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之鼻祖,诗风清新自然,气韵生动。钟嵘将其诗列为上品。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八月,谢灵运谪守永嘉郡(温州)。他以游山玩水来化解心中郁闷,足迹遍及温州下属各县。他发现永嘉郡山水奇特幽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一年中就写下了20余首,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因其诗意境清旷,时有佳词妙句,被誉为“山水诗鼻祖”,而温州便有幸成为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现存诗100多首,其中50余首为山水诗,温州是他一生诗歌写得最多的地方。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八月,出身晋宋王谢望族的谢灵运就任永嘉太守。这年初冬十月,他便来到下属县横阳游览。当时永嘉郡(温州)是为僻乡远郡,横阳(平阳)则更是偏在南隅边缘,谢灵运之前少有名人莅临。他游历了步廊山、赤岩山、楼石山和县城岭门山等地,留下几则游记和一首诗,题为《横阳还峤上》(又名《游岭门山》)为平阳流传至今最早的诗文,弥足珍贵。最早见于明弘治《温州府志》(1503):
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
早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
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
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
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之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平阳地理风貌与渔商樵夫的平民活动,成为有史可寻的第一首描写平阳风光和人民生活的诗章。但谢灵运游横阳诗所描述的山水景物何所指?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三山”“两江”等景物。学者黄节说两江是会稽郡始宁县的剡江与小江。当代学者顾绍柏说是南朝宋的京城建康(南京)的秦淮河,分为城内、城外两支。温州学者南航认为这些解读学者非温州本地人,对平阳的地理生疏,这里的“两江”应是指飞云江和鳌江。当代《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2)谓两江乃飞云江和鳌江。而“三山”也有争议,一般是指平阳县城周边的“昆山(今九凰山)、岭门山、仙坛山(今东门山)”。“按岭门山在平阳县城前,登山远眺,可北望飞云江,南望鳌江。”也有谓“三山”指楼石山,因《平阳县志》称楼石山为“三山楼”。
当然,此“三山”“两江”等景物到底所指哪里,尚有不同的见解,这里按下暂且不谈,但此诗可以证明谢灵运到过鳌江确是无疑。再加上谢灵运《游名山志》残文里写到平阳腾蛟的赤岩山、藻溪的楼石山,“赤岩山水石之间,唯有甘蔗林,高者十丈”“楼石山多支子也”“楼石山多章
,皆三四五围”。清乾隆年间,平阳诗人张綦毋的《船屯渔唱》写道:
谢公遗迹想追攀,
何处堪乘兴往还?
栀子花开楼石渡,
甘蕉林满赤岩山。
据上,温州学者南航认为,谢灵运深入过鳌江流域腹地,因此鳌江地方的人文旅游源头、鳌江的历代诗词之始可以上溯到谢灵运。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地方其实与今天的鳌江镇无关。谢灵运确实是来过昆阳岭门山、腾蛟的赤岩山、藻溪的楼石山,也来过鳌江的钱仓山,只不过没有留下诗文,但是后人对此还是有所记载。有南宋平阳钱仓仕人林仁厚在青华山所留摩崖石刻为证:
谢康乐东游,至镇而返,不知有雁荡,然灵迹终亦露也。凤岩因滕公,名天下。一时岩壑之奇,犹有未经品题者,后游子随所得命名。在山之巅有罗汉洞,半山有望海坛,少西有石鼓、悟公泉、麒麟石。岩侧有欲飞峰、喝开石、凤雏石。若龟诗僧创小亭曰“来仪”,横塘、梅溪二先生曾留诗亭上。又有所谓凤凰台者,游子之足力尽于此矣。
予暇日偶因弟侄二三辈,由燕径间行,得坛如砥,万山对之,松风琅然。少进有蟾蜍石,出旁得一洞,有石室三,中多蝙蝠,洞前有鸂鶒石,石之巅,后为坛,江月照人。下有石门,二石对峙,旁有大石坛,可容十客,江海满前。外有狮子岩,藤萝古木交蔓其上。由此途以出,极为坦夷,不觉举武之劳。始命寺僧治此路,视故道益艰险不可行矣,盖增胜趣者八九。顾此山岩壑之奇,犹未能遍也,剔抉林薮,岂无后来者焉。淳熙甲午夏六月庚申,定斋林仁厚书。
“谢康乐东游,至镇而返。”这里说的就是鳌江钱仓。上述记载时间为淳熙甲午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林仁厚,字定斋,一字诚叟,平阳鳌江钱仓人。林待聘次子,以其父恩荫,淳熙初官大理正,淳熙九至十年(1182—1183)以任子官承议郎知兴国军,尝刻苏、王诗于石“置百叠楼下”。林仁厚世居钱仓,其对家乡山水感情至深。
谢灵运这位山水诗鼻祖悠游温州的山山水水,掀起了东瓯—横阳山水旅游热,鳌江钱仓山—南雁门景区就在悠游者木屐下露出了天生丽质,因此谢灵运是鳌江的人文旅游源头,“灵迹终亦露”倒是符实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