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卷多引《军谶》语,主要是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了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
夫主将之法 ① ,务揽英雄之心 ② , 主将务揽英雄之心。 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③ 。 主将通志于众。 故与众同好,靡不成 ④ ;与众同恶,靡不倾 ⑤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 ⑥ ,咸愿得其志。
①主将:指军队的统帅。
②揽:收揽。这里引申为拉拢、招引。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③通志于众:向部下传达自己的志向。通志,表达意趣志向。志,思想,意志。
④靡:无,没有。
⑤倾:倾覆,灭亡。
⑥含气之类:古人认为任何生物体内都充盈着“气”,因此“含气之类”泛指生物。此处专指人类。《汉书·贾捐之传》里说:“含气之物,各得其宜。”可参考。
做军队主帅的方法,务必致力于收揽英雄的心, 军队的主帅务必收揽英雄的心。 爵位、俸禄应赏赐给有功劳的人,向部下传达自己的志向。 军队的主帅向部下传达自己的志向。 因此与众人同喜好,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业;与众人同憎恶,就没有摧不垮的敌人。国家治理,家庭安定,这是取得了人心的结果;国家灭亡,家庭破碎,这是失掉人心的结果。这是因为人们都想实现自己的意志的缘故。
《军谶》曰 ①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②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③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 ④ ,而制其宜 ⑤ 。 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马面帘 马身甲
明刊本《武经总要》插图。
①《军谶(chèn)》:相传为古代一部预测战争胜败的兵书,今已失传。谶,伪托神灵的预言、预兆。
②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这是《老子》三十六章里说的“柔弱制刚强”的思想。
③贼:贼患,祸患。
④四者:指上文“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
⑤制其宜:运用得恰如其分。
《军谶》说:“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柔,是一种美德;刚,是一种祸害。弱小者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暴者容易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柔”有“柔”的作用,“刚”有“刚”的用途;“弱”有“弱”的用处,“强”有“强”的时机;关键是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根据情况的变化再运用得恰如其分。 把这四者结合起来,并运用得恰如其分。
端末未见 ① ,人莫能知;天地神明 ② ,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 ③ ,动而辙随。故能图制无疆 ④ ,扶成天威 ⑤ , 四者扶成天威。 匡正八极 ⑥ ,密定九夷 ⑦ 。如此谋者 ⑧ ,为帝王师。 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①端末未见:没显露出头尾。
②天地神明:意谓天地那样神明,也是通过万物的推移而变化的。
③不为事先:犹言不要事先制定作战模式。
④图制:图谋制胜。疆:疆界,界限。
⑤扶成天威:辅佐君主树立权威。天威,指帝王的威严。
⑥八极:《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八极,八方之极也。”即指最边远的地方。
⑦密:安定。九夷:我国古代东方的九种民族。《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尔雅·释地》“九夷”疏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天鄙。“九地”与上文“八极”泛指天下、四海。
⑧谋:这里指出谋划策。
事物的头尾还没显露出来之前,人们也无从了解它;天地那样神明,也是通过万物的推移而变化无常。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策略,不要事先制定作战模式,要跟着敌方的行动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制服敌方,辅佐君主树立权威, 以上“四者”可以辅佐君主树立权威。 匡正天下,安定全国。能够像这样出谋划策的人,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能够像这样出谋划策的人,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故曰:莫不贪强 ① ,鲜能守微 ② ;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 ③ ,动应事机 ④ 。 圣人存之,以应事机。 舒之弥四海 ⑤ ,卷之不盈怀 ⑥ ;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①莫不贪强:人没有不贪求强大的。
造甲式
明刊本《兵录》插图。
②鲜(xiǎn)能守微:很少有能够持守“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这个微妙的道理的。鲜,少。微,幽深而精微。这里引申为“微妙”。
