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文心雕龙》对前代文论的继承与基本态度

刘勰之所以致力于论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文坛的问题太严重。在他看来,当时的文章写作,内容空虚,辞采华艳,就像在孔雀羽毛上再加文饰一样,作家爱好新奇,崇尚浮华怪异,导致文体法度都荒废了。

中国文学的发展,到了六朝特别是宋齐梁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家多为出身世家大族的文学贵游,是环绕在帝王公室周围的文学群体,从汉末“建安七子”到晋初“二十四友”,再到“竟陵八友”,皆是如此。他们身份显贵,审美趣味贵族化,崇尚华靡采丽、繁缛富艳。他们的文学创作,体裁以诗、赋、骈体文为主,内容多表现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清谈雅集、应和酬酢的贵族生活。在体裁、技法和语言艺术上追求奇巧,竭力趋新,极大地提高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激发出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但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暗淡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豪情消逝了,文学离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更远了。因此,后代对六朝文学普遍没有好感,李白甚至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样过激的话。而最早对六朝文学提出批评的,是置身其中的刘勰。

刘勰撰著这部《文心雕龙》,就是要纠正当时不良的文风,而且他要从根本上扭转,提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宗法五经,来纠正浅薄而错误的创作倾向。这是刘勰论文很可贵的一个特点。理论不能是虚空的悬想,不能是闲暇的谈资;对现实具有咬合力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能够直面现实并矫正现实问题的理论才是有力量的。中国传统里有生命力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的,点出症结,指明出路。如白居易创作讽谏社会矛盾的新乐府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执政柄者扼腕矣”“握军要者切齿矣”(《与元九书》),这就是有力量的理论。严羽《沧浪诗话》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也是有力量的理论。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力量就来自切中时弊,开出药方。

其实在刘勰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论文著作,如曹丕《典论》有《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篇,其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命题,最早提出“建安七子”并予以评论,这些都对后世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吴入西晋的陆机撰作《文赋》,以赋体论文章写作,探讨如何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是最早的文学创作论。由魏入西晋的挚虞《文章流别集》是最早的文章总集,其中的《文章流别志论》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东晋李充撰《翰林论》三卷,褒贬古今,斟酌利病。

(唐)陆柬之书《文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前代的这些文论成果为刘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刘勰多次引用、辨析他们的观点。在刘勰看来,前人论文往往用力于某一个方面,视野不够宏通,探究不够彻底,“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他批评曹丕《典论·论文》“密而不周”,曹丕把文章创作完全归因于作家先天的才气,的确不够周全;刘勰认识到后天的学、习对于创作的意义,提出才、气、学、习,论述得更全面。曹植撰《与杨德祖书》非常自负,在刘勰看来是“辩而无当”,如曹植书信中提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显然是片面之论。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指出这大概是曹植的违心之论,曹植文章做得好,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文章是小道,他的人生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得志,于是就说文章无用。陆机文才高妙,能用赋体论述写作之道,但在刘勰看来是“巧而碎乱”,谈得精妙,文辞却琐碎零乱。刘勰的《神思》《情采》《定势》等篇也是论写作之道,充分吸取陆机的观点而加以引申发展。在刘勰看来,近代之论文者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他所谓根与源,指儒家五经。论文而能宗经,才是追根穷源的探本之论。

刘勰对前代的论文著作非常熟悉,大量引述自周公、孔子以来历代学者的相关论述,引证的原文有的已亡佚,依赖此书残存一二;但他并没有淹没在前人的理论中,而是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今天的话来说,刘勰是有理论自信的。他在《序志》篇中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如果所论有与过去一致之处,那是因为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英雄所见略同;如果有与过去所论不一致的地方,那是因为认识的分歧,不可不加以辨析。不是故意求同,更不是标新立异。明末清初的李渔也说:“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闲情偶寄》)与刘勰可谓异代知音。

写作文章,研究理论,都应该持有这种公正的态度,不能逞其私臆,攻讦、陷害别人。天下自有公道,议论道理应该通达天下人的怀抱,不能邪说曲论。刘勰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态度,细致深入地剖析道理,努力做到持论中正不偏激。折衷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调和适中,不偏颇,不走极端;但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是平庸的乡愿,不是折衷。刘勰决不乡愿,而是有立场,有锋芒的,如对曹丕、曹植兄弟的评价,世人都扬植抑丕,在刘勰看来,“未为笃论”。他品评曹丕,“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意即曹丕考虑问题更周详,笔力迟缓;但曹丕的乐府诗清新激越,《典论》论述扼要,兄弟二人各有短长。他分析世人为什么会扬植抑丕:“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世人的普遍心理是同情弱者,给予曹植以格外的偏爱。但这不是公正的文学批评态度,所以他予以纠正。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什么叫“擘肌分理,唯务折衷”。这种态度贯穿整部《文心雕龙》。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之魏文帝曹丕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藏 h6+Ff0IGMDqP9gVL4XneoAYJvI0T3pdFVxjvTgFKx4BK1tRSAoQiS0MQydK7rt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