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军形第四

【题解】

本篇反复论述的内容主要是“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并且把战争的物资准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看作是取胜的根本条件。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是军事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谋划。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意谓首先创造条件而不被敌人战胜。先为,首先做到。张预曰:“所谓‘知己’者也。”

②不可为:谓不可以强行去做。曹操曰:“敌有备故也。”张预曰:“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译文】

孙子说:过去善于作战的人,首先要创造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善于作战的人,首先要创造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以可乘之隙。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不可强为。 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不可强为。

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善战者,自保而全胜。

【注释】

①守:采取防守。

②攻:采取进攻。

秦始皇兵马俑

③藏于九地:意谓隐藏得深不可知。九地,古人常用“九”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则言深不可知。

④九天:极言高不可及。

⑤自保:指保存自己的实力。

【译文】

当不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当可以乘机战胜敌人时,就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防守是由于我方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把自己的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就像部队从高不可及的天空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全胜。 善于作战的人,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全面战胜敌人。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 战胜而天下曰善。 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见日月不为明目 ,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善战者,胜于易胜。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胜 ,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胜兵先胜而后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善兵者,修治而保法。 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①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指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

②战胜而天下曰善:曹操曰:“交争胜也。故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张预曰:“战而后能胜,众人称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

③秋毫:本指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

④明目:指眼力强。

⑤聪耳:指听觉灵敏。

⑥易胜:指费力少,很容易就战胜敌人。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张预曰:“善战者常攻其易胜,而不攻其难胜也。”

⑦无智名,无勇功: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并不是没有智慧的名声和勇敢作战的功绩,而是指他们在打仗前就能预料到战争的成败,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胜利后总是显得理所当然。智名,指有智谋的名声。勇功,指有英勇的战功。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⑧不忒(tè):没有失误、差错。

⑨措:指作战措施。

⑩已败者:指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⑪立于不败之地:杜牧曰:“不败之地者,为不可胜之计,使敌人必不能败我也。”张预曰:“审吾法令,明吾赏罚,便吾器用,养吾武勇,是立于不败之地也。”立于,立足于,处在。不败之地,不会失败的地位。

⑫敌之败:指使敌人致败的时机。

⑬胜兵:指能打胜仗的军队。先胜:指先有取胜敌人的资本,即先创造取胜的条件。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⑭修道而保法:指研究兵家之道,遵循法度。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治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道,经文作“道”,作“治”亦可通。

⑮政:这里指主宰战争的胜负。

【译文】

预见胜利但没有超过大家的见识,就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天下人都说好。 打了胜仗,天下人都说好。 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正如举得起秋毫称不上是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是眼明,听见雷鸣算不上是耳聪。古代所谓善于作战的人,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获得胜利的。 善于作战的人,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获得胜利的。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获得胜利后,既显不出有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有勇武的功劳。 善于作战的人获得胜利后,既显不出有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有勇武的功劳。 是因为他在打胜仗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不出现任何差错,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措施能确保胜利,他所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并且不会放过任何使敌人致败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创造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能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了取胜的条件后才出发去战斗。 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去交战而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作战的人,需要研究兵家之道,遵循必胜的法度。 善于作战的人,需要研究兵家之道,遵循必胜的法度。 所以能够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兵法:一曰度 ,二曰量 ,三曰数 ,四曰称 ,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 胜兵若以镒称铢。 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 ,形也 胜兵若决积水。

战国黑斑点纹铜矛

矛上饰满黑色斑点,极富装饰性。

【注释】

①度:长度。这里指度量国土面积的大小。一说“度”指忖度、判断。

②量:容量。这里指计量物产数量的多少。

③数:数量。这里指计算兵员的多少。

④称:权衡轻重。这里指衡量实力状况。

⑤胜:指预测胜负。

⑥以镒(yì)称铢(zhū):比喻力量相差很大。“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据出土战国衡器和记重铜器,镒与铢的比为576:1。称,权衡。这里比喻双方力量的对比。

⑦决积水:积水决口。这里比喻胜利者在打仗时势不可当的气势。千仞(rèn):比喻非常高的意思。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人有“七尺一仞”“八尺一仞”等几种说法。

⑧形:从本篇内容来看,主要指军事实力。

【译文】

兵法上说: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要推算物产数量的多少,三是要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要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五是要得出胜负的判断。有了土地就有了耕地面积,有了耕地面积就能推算出物产数量的多少,有了物产数量的多少就能决定投入兵员的数目,有了投入兵员的数目就能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知道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就能得出胜负的判断。所以能取胜的军队跟失败一方的力量比较,好像用“镒”称量“铢”那样,力量绝对处于优势。 能取胜的军队跟失败一方的力量比较,好像用“镒”称量“铢”那样,力量绝对处于优势。 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与“镒”比较一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中放泻积水,其势猛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就像从高处决口的水向下冲激一样,势不可当。

【王阳明评】

“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 。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注释】

①五事:指上文道(政治基础)、天(上顺天时)、地(下知地利)、将(将领贤能)、法(法制严明)。

【译文】

“修治兵家之道,遵循必胜的法度”,就是要“研究道、天、地、将、法五事”。取得胜利以后,“无智名,无勇功”,正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真能够事先准备好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只是掩藏才华不外露而已。 5BEf/eAju++i+khtulShLdZ0/ecxq30ckr4YZ3EZU+smHpBZfzf5IpoIh8ntJw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