③圣人:这里指君主。存之:指掌握了“不贪强,能守微”的道理。
④动应事机:行动就能适应事物的变化。事机,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用来损害敌方的计谋。《吴子·论将》:“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
⑤舒之弥四海:把它们推行开来遍布四海。舒,舒展。这里引申指推广。弥,遍,满。
⑥卷之不盈怀:藏起来又不会充满整个胸怀。卷,裹。这里引申指藏。盈,充满。
所以说:人没有不贪求强大的,却很少有能够持守“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这个微妙的道理的;如果能够持守“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这个微妙的道理,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圣人掌握了“不贪强,能守微”的道理,就可以用来应对敌人的计谋。 圣人掌握了“不贪强,能守微”的道理,就可以用来应对敌人的计谋。 把它们推行开来遍布四海,将它收藏起来又不会充满整个胸怀;不需要用房宇安置它,也用不着用城池来守护它;只要将它藏之于胸怀间,敌国就可以被屈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 ① ;能弱能强,其国弥彰 ② 。纯柔纯弱 ③ ,其国必削 ④ ;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①弥光:更加光明。弥,更加,愈益。
②彰:彰显。
③纯:单纯,纯粹。
④削:削弱,衰败。
《军谶》上说:“既能用柔,又能用刚,他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光明;既能用弱,又能用强,他们的国家就会愈益彰显。如果单纯地使用柔弱,他们的国家必然会削弱;如果单纯地使用刚强,他们的国家必定会灭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① 。 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 ② 。 为国之道,策无遗。 所适如支体相随 ③ ,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④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⑤ 。
驷介
明刊本《三才图会》插图。
①恃:依靠。
②策无遗:即策无遗算,谓所出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无遗,不会有遗漏,指失策。
③所适:所向,所往。支体:即“肢体”。支,同“肢”。
④间(jiàn):缝隙。
⑤施百务: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依靠贤士与民众。 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依靠贤士与民众。 信赖贤士要视若心腹,使用民众要如同使用自己的四肢,只有这样,自己就不会失策。 治理国家的方法,所策划的谋略要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所作所为就好像肢体一样紧相随从,像骨节一样相互适应,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其中工巧奥妙,天衣无缝。统率军队、治理国家的要诀,就在于体察民众的心理,并妥善处理好各项事务。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 ① ,冤者原之 ② ,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 ③ ,敌者残之 ④ ,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 ⑤ ,谋者近之,谗者覆之 ⑥ ,毁者复之 ⑦ ,反者废之,横者挫之 ⑧ ,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 ⑨ ,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厄塞之 ⑩ ,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 ⑪ ,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 ⑫ ,敌陵待之,敌暴绥之 ⑬ ,敌悖义之 ⑭ ,敌睦携之 ⑮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纲罗之 ⑯ 。 ※即揽英雄之术。 得而勿有 ⑰ ,居而勿守 ⑱ ,拔而勿久,立而勿取 ⑲ 。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⑳ ,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
①叛者还之:对叛离逃亡的人要将以招还。还,召还。
②冤者原之:对含冤受屈的人要给他昭雪。原,还原。这里指昭雪。
③强者抑之:对恃强行暴的人要加以抑制。
④敌者残之:对与我为敌的人要予以摧毁。残,摧毁,消灭。
⑤畏者隐之:对怕人揭短的人要替其隐瞒。畏者,怕人揭短的人。隐之,隐讳其短处。
⑥谗者覆之:对爱进谗言的人要弃之不用。覆,倾覆。这里为弃置不用之义。
⑦毁者复之:对诋毁之人要进行核实。毁者,指诋毁、诽谤的人或话。复,核实,验证。
⑧横者挫之:对蛮横的人要挫败他。横,凶暴,蛮横。
战国蛙蛇形铜马饰
这件马饰造型生动,呈蛙形,体态肥胖,双目突起,前足踞地,后足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
⑨服者居之:对已被征服的人要给予安置。服者,指已被征服的人。居,安置。
⑩获厄塞之:占领了险隘的地方要加以阻塞。厄,险隘的地方。
⑪敌动伺之:敌人行动时要密切监视他。伺,监视,侦察。
