逐渐频繁,兴隆的买与卖也造就了早期的集市。江口港也是天然良港,海上贸易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从宋代始,镇的军事色彩逐渐淡化,逐步演变为经济、人口相对较为发达的人口聚集区。宋代高承之《事物纪原》载:“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而《行历抄校注》文中也明确江口就是江口关[(明景泰元年(1450)],户部所属杭州北新钞关在平阳江口(在今鳌江镇)设分钞关,征收船税。明正德六年(1511)江口分钞关开始兼管商税和海外贸易。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设江口关,也就是今天的鳌江镇。在有关平阳的地方史料中,明确记“江口镇”的资料是清光绪年间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其中关于平阳县条目下的记载:“江口镇,自安丰桥西南曲曲行至此五里九分;鳌江渡口,自江口镇东南曲曲行至此三里。”此中的江口镇,距离鳌江渡口仅3里,处在鳌江渡口的辐射范围内,而鳌江渡口此时已是一处开放、繁华的港口所在。
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中有关于江口的记载:“江口,东临大海,至五屿等岙,北至平阳县,外接琵琶、长腰、陌城、阳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再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卷九十四中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有记江口关:“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分析以上史料,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江口关、江口水寨为“往来冲要”“平阳门户”,可见江口的地理、军事位置等极为重要。顾祖禹乃明末清初人,其《读史方舆纪要》成书于清初,明嘉靖年间的《筹海图编》要比此书时代略早。对照二书关于江口的记载,可知《筹海图编》中的江口和《读史方舆纪要》中的江口水寨应为同一处。除此之外,明翰林院太史苏伯衡《平仲集》之《江口陡门记》中记载,江口陡门乃宋代端平三年(1236)始建,其中之江口在“县之东南二十五里,左江右山,潮汐之所上下,诸山谷水凡三十六支,皆经此而入江”。综合史料对比,可知宋江口陡门之江口所在的位置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江口关所在位置相同。
前引清光绪年间《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中所记之平阳江口镇,在清代、民国《平阳县志》中却找不到其相关沿革记载,说明此江口镇应不是当时的行政规划名称。宋代以来的平阳地方资料中也未见有江口镇之名,因此《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中的江口镇一名应是承袭自唐代江口镇之名目。《行历抄校注》中记载圆珍和尚通过江口镇即到达横阳县,说明此时从江口镇到横阳县必有简便的通航路线,中间不用停留。而于今既符合此路线又符合设置“往来冲要”之军镇的便是这江口关所在地,是故江口关的前身应该就是唐代横阳江口镇。也有人认为是在南江口,明显错误。平阳江口是有南北之分,但历朝平阳县城均居江北。在冷兵器时代,背水设防乃兵家大忌,显然江口镇戍居于江北岸,不容置疑。再则,修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的江口陡门、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的江口城及后来的江口巡检司,均在江口北岸。因此唐代横阳江口镇的中心位置应位于今平阳鳌江镇古鳌头北江口一带,而非所谓的南江口。
《醉美渔港》 (付来恩摄)
鳌江镇为浙南著名商埠,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渔业、船运业等,鳌江最早名始阳江,后改名横阳江、平阳江,再改钱仓江,至民国时期,因涨潮时江口波涛如巨鳌负山,故始名鳌江。如今鳌江流域两岸均是经济发展重地,南岸是远近驰名的龙港市,北岸是千年古镇鳌江镇,地属平阳县。在明清以来的《平阳县志》中之江口,应为鳌江流域南、北口岸地域的泛称,非专指南、北岸某处具体位置。而唐代横阳江口镇、宋代江口陡门以及明清时江口关、江口水寨,则有其具体的南、北岸位置所指,除江口水寨位于南岸外,其余均位于鳌江口北岸。唐代横阳江口镇、宋代江口陡门以及明、清两代江口关四者之间在地理名称和地理位置上均具有相应的承袭关系。现在鳌江镇的南门街,至今还有地方被民众俗称为“陡门头”,确为往来冲要之所。古代航运,自海上入横阳(平阳)县城必经此处,即从鳌江南门街陡门头上岸,至内河渡口经东塘河流域从而直达县城南门渡口,即今坡南皇岙古渡口。此航路的形成和唐代横阳江口镇设立之间应有着重大关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唐代横阳江口镇的设立,对鳌江流域近代沿海港口和浙南闽北经济发达重镇地位的形成,应该有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
因此,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圆珍经过江口镇的史实来看,说明唐代横阳江口镇在管理职责上负有一定的涉外职能。当然,这种职能是非常态职能,也正因为此,唐代横阳江口镇才一直默默无闻,若不是横阳公验关于圆珍和尚入唐求法江口上岸的记载,恐怕此江口镇将永远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而重要的是唐代横阳江口镇的设立,使此处至少从唐代起便有了专门的职官和专门的机构进行有效管理,这在沿海其他港口城镇的发展中是不多见的,其为近代鳌江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镇和港口的重要经济地位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总是有深厚的渊源,从海防边防要地江口镇到今天的瓯越名城鳌江镇,鳌江一直都是对外交流的港口。我们追根溯源,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找出鳌江历史的来龙去脉,需要不断的探索发现。鳌江镇历史上的地名江口镇距今已有1170年历史,这真是令人震撼不已,这也是鳌江地方历史文化文献证据重大的成果发现,其对鳌江地方文明与历史演变的发展及推动作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从唐代的江口镇—宋元时期的江口北岸—明代的江口关—清代的江口镇、舻艚头—民国时期的古鳌头(鳌江)—今天的鳌江镇,鳌江地名虽在不断地变化,却也一脉相承。特别在民国时期,随着鳌江港口的开埠与发展,“瓯闽小上海”“中国古鳌头”扬名海内外!
《蓄势待发》 (马建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