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就是用计谋来征服敌人。孙武认为最理想的作战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作战结果?就是要用计谋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本篇主要论述了“上兵伐谋”的思想、国君与将帅的关系、知胜的条件和致败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用兵,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 ① ;全军为上 ②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③ ,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④ ,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⑤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⑥ ,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⑦ 。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点。以下几个句式与此相同。
②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
③旅: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五百人为一旅。
④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百人为一卒。
⑤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五人为一伍。
⑥屈人之兵:使敌人的军队屈服。
⑦善之善者:好中之好。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原则是,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 用兵作战的原则是,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 用武力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一些;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一些。所以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好中之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自行屈服的军队, 不战而使敌人自行屈服的军队。 这才是好中之最好的。
故上兵伐谋
①
,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②
,其次伐兵
③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辒
④
,具器械
⑤
,三月而后成;距
⑥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
,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⑧
,此攻之灾也。
①上兵:指用兵的上策,亦即最高级的军事手段。伐谋:指破坏敌人的谋划。
②伐交:用外交手段去讨伐。
③伐兵:用武力去讨伐。
④修橹
辒(fén wēn):意谓修造楼橹与
辒车。橹,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高台。
辒,古代攻城用的一种四轮车具。
辒车
清抄本《兵钤》插图。
距
明刊本《武经总要》插图。
⑤具:准备。
⑥距
(yīn):指堆积攻城用的土山。
,通“堙”,土山。
⑦将不胜其忿:将领非常愤怒。蚁附:指士兵像蚂蚁一样地爬城。
⑧杀士:指士卒伤亡。拔:指城被攻下。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谋划,
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谋划。
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方法。制造楼橹
辒等各种攻城工具,准备所有的攻城器械,数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的土山,又得数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仍然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①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②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③ ,必以全争于天下 ④ , 善用兵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⑤ ,此谋攻之法也。
①非战:指不用交战的方法。
②非攻:指不用强攻的方法。
③非久:指战争不要旷日持久。
④全:这里指全胜,完全取胜。
⑤顿:通“钝”,疲惫,受挫。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原则争胜于天下, 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以完全取胜的原则来与天下各国竞争。 这样既不使国力兵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①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② ,敌则能战之 ③ ,少则能逃之 ④ ,不若则能避之 ⑤ 。故小敌之坚 ⑥ ,大敌之擒也 ⑦ 。
①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包围敌人。十,指兵力十倍于敌人。或泛指兵力数量非常多。
②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设法分散敌人。
③敌:指与敌人兵力相等,势均力敌。
④少则能逃之:指比敌人兵力少就逃离。逃,摆脱,逃离。
⑤不若:指条件不如敌人。
⑥小敌之坚:指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硬拼。
⑦大敌之擒:指被强大的军队所擒获。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那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 ① 。 将者,国之辅。 辅周则国必强 ② , 辅周则国强。 辅隙则国必弱 ③ 。
①国:指国君。辅:辅助,辅佐。李筌曰:“辅,犹助也。”
②辅周: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张预曰:“将谋周密,则敌不能窥,故其国强。”周,周密。这里指德、才、智周备的将领。
③辅隙:辅佐有漏洞、缺陷。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 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 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 辅佐得有疏漏失当,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①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②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③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④ ,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⑤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⑥ 。
①患:危害,贻害。
②谓:告诉。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③縻(mí)军:这里是指军队受到束缚。縻,羁縻,牵制。
④同:参与。这里有干涉的意思。政:行政。指军队的工作。
⑤权:权谋,权变。任:指挥。
⑥乱军:扰乱自己的军心。引胜:导致敌人胜利。引,导致,招致。
所以国君给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束缚牵制军队;不懂得三军战守之事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之政,将士们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得三军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各诸侯就会乘机兴兵作难。这就是扰乱自己的军心而导致敌人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① ,上下同欲者胜 ② ,以虞待不虞者胜 ③ ,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④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 ⑤ ,知胜之道也。 五者,知胜之道。
①众寡:指军队力量配备的多少。
②同欲:指同心、齐心。
③以虞待不虞者胜:张预曰:“常为不可胜以待敌,故吴起曰:‘出门如见敌。’士季曰:‘有备不败。’”虞,备。这里指有准备。
战国赏功宴乐铜壶铭纹
描绘了宴饮、狩猎、战争场面。
④君不御:指君主不得干扰作战。杜佑曰:“《司马法》曰:‘进退唯时,无曰寡人。’将既精能,晓练兵势;君能专任,任事不从中御。故王子曰‘指授在君,决战在将’也。”御,这里指牵制、干预。
⑤五者:指上文“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所以有五个方面可以预见胜利: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知道根据敌我双方配备兵力的会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以自己预有准备来对待没有准备的就会胜利。 以自己预有准备来对待没有准备的就会胜利。 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就会胜利。 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就会胜利。 以上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①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①殆(dài):危险,失败。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兵凶战危 ①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 ② ,“知胜之道”而已。“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①兵凶战危:语本《汉书·晁错传》:“兵,凶器;战,危事也。”意思是说打仗要死伤人、冒危险的。兵,指军事。
②校之以计:指分析、比较“五事”和“七计”等客观条件,来探求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作战是凶险的事情,圣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所以孙子作《兵法》,首先说“未战”,然后说“拙速”,这里说“不战”“屈人兵”,只是想以此“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用一个“全”字的原则来争胜于天下。“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谋划”,只是“从分析、比较‘五事’和‘七计’等客观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懂得战胜的道理”而已。“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这关键是在将领呀!
梅林曰:看到此处,才见孙子伎俩不与世之好战轻战者同 ① 。
①伎俩:这里指手段。好战:指热衷于战争。轻战:指轻率出战。
梅林说:看到这里,才看出孙子的手段不和世间热衷于战争、轻率出战的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