⑫敌佚去之:敌人安逸时要避开他。佚,安逸,安闲。去,离开。这里是“避开”的意思。
⑬敌暴绥之:敌人凶暴时要平定他。绥,平定,安抚。
⑭敌悖义之:敌人悖逆时要用正义来讨伐他。悖,悖逆无道。义,正义。
⑮敌睦携之:敌人和睦时要离间分化他。睦,和睦。携,离间分化。
⑯四纲罗之:四面设网来围剿他。纲,拉网的绳子。这里指“网”。罗,围剿。
⑰得而勿有:胜利时不要将功劳归于自己,意谓建立功勋时不要一个人占有。
⑱居而勿守:获得财物时不要占为己有。
⑲立而勿取:立其国之人为君,不要取而代之。
⑳为者则己,有者则士:决策出于自己,功劳归于将士。
对处境危险的人要使他安全,对心存畏惧的人要使他高高兴兴,对叛离逃亡的人要予以招还,对含冤受屈的人要给他昭雪,对上告申诉的人要为他调查清楚,对地位卑贱的人要使他高贵起来,对恃强行暴的人要加以抑制,对与我为敌的人要予以摧毁,对贪图钱财的人要使他丰厚起来,对自愿效力的人要予以任用,对怕人揭短的人要替他隐瞒,对善于谋划的人要与他亲近,对爱进谗言的人要弃之不用,对诋毁之人要进行核实,对反叛的人要消灭他,对蛮横的人要挫败他,对骄傲自满的人要批评他,对愿意归顺的人要招抚他,对已被征服的人要予以安置,对战败投降的人要给予宽大。占领了坚固的地方时要注意守卫,占领了险隘的地方时要加以阻塞,占领了难攻的地方时要屯兵驻守,占领了城邑时要分赏有功之臣,占领了土地时要分封出力的将士,获得财物时要散发给众人。敌人行动时要密切监视,敌人靠近时要严加防备,敌人强大时要表示甘居下风,敌人安逸时要避开他,敌人盛气凌人时要等他锐气消失,敌人凶暴时要平定他,敌人悖逆时要用正义讨伐他,敌人和睦时要分化离间他。要顺应敌人的行动来挫败他,要因势利导来击破他,要散布假情报使敌人发生过失,要四面设网来围剿他。 ※就是延揽英雄的方法。 取得胜利时不要将功劳归于自己,获得财物时不要自己独占,攻打城池时不要旷日持久,立国之人为君时不要取而代之。决策出于自己,功劳归于将士,哪里知道更大的好处就在于此!让别人做诸侯,由自己做天子,使他们各保城邑,让他们各自征收财赋。
世能祖祖 ① ,鲜能下下 ② ;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 ③ ;薄赋敛,不匮其财 ④ ;罕徭役 ⑤ ,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 ⑥ ,然后选士以司牧之 ⑦ 。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⑧ 。英雄者,国之干 ⑨ ; 英雄者,国之干。 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①祖祖:尊敬祖先。第一个“祖”字为动词,意谓尊敬;第二“祖”字为名词,意谓祖先。
②下下:爱护民众。第一个“下”字为动词,意谓爱护;第二个“下”字为名词,意谓下等人,这里指“民众”。
③不夺其时:不耽误农时。夺,侵夺。这里指“耽误”。
④匮其财:匮竭民众的财货。匮,匮乏,匮竭。
⑤罕:少。这里是“减少”的意思。
⑥娭(xī):同“嬉”,喜乐,游戏玩耍。
⑦司牧:管理,治理。司,掌管。牧,治理,管理。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⑧穷:困窘,窘迫。
⑨国之干:即干国之才,指治理国家的人才。
世上的君主多能尊敬他的祖辈,而很少有能爱护他的民众的;尊敬他的祖辈那只是亲亲之道,爱护他的民众才是君主之道。爱护民众,就能使民众努力耕作,不侵夺耽误民众的农时;要减轻民众的赋税,不要使民众的财货匮竭;要减少民众的徭役,不要使民众境地困顿;这样就能使国家殷富而民众的家庭也会感到欢乐,然后再选用有才智的人去管理他们。所谓“士”,就是那些才智杰出的豪俊人物。所以说:将敌国的豪俊网罗过来,敌国就会走向衰败。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平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主干,获得了根本,政令就会得到施行而民众也无怨言。
夫用兵之要 ① ,在崇礼而重禄 ② 。 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 礼崇则智士至 ③ , 崇礼则智士至。 禄重则义士轻死 ④ 。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 ⑤ ,则下力并而敌国削 ⑥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 ⑦ ,赡以财 ⑧ ,则士自来;接以礼 ⑨ ,励以义 ⑩ ,则士死之 ⑪ 。
①要:要领,关键。
②崇礼而重禄:尊崇礼义和加重俸禄。
③智士:指有智慧或有智谋的人。
④轻死:轻视死亡,视死如归。
⑤逾时:不超过期限。
⑥力并:同心协力。削:削弱。
⑦尊以爵:用爵位来尊重他。
⑧赡以财:用钱财来赡养他。
⑨接以礼:用礼仪接待他。
⑩励以义:用正义激励他。
⑪则士死之:意谓士人就会效死卖命。
用兵的要领,在于崇尚礼义而加重俸禄。 用兵的要领,在于崇尚礼义和加重俸禄。 崇尚礼义则智士就会到来, 崇尚礼义,有智慧或有智谋的人就会到来。 加重俸禄则义士就会视死如归。所以赐禄给贤人时不要吝惜钱财,赏赐有功的人时不能超过期限,这样属下就会同心协力而敌国就会因此削弱。所以用人的方法要用爵位来尊重他,用钱财来赡养他,这样士人就会自动前来;用礼仪接待他,用正义激励他,这样士人就会效死。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① , 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 敌乃可加 ② ,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 ③ 。 兵有全胜,敌有全因。 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 ④ 。 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 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①同滋味而共安危:与士卒共享滋味、同处安危。意谓同甘共苦。滋味,引申指苦乐感受。
