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东江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两次东征期间,东江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和青年团组织,在周恩来的指导和东征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努力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

(一)海陆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5年3月初,根据广东区委的指示,彭湃随周恩来和东征军回到海丰。他们共同研究在海丰县建立党组织,并于3月中旬在海城桥东平民织布厂成立了中共海丰支部,由彭湃任书记(后由郑志云接任)。4月1日,中共海丰支部改为“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由彭湃任书记,党员10多人。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成立后,派人到有农会组织的区域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

10月,海丰被东征军第二次攻克后,海丰的党组织恢复了活动,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东征军的联络副官、共产党员何子宗随军抵达海丰后,率部队进驻高潭区,成立了中共高潭特别支部,由黄星南任书记,党员有7人。

10月29日,撤销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成立中共海陆丰地方委员会(简称“海陆丰地委”),由彭湃任书记(后由张善铭接任)。海陆丰地委统辖海陆丰各区部委和高潭特别支部。11月,共青团海丰特别支部召开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共青团海丰地方委员会,下属9个团支部,有团员70人。1926年1月,中共陆丰特别支部成立。海陆丰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到1927年3月,有党员4000人,仅海丰一个县就有340多个党支部,海陆丰地区是大革命时期全国党员人数较多的地区之一。

(二)汕头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期间,周恩来指示在汕头工农群众中发展党团员、扩大革命力量,并委任特派员筹建党团组织。广东区委也加快部署,3月12日,杨石魂等三人转为中共党员,并负责汕头地区党团组织筹建工作。中旬,汕头特别支部和团汕头特别支部成立,潮汕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杨石魂等人努力下,团组织发展迅速。7月,团员达32名,多地建立支部。8月,团汕头地委正式成立。第二次东征胜利后,汕头特别支部加强党团组织建设。11月10日,团汕头地委召开团员大会,杨石魂出席并传达团中央指示精神,会议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12月,特别支部在汕头市铁路海员、建筑、轮渡等行业和市属机关中建立了党支部,在潮汕各县也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同时,周恩来电催广东区委增调干部,加强潮梅地区党的工作。12月5日,中共潮梅特委正式成立,统一领导潮梅地区及汕头市党的工作。

杨石魂(1902—1929)

12月24日,国民党潮梅特委成立,事实上形成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国共两党统一领导潮梅地区工农运动。

潮梅特委成立后,加快健全各县党组织,1926年1月,普宁、澄海等县党支部正式成立,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青年团组织也迅速发展。广东区委还从海陆丰调派大批骨干到潮汕工作,大大增强了潮汕党组织的力量。

1926年3月初,潮梅特委改为汕头地委。

(三)东莞、宝安、增城等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东莞、宝安、增城等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广东区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1924年12月,中共东莞支部成立,由莫萃华任书记,党、团组织一起活动。1925年11月,中共东莞支部改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由莫萃华任书记,共有党员21人。1926年4月中旬,共青团东莞地委成立后,为了加强领导,党、团组织正式分开。五六月间,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改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由李立本任书记,下辖5个支部,有党员39人。

1924年下半年,广东区委派出黄学增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到宝安县开展农民运动并筹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次年7月成立了中共宝安县支部。1926年三四月间,改为宝安县特别支部。不久成立中共宝安县委员会,建立了5个区委。1926年初,中共增城县新塘支部成立。

(四)惠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4年冬,惠阳籍的共产党员叶文匡回到家乡惠阳县秋溪乡筹备组建党组织。叶文匡早在日本留学时就结识彭湃,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跟随彭湃在海丰发动农民运动。1925年4月,惠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秋溪支部成立后,他出任书记。随后,叶文匡以象山高级小学为基地,继续发展党员。1926年春,组成中共惠阳象山特别支部,由叶文匡任书记,下辖2个党支部,有党员30多人。在第二次东征中,广东区委派阮啸仙、陈国钧到惠州视察工作,在其指导下,中共惠州特别支部于11月初成立,由朱祺任书记,共有党员、团员31人。

1925年10月,共产党员黄觉群随着东征军回到龙川后,通过举办青年训练班,不断吸收进步青年入党。1925年11月,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成立,由黄觉群任书记(后由杨复生接任),接着又建立共青团龙川支部。

