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箫流韵,玉笛飞声。在历史的长河中,玉屏箫笛以其独特的魅力流播至今。清乾隆年间的《玉屏县志》记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诗人亦有云:“正是和声鸣盛世,不须古调听虞韶。”这些镌刻在箫笛上的诗句,诉说着玉屏箫笛的前世今生,描绘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王阳明由湖南新晃进入黔东玉屏,夜闻㵲阳河畔的箫笛声,欣然把酒,吟咏了入黔第一诗;乐嘉藻从镇远乘舟而来,携平箫出黔,使玉屏箫笛名扬四海。林则徐、严修、林徽因、张恨水等文人政要在箫笛之乡留下了足迹。郑珍、宋翔凤、查阜西等名流雅士与玉屏箫笛结下不解之缘。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得以领略玉屏箫笛的精湛制作技艺和无穷文化魅力。张维良、王少庆、张树虞、黄松柏等社会各界人士对玉屏箫笛的倾情关爱也跃然纸上,一管箫笛,满是情怀,每一管箫笛都成为表达传统艺术情感的纽带。
玉屏箫笛,蜚声中外。1913 年,玉屏箫笛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 年,玉屏箫笛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仁怀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贵州三宝”。1990 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玉屏侗族自治县“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006 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 年,玉屏箫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23 年,贵州省第一部原创侗族文化音乐剧《平箫玉笛》,作为贵州唯一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的文艺作品,在厦门、贵阳等地的文艺展演中大放异彩。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其品牌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肯定。
玉屏箫笛历史文化故事常写常新,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箫笛事业的长期重视,以及业界人士的耕耘与创新。《乐嘉藻:平箫享誉世界的重要推手》《玉屏箫笛厂发展壮大纪事》《玉屏箫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之路》《玉屏箫笛赠与美国前总统卡特》《玉屏箫笛生产工艺的历史沿革》《红袖添彩绽芬芳》等一系列挖掘玉屏箫笛历史文化的稿件,深度呈现了玉屏箫笛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如此,书中还详细记录了伍云斋、聂凤鸣、洪平山、顾国富、刘泽松、吴继红等能工巧匠的敬业与奉献,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诠释箫笛文化的魅力。此外,箫笛界的同仁们也纷纷谈技艺、忆往昔、话收藏、讲革新、论谱系、说师承,追忆前辈人格风范,畅叙时代沧桑巨变,他们在竹、刀、火、音、韵、奏等关键词汇上笔走龙蛇,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时代风采。
箫笛作为玉屏的文化象征,挖掘整理与传承弘扬,不仅是箫笛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玉屏人的文化自信,更是玉屏政协人的职责使命。
自 2011 年来,我两度在玉屏工作和生活,十载光阴,见证了玉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箫笛文化的影响力。2022 年,玉屏政协编纂的首部箫笛文史专辑《平箫玉笛慰乡愁》问世,顾久先生称赞此书的出版填补了贵州箫笛文史的空白,并欣然为之作序。近年来,县政协陆续出版了《玉屏油茶纪事》《平箫玉笛慰乡愁》《变迁》等文史书籍。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的出版,是玉屏政协文史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对玉屏箫笛历史文化瑰宝的又一次致敬。
值此《玉屏箫笛文史集萃》付梓之际,乐为作序,以表达对关心支持玉屏文史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感谢,和对玉屏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愿此书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箫笛人的情怀、智慧和工匠精神,全方位地领略玉屏箫笛的独特魅力,为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懈努力。
(作者系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
2024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