②敌乃可加:才可以对敌作战。
③全因:即全部被俘获。《直解》云:“‘因’字未详,或曰当作‘湮’,言吾兵有全胜,则敌有全没者,未知是否?”朱墉引《纂序》释此句云“敌有前徒倒戈,无不为我资也”。
④“昔者良将之用兵”三句:箪醪投川,或以为越王勾践事,事见《吕氏春秋·顺民》。馈,赠送。箪(dān),古代用以盛酒用的竹制盛器。醪(láo),醇酒。投诸河,投入河中。这里是“倒入河中”的意思。诸,“之于”的合音字。
做将帅的,一定要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安共危, 做将帅的,一定要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安共危。 才能对敌作战,这样军队才可以取得全部的胜利,而敌人才可以全部被俘获。 军队取得全部的胜利,敌人全部被俘获。 从前有一位良将在用兵的时候,有人赠送他一坛醇酒,良将便让人将这一坛醇酒倒入河中,与士卒们共同在河中分享饮用。 有人赠送一坛醇酒,良将便让人将这一坛醇酒倒入河中,与士卒们在河中共同享用。 一坛的醇酒并不能使一河的水变得有酒味,然而三军的士卒却愿意效死力战,这是因为将帅能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同安共危的缘故。
《军谶》曰:“军井未达 ① ,将不言渴;军幕未办 ② ,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 ③ 。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 ④ ,谋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⑤ 。
①军井未达:军井还未挖好。达,实现。这里是“完成”的意思。
②军幕未办:军中的营帐还未搭成。幕,帷幕,营帐。
③盖:伞盖,遮阳避雨的工具。
④其恩素蓄:他的恩德平时就在积蓄。素,平时,平素。
⑤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平时经常给士卒一些恩惠,千千万万的士卒就会归附,拥护他。不倦,经常,不断地。
《军谶》上说:“军井还未挖好,将帅不说口渴;幕帐还未搭成,将帅不说困倦;军灶还未做饭,将帅不说饥饿。寒冬将帅不穿皮衣御寒,夏天将帅不使用扇子解热,雨天不张开伞盖防雨。这是身为一个将帅的礼仪。”能与士卒同安乐,共危难,所以他的军队就会团结一致而不离心,可以使用而不会疲倦,这是因为他的恩德平时就在积蓄,而他的想法平时就与士卒相合的缘故。所以说,平时经常给士卒一些恩惠,就会赢得千千万万士卒的拥护。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 ① ; 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 士之所以轻战者 ② ,用命也 ③ 。”故将无还令 ④ ,赏罚必信;如天如地 ⑤ , 赏罚如天 如地。 乃可使人 ⑥ 。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⑦ 。
①军政:指军事行政,包括训练、编制、装备和管理等。
②轻战:把死看得很轻,能勇敢作战。
③用命:服从命令。
④还令:收回命令。
⑤如天如地:用来形容赏罚一定要守信用,要如天地自然运行一样,不失其时。
⑥使:统率,驾驭。
⑦越境:指出境作战。
《军谶》上说:“将帅之所以具有威严,这是因为他有发号命令的权力;作战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这是因为有严明的军政; 作战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这是因为有严明的军政。 士卒之所以会把死看得很轻,能勇敢作战,这是因为能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所以将帅发出的命令不可收回,赏罚必须讲信用;能够像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一样,不失其时, 赏罚必须讲信用,像天地自然运行一样不失期。 才可以驾驭众人。士卒能够听从命令,才可以出境作战。
夫统军持势者 ① ,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 ② ,乖众不可使伐人 ③ 。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 ④ 。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 ⑤ ;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 ⑥ ;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 ⑦ ,是谓老兵 ⑧ 。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 ⑨ ,士卒轻刑则军失伍 ⑩ ,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
①统军持势者:统率军队、把握作战形势的人。
②乱将:治理军队没有方略的将帅。保军:保护三军。这里指统率军队。
③乖众:背离的士卒,引申为不服从将帅的士卒。乖,背离。
④图邑则不废:图谋夺取城邑则不能摧毁。废,废灭,摧毁。
⑤疲弊:疲惫困乏。
⑥将孤众悖:将帅就会受到孤立,士卒就会不听从指挥。
⑦奔北:败走,败逃。
⑧老兵:师老兵疲。老,指长久在外的作战军队。作战历时长久,伴随而来的是士卒体力的疲惫。
⑨轻刑:轻视刑罚。
⑩军失伍:指军队失去了章法,变得混乱。
