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由于战争频仍,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兵家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史志目录录存的兵书有二千多部,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五百部左右。这些兵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到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确立下来。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二十五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武经七书》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兵书不仅涉及军事本身的战略、战术,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相关。作为兵书,它们所叙述的作战方式等,尽管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经渗透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
《武经七书》颁行后,备受世人关注,先后出现了几十种注释本,其中代表性的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王阳明的《阳明先生批武经七书》,清朝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这些注释本,对研究、学习《武经七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深入学习与了解《武经七书》,此次出版,我们把明代阳明先生批《武经七书》的评语,其中包括胡宗宪的评语,也随文附在相应的篇章之中。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他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26岁时就“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后来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到荡平漳州叛乱,对领军作战有了深刻体会后,对《武经七书》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吴子·励士》评语中说:“身试之,颇有成效。”后来他在自己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对《武经七书》做了新的批注。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一、以少胜多,灵活运用战术。二、攻心为上,开展心理战的策略。三、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结合等。此外,王阳明还注重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并结合敌军的心理状态和资源分布来制定战略战术。王阳明的军事思想是他的心学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延伸。他通过心理战、士气管理、灵活战略等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哲学,对后世军事与哲学发展影响深远。《明史·王守仁》本传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王阳明对《武经七书》的批注十分简洁,文中有眉批与篇末批两种形式(本书以小字呈现眉批)。眉批或摘抄重要文句,或借助经文,显其洞见,其中王阳明独抒己见处,用“※”号表示。篇末批总结核心思想,提要钩玄,直揭要义。虽然吉光片羽,也异常珍贵。从中我们可以直接体会到王阳明的军事思想,对理解《武经七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阳明作《阳明先生批武经七书》的初衷,主要是想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通过批注《武经七书》来总结一下自己在实战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所以他生前并未刻意刊印或宣传该书,从而导致其流通不广,没有引起人们对该书的重视。明嘉靖年间,著名将领、抗倭英雄胡宗宪从阳明的侄子处得到此书,如获至宝,读后“觉先生之教我者不啻面命而耳提”,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就在王阳明评注的基础上,用“梅林曰”的形式(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又作了一些续评。胡宗宪的评语虽然较少,但也可以作为对王阳明评注的一种理解和补充,对阅读《武经七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