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楷即“楷书之小者”,古人在抄写、批注、题跋时广泛应用,出现于章奏、公文、尺牍、经卷、抄稿本、科考试卷、书画作品等各种书写场合或载体,可以说是古代实用性最强的字体。
小楷在汉末三国时就已出现,两晋时达到成熟。当时尚无“小楷”之名,南朝人称楷书小字为“细书”“细楷”。经六朝至隋唐,小楷书体日臻完备,此后一直流传、发展至今。经过千百年的书写实践,小楷书法的创作和欣赏自成体系,名家辈出,佳作蔚为大观,体现了书法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汉魏之际的锺繇是书法史上第一位楷书名家,其传世之作《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即是小楷书。锺繇书法在用笔和结体上古拙松散、质朴清新,而隶意尚存,别有古韵。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用笔上变锺繇之平势为斜势,体势变锺繇之横势为纵势,意态变锺繇之高古为妍美,创造出一种遒媚流便的新书体,深刻影响了小楷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