统率军队、把持形势的,是将帅;取得胜利、打败敌人的,是士卒。所以没有方略的将帅不可以统率军队,不服从将帅的士卒不可以用来讨伐敌人。这样的军队,攻城则不能夺取,取邑则不能摧毁。攻城、取邑这两件事都没有成功,士卒的力量就会疲惫;士卒的力量疲惫,将帅就会受到孤立,士卒就会不听从指挥;用这样的军队来防守一定不会坚固,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一定会败逃,这就叫作师老兵疲。师老兵疲,将帅的威严就不能执行;将帅没有了威严,士卒就会轻视刑罚;士卒一轻视刑罚,整个军队就失去了章法;军队一失去了章法,士卒就会逃亡;士卒一逃亡,敌人就会乘机发动进攻;敌人一乘机发动进攻,军队必然会遭到大败。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 ① , 良将恕己而治人。 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 ② ,可下而不可胜 ③ 。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良将兵为天下雄。
①恕己而治人:意谓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士卒。恕己,语本《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治人,这里指治理士卒。
②可望而不可当:只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抵挡。当,抵挡。
③可下而不可胜:只可以投降而不可以取胜。
《军谶》上说:“好的将领统率军队,时时能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用来治理士卒, 好的将领统率军队,时时能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用来治理士卒。 推行仁惠、广施恩德,于是士卒的力量就会日渐增强。拥有这样的士卒,作战起来就像暴风骤雨般迅疾,进攻就像黄河决口般猛烈。”所以敌人的军队只可以远望而不能加以抵挡,只可以投降而不可以取胜。将帅能够做到身先士卒,那么他的军队就会称雄于天下。 优良将帅的士卒能够称雄于天下。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① 。”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 ② ,则士卒服。所任贤 ③ ,则敌国畏。
①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意谓既要有赏,又要有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官人:授官给人。
③任贤:任用的官吏贤能。
《军谶》上说:“军中以奖赏为表,以惩罚为里。”赏罚分明,将帅的威严就能贯彻执行;授官得当,士卒就会心服口服。任用的官吏贤能,敌国就会感到畏惧。
《军谶》曰:“贤者所适 ① ,其前无敌。” 贤者所适,其前无敌。 故士可下而不可骄 ② ,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③ 。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 ④ ,谋疑则敌国奋 ⑤ 。以此攻伐,则致乱。夫将者,国之命也 ⑥ 。 将者,国家之命。 将能制胜 ⑦ ,则国家安定。 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
清门应兆《离骚图》(局部)
①所适:所到的地方。适,往,到。
②士可下而不可骄:士人可以谦下而不可以骄傲。下,谓以礼下人,是一种谦虚的态度。
③谋可深而不可疑:计谋可以深思熟虑而不可以犹豫不决。《吴子·治兵》里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④内外:君主和将帅之间。
⑤奋:奋起。这里引申为进击的意思。
⑥命:指命根子,命脉。
⑦制胜:制服敌人而取得胜利。
《军谶》上说:“贤能的人所到的地方,他的面前就不会有敌人。” 贤能的人所到的地方,他的面前就不会有敌人。 因此士人可以谦下而不可以骄傲,将帅可以欢乐而不可以忧愁,计谋可以深思熟虑而不可以犹豫不决。士人骄傲,他的下属就不会顺服;将帅忧愁,君主与将帅就不能互相信任;计谋犹豫不决,敌人就会发动进攻。用这样的军队来讨伐敌人,就会招致祸乱。将帅是保障国家命运的根本。 将帅是保障国家命运的根本。 将帅能取胜,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将帅能制服敌人而取得胜利,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军谶》曰:“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 ① ,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 ② ,廊庙之语 ③ ,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④ 。
①能图山川:能画出一国的山川形势。这里是指对山川地势了如指掌。
②负薪之言:指下层民众的言论。负薪,指负担薪樵的劳动人民。
③廊庙之语:指上层统治者的建议。廊庙,君主与大臣的议政之处,故代指朝廷。这里指在朝廷为官的人。
④将所宜闻:做将帅的应该了解。宜闻,应该听说。这里指了解。
《军谶》上说:“将帅要能清正廉洁,能镇静,能公平,能严正,能接受谏言,能裁决是非,能接纳人才,能采摭建言,能了解一国的风俗礼仪,能了解一国的山川地势,能掌握一国的地形险阻,能掌握全军大权。”所以说,有才德之人的智慧,圣哲之人的谋略,下层民众的言论,上层统治者的建议,历史上成败兴亡的大事,都是做将帅的应该了解的。
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 ① 。 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 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 ② ,则功臣倦 ③ ;专己 ④ ,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 ⑤ ;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 ⑥ 。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 ⑦ ;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①从:《说文》:“相听也。”今犹说听从、随从。