位于广东惠州惠阳挺秀书院的中共秋溪支部旧址

1925年12月初,东征军进入紫金后,中共海陆丰地委决定将此前建立的紫金党小组改为中共紫金县特别支部,由钟灵任书记。1926年夏天,在中共紫金特别支部的帮助下,组建了中共河源曲龙支部,由赖民任书记。

1926年1月,共青团惠州地委成立后,惠州的党、团组织分开。3月,根据指示,撤销中共惠州特别支部,成立中共惠州地委,由肖鹏魂任书记(后由李国英、蓝璇均接任),下辖惠州地委机关支部、惠州支部、惠阳象山特别支部、紫金特别支部、龙川特别支部。当年秋,中共惠州地委派共产党员韩耀汪回博罗县开展革命运动,在工农运动开展的基础上,中共博罗县城支部于1927年3月成立,由韩耀汪任书记,有党员8人。

(五)梅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5年5月,中共大埔支部成立,赖释然任书记,1926年3月,改为中共大埔特别支部,辖高陂中学、小学两个支部。

1925年7月,中共五华支部成立,由宋青任书记。至11月,中共五华支部改为中共五华特别支部,由宋青任书记,全县有党员20多人。当第二次东征的军队抵达五华后,指定中共五华特别支部军事干事古大存负责整顿五华县国民党党部。

1926年3月,广东区委派共产党员张维赴梅县开展工作,随后成立中共梅县支部,由张维任书记,至6月,改为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全县的党员、团员发展到80多人,党、团分开活动,另成立共青团梅县支部。同时期,兴宁、平远等县先后成立党支部。

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东江各地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发展壮大。如1925年5月成立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根据广东区委的指示,制定了纲领、章程和宣言,在革命运动中争取妇女解放。邓颖超、蔡畅、高恬波等人到广东各地开展活动,推动和帮助各县成立妇女解放协会分会,开展妇女工作,壮大队伍,培养干部,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6月成立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至翌年4月,会员发展到1800多人。这些群众组织推动革命运动在东江地区深入发展,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在东江地区掀起高潮。

延伸阅读
高恬波:南粤红梅耀赤心

1898年,高恬波出生于广东惠阳县淡水镇一个医生家庭,自幼聪颖果敢,接受过新式教育,却难逃封建枷锁。17岁时,她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纨绔子弟,饱受欺凌。在五四运动浪潮中,她毅然逃出夫家,考入广州市妇孺产科学校,自此踏上新途。1919年,她投身中上学联,组织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即便被捕入狱亦未退缩。这场运动不仅锤炼了她的革命意志,更令她与广东学运领袖阮啸仙相识,二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

1924年春,高恬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省第一位女党员,实现了从自发抗争到自觉革命的蜕变。彼时正值国共合作,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中央妇女部干事,成为部长何香凝的得力助手。在何香凝的支持下,高恬波出面筹办了一家贫民医院。人们受益于这所专门接诊穷人的医院,把高恬波称为“活观音”。

1924年7月,高恬波参加彭湃主持的广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38名学员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她与男学员同训同战,习得军事技能与农运理论。结业后,她奔走粤北、东江、潮梅等地,以客家话、潮州话与农民促膝长谈,号召“团结抗租”。在花县九湖村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她起草宣言,推动“取消大斗租”等决议。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高恬波任妇女救护队队长,率队转战湘鄂赣。汀泗桥战役中,她冒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中弹后仍坚持将战友背下火线,被官兵赞为“女将军”。她还深入战地宣传,动员民众支前。何香凝在《回忆高恬波同志》中写道:“她以医术救人,以真理育人,是革命队伍中罕见的全能战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高恬波转入地下斗争。广州起义期间,她组织妇女救护队;起义失败后,她被派往江西省委,身兼妇女工作、交通联络、财务庶务数职,足迹遍及南昌、赣州。1929年12月,因叛徒出卖,她在南昌被捕。军阀张辉瓒威逼利诱,施以酷刑,她却凛然道:“既入尔手,唯求一死!”牺牲时年仅31岁。

1930年1月,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第69期刊发《悼我们的女战士高恬波同志》,赞其“以生命诠释对信仰的忠诚”。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撰文追忆:“高恬波夫妇为工农妇女运动呕心沥血,其精神可昭日月!”

高恬波以短暂生命历程谱写壮丽的革命史诗,其精神如东江之水奔涌不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续写南粤大地的红色华章。 reWiPy/msShFRBVDlFBMXRupIAMHsuIZG8tQpvMIemy5BIAYpFxPS4qee+uxGg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