②善恶同:善恶不分。同,同样。
③倦:心灰意冷,消极怠慢。
④专己:独断专行。
⑤自伐,则下少功:喜好自夸,把功劳归于自己,那么下属就不愿建立功绩。
⑥内顾,则士卒淫:意谓如果将帅迷恋妻妾,士卒就会淫乱无度。内顾,指迷恋家内的妻妾。
⑦军无式:意谓军队没有法则,没有纪律。式,程式,法则。
将帅,能如饥似渴地期盼贤士,那么贤士的策略也就会被采纳。 将 帅,能如饥似渴地期盼贤士,那么贤士的策略就会被采纳。 如果将帅听不进规劝,那么英雄也就会离他而去;如果策略得不到采纳,那么谋士就会叛离;如果将帅善恶不分,那么功臣就会感到心灰意冷;如果将帅独断专行,那么下属就会将过错归咎于上级;如果将帅喜好自夸,那么下属就不愿去建立功绩;如果将帅相信谗言,那么就会人心离散;如果将帅贪图钱财,那么奸恶贪婪的人就无法禁绝;如果将帅迷恋妻妾,那么士卒就会淫乱无度。将帅具有这其中的一项,那么众人就不会服从他;具有其中的两项,那么军队就没有纪律;具有其中的三项,那么士卒就会溃败;具有其中的四项,那么国家就会遭到祸患。
《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 将谋欲密,士众欲一。 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 ① ;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 ② 。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 ③ 。 有此三者,则计不夺。 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 ④ ,则祸不制 ⑤ ;财入营 ⑥ ,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
唐彩绘贴金骑马陶俑
①奸心闭:奸细刺探军情的想法就不能得逞。闭,闭塞,不通。这里引申指不能得逞。
②备不及设:来不及设置防备措施。备,防备。
③夺:失去。引申为失误、差错。
④外窥内:指外部的敌人窥探到我军的内部情况。
⑤祸不制:祸患不可遏制,无法防止。
⑥财入营:钱财进入军营。这里指贿赂的财物。
《军谶》上说:“将帅的计谋要隐秘,军队的成员要团结一致, 将帅的计谋要隐秘,士卒要团结一致。 攻击敌人要勇猛迅疾。”如果将帅的计谋能隐秘,那么奸细刺探军情的想法就不能得逞;如果军队的成员能团结一致,那么军队就会同心同德;如果攻击敌人能勇猛迅疾,那么敌人就会来不及设置防备措施。军队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计谋也就不会失误。 军队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计谋也就不会失误。 如果将帅的计谋泄漏,那么军队就没有威势;外部的敌人窥探到我军的内部情况,那么祸患就无法防止;贿赂的财物进入军营,那么众多的奸邪就会聚集在这里。将帅有了这三点,所带领的军队就必败无疑。
将无虑 ① ,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 ② ;将迁怒 ③ ,则一军惧。《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 ④ ;动也,怒也,将之所用 ⑤ 。”此四者 ⑥ ,将之明诫也 ⑦ 。 四者,将之明诫。
①虑:深谋远虑。
②不重:不稳重。
③迁怒:把怨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④重:重视。
⑤“动也”三句:意谓妄动、发怒,是将帅所应慎重使用的。
⑥四者:指上面的“虑”“勇”“动”“怒”四条。
⑦诫:《说文》:“敕也。”《方言·十三》:“敕,戒备也。”即今天所说的“告诫”。
将帅若不能深谋远虑,智谋之士就会离去;将帅若不勇猛,官兵就会恐惧不前;将帅如果轻举妄动,全军就会不稳重;将帅如果把怨气发泄在别人身上,全军士卒一定会惊恐畏惧。《军谶》上说:“深谋远虑,威武勇猛,是将帅所应重视的;妄动、发怒,是将帅所应慎重运用的。”这四条,是将帅应当明确告诫自己的。 这四条,是将帅应当明确告诫自己的。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军谶》曰:“香饵之下 ① ,必有悬鱼 ②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故礼者 ③ ,士之所归 ④ ; 礼者,士之所归。 赏者,士之所死 ⑤ 。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 ⑥ ;赏而后悔者,士不使 ⑦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
①香饵:钓鱼用的香味饵料。
②悬鱼:悬在钓线上的鱼,指上钩的鱼。
③礼者:指以礼相待。
④所归:归向,归属。
⑤士之所死:是士人来效死的原因。
⑥止:停止。这里指留住。
⑦使:役使,驱使。
唐彩绘陶甲马
《军谶》上说:“军中没有钱财,士人就不会前来;军中没有赏赐,士人就不会勇往直前。”
《军谶》上说:“芳香的鱼饵之下,一定会有鱼上钩;厚重的赏赐之下,一定会有不怕死的勇士出现。”
所以以礼相待,是士人归附的原因; 以礼相待,是士人所归附的原因。 赏赐,是士人效死的原因。用以礼相待来招引士人,用赏赐来招徕士人赴死,那么想得到的人自然会前来归附。所以待之以礼而后又反悔的,归附的士人也不能被留住;给以重赏而后又反悔的,招徕的士人也不会受驱使。不停地用礼仪与赏赐来对待士人,那么士人就会争相来效死。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 ① ;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 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 ② , 良将养士,不易于身。 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③ 。 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①务先隆恩:一定先要广施恩泽于人。务,务必,一定。隆,盛大,深厚。
②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直解》云:“良将之养士,如养自己之身,而不可少改易也。”朱墉引《纂序》云:“良将之爱养士卒,即同于爱养己身一般,而无所改易不同也。”不易,不改易,不更换。
③胜可全:即取得全部胜利。
《军谶》上说:“发动战争的国家,一定要先厚施恩泽于人; 发动战争的国家,一定要先厚施恩泽于人。 攻取敌人的国家,一定要先让人民得到休养。”能够以少胜多的,这是广施恩泽的缘故;能够以弱战胜强大的,这是得民之助的缘故。所以良将爱护士卒,就好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 优良的将帅爱护士卒,就好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 所以能使三军万众一心,就可以取得全部胜利。 所以能使三军万众一心,就可以取得全部胜利。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 ① : 用兵,必先察敌情。 视其仓库,度其粮食 ② ,卜其强弱 ③ ,察其天地, 用兵,察其天地。 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 ④ ,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 ⑤ ,师不宿饱 ⑥ 。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①察:侦察,考察。
②度(duó):估计,推测。
③卜:卜算,估计。
④菜色:以菜充饥,面色如菜。这是一种饥民的脸色。
⑤樵苏:砍柴割草。爨(cuàn):烧火煮饭。
⑥宿饱:即俗言隔夜饱。
《军谶》上说:“用兵的要点,一定要事先侦察敌情: 用兵作战,一定要事先侦察敌情。 察看他的仓库还有多少储藏物资,度量他的粮食还有多少存量,估计他的兵力的强弱程度,观察天候与地形的优劣, 用兵作战,一定要观察天候与地形的优劣。 寻找他的空隙所在。”所以国家没有战事却在忙于运送粮食,肯定是国内空虚;老百姓面有饥色,肯定是国家穷困。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老百姓就会面黄肌瘦;打柴割草之后再做饭,军队就不能吃个隔夜饱。向千里之外转运粮食,国家就缺一年的粮食;向两千里之外转运粮食,国家就缺两年的粮食;向三千里之外转运粮食,国家就缺三年的粮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家空虚。国家空虚,民众就贫困;民众贫困,君民上下就不会和睦。敌人在外面进攻,百姓在内部行盗,这样国家定会崩溃。
《军谶》曰:“上行虐 ① ,则下急刻 ② ;赋敛重数 ③ ,刑罚无极 ④ ,民相残贼 ⑤ ;是谓亡国。”
战国错金银马首形铜马辕饰
铜辕饰呈马首型,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非常精美。
①虐:暴虐。
②急刻:峻急苛刻。
③重数:沉重频繁。数,指次数多。
④刑罚无极:严刑酷罚,滥用无止。
⑤民相残贼:民众相互残害。贼,贼害。
《军谶》上说:“君主暴虐无道,下属官吏就会峻急苛刻;赋税繁重,刑罚无止,老百姓就会相互残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亡国之兆。”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 ① ;窃公为恩 ② ,令上下昏;饰躬正颜 ③ ,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④ 。”
①诈誉取名:以欺骗的手段猎取好的名声。诈,欺骗,诈骗。
②窃公为恩:窃取公家的财物以换取私人的恩德。
③饰躬正颜:乔装打扮,假作正经。饰躬,伪饰自己。
④盗端:祸乱的源头。
《军谶》上说:“内心贪婪而外表廉洁,以欺骗的手段猎取好的名声;窃取公家的财物以换取私人的恩德,使得君臣上下是非不分;乔装打扮,假作正经,以骗取高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祸乱的源头。”
《军谶》曰:“群吏朋党 ① ,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 ② ;背公立私,同位相讪 ③ ;是谓乱源。”
①群吏朋党:官吏结党营私。朋党,以争权夺利、排斥异己为目的而集成的集团。
②抑挫:压制挫伤。
③讪(shàn):讥讽,诽谤。
《军谶》上说:“官吏之间结党营私,各自引进亲信;网罗奸邪之徒,压制挫伤仁人贤士;背弃公道,树立私恩,同僚之间,诽谤不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祸乱的源头。”
《军谶》曰:“强宗聚奸 ① ,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 ② ,种德立恩 ③ ,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喧哗,臣蔽不言 ④ ;是谓乱根。”
①强宗聚奸:豪门大族结党营私,相聚为奸。强宗,指豪门大族。
②葛藟(lěi)相连:藤缠葛绕,盘根错节。葛、藟,皆为蔓生藤本植物。这里形容豪门大族结党营私,盘根错节。
③种:树立。
④蔽:隐蔽。不言:指不敢直言。
《军谶》上说:“豪门大族结党营私,相聚为奸,虽然没有官位而妄自尊大,威风所至,无人不惧;他们如同葛藤盘根错节一样彼此勾结,树立个人的恩德,侵夺执政者的大权;欺压平民百姓,国内怨声载道,群臣却隐蔽实情不敢直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祸乱的根由。”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 ① ,进退求便,委曲弄文 ② ,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①侵盗县官:侵害朝廷之官。侵盗,侵害。县官,这里指朝廷之官。
②委曲弄文:搬弄文墨。委曲,不直,不公平。
《军谶》上说:“世世代代为奸作恶,侵害朝廷之官,前进后退只为自己谋取便利,搬弄文墨,来危害他的君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家的奸臣。”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 ① ,强弱相虏 ② ,莫適禁御 ③ ,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④ 。”
①尊卑相若:没有尊卑等级之分。相若,同等,一样。
②虏:掠夺。
③莫適(dí)禁御:无从禁止。
④国受其咎:国家将要遭受灾祸。咎,危害,灾祸。
《军谶》上说:“官多民少,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以强凌弱,不能抵制,祸患危及君子,这样,国家将要遭受灾祸。”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 ① ,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① 善善 : 第一个 “ 善 ” 字是动词 , 赞许 ; 第二个 “ 善 ” 字是名词 , 指善人 。 恶恶 : 第一个 “ 恶 ” 字是动词 , 厌恶 ; 第二个 “ 恶 ” 字是名词 , 指恶人 。
《军谶》上说:“称赞他们是好人而不能任用,厌恶那些坏人而不能将他们贬退,德才兼备的人隐居不出,品行恶劣的人却在位当权,这样,国家一定会蒙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 ① ,比周居势 ② ,卑贱陵贵 ③ ,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①枝叶:这里指皇权的藩辅。古代思想家一般以皇权为根本,藩辅为枝叶,主张强本弱枝,巩固皇权,削弱藩辅势力。
②比周:结党营私。居势:占据有势力的要地。
③卑贱陵贵:欺下犯上。陵,欺凌。
《军谶》上说:“藩辅势力强大,结党营私,窃居要位,欺下犯上,时间越久,势力越大,而君主又不忍心废除他们,这样,国家必定要遭到败坏。”
《军谶》曰:“佞臣在上 ① ,一军皆讼 ② ; ※先远佞臣,然后可以揽英雄。 引威自与 ③ ,动违于众;无进无退 ④ ,苟然取容 ⑤ ;专任自己,举措伐功 ⑥ ;诽谤盛德,诬述庸庸 ⑦ ;无善无恶 ⑧ ,皆与己同;稽留行事 ⑨ ,命令不通;造作奇政 ⑩ ,变古易常 ⑪ ;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①佞(nìnɡ)臣:指善于阿谀奉承、巧言谄媚的官僚臣子。
②讼:指控。
③引威:倚仗权势。自与:自许,自夸。
④无进无退:这里指办事没有原则。
⑤苟然:苟且的样子。这里指卑屈谄媚,没有原则。取容:看脸色行事。
⑥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夸耀。
⑦诬述:诬蔑。庸庸:指庸庸碌碌之人。
⑧无善无恶:不分善恶。
⑨稽留行事:指积压政务。
⑩造作奇政:制造不合常规的政令。指在政务上标新立异。
⑪变古易常:变更了古制,改易了常道。易,改易,变更。
《军谶》上说:“巧言谄媚之徒当权,全军上下都愤愤不平; ※首先要远离巧言谄媚的佞臣,然后才可以延揽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他们倚仗权势,炫耀自己,一举一动都违背众人的意志;他们办事没有原则,看脸色做事;他们态度专横自我,只夸耀自己的功劳;他们诽谤有德之士,诬蔑有德之士是庸庸碌碌的人;他们善恶不分,只求与自己的意见相合;他们积压政务,使上面的命令不能下达;他们在政务上标新立异,变乱古制,更易常法;君主如果任用了这样的奸佞之臣,国家一定要遭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 ① ,障蔽主明 ② 。毁誉并兴 ③ ,壅塞主聪 ④ 。各阿所私 ⑤ ,令主失忠。”
①称:称许,称誉。
②障蔽主明:蒙蔽君主的眼睛。障蔽,蒙蔽。
③毁:诋毁,诽谤。誉:称赞,称誉。
④壅塞:堵塞。聪:听觉。
⑤阿:偏袒。
《军谶》上说:“为奸作恶的人相互吹捧,蒙蔽君主的眼睛。诋毁、赞誉的声音一齐而来,堵塞了君主的耳朵。各自袒护自己所爱的亲信,使君主失去了忠臣。”
故主察异言 ① ,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 ② ,万事乃理 ③ ; 主任旧齿,万事乃理。 主聘岩穴 ④ ,士乃得实 ⑤ ;谋及负薪 ⑥ ,功乃可述 ⑦ ;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①异言: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诡辩之言。
木兰从军图
《列女传》插图。
②旧齿:指故旧老臣。
③理:处理,治理。
④岩穴:这里指隐居在深山里的隐士。
⑤士乃得实:意谓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贤士。
⑥谋及负薪:君主谋事能倾听黎民百姓的意见。负薪,背负薪柴的人。这里比喻职位、身份低贱的人。
⑦功乃可述:意思是才能建立可以书诸竹帛的功业。
因此,君主能明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诡辩之言,就可以看清祸乱的萌芽;君主聘用儒士贤才,奸邪霸道的人就会逃跑;君主重用故旧蓍老之臣,纷繁的政事就能处理得有条不紊; 君主重用故旧蓍老之臣,政事就能处理得有条不紊。 君主能招请隐居在深山里的隐士,就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贤士;君主谋事能倾听黎民百姓的意见,就能建立可以书之于竹帛的功业;君主不失去民心,他的德泽就可以洋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