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卷首有一段总叙文字概说中和节之义。中和节倡导重农思想,百官要向皇帝进献农书、谷物种子,皇帝赐群臣中和尺及春衣,象征公正治国及以示关怀。中和节最初兴盛于唐代,后逐渐与“二月二龙抬头”习俗融合。其条目均为中和节时俗节物,主要有中和节诗文典故“备物仪”“赐御诗”等;中和节宴饮游乐“游曲江”“宴胜境”等。
李肇《国史补》曰:“唐贞元五年,置中和节。”《唐书·李泌传》曰 ① :“德宗以前世上巳、重九皆大宴集 ② ,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 ③ ,欲以二月为节,自我作古 ④ 。李泌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道藏·元微集》云 ⑤ :“二月一日为天正节 ⑥ ,冲应太虚王真人、诚应妙远郭真人同此日飞升 ⑦ 。”
①《唐书·李泌传》:即《新唐书》中关于李泌的传记。李泌(722—789),字长源,世称“李邺侯”,其先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唐政治家,著有《李泌集》。
②前世:前代。上巳: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重九:节日名。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宴集:宴饮集会。
③寒食:节日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之俗并相衍成节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介之推曾随公子重耳出逃,有割股之功。后重耳返国为晋文公,介之推逃禄,抱木焚死于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之介山)。为表哀悼,后遂于其忌日禁火寒食,历代相沿成习。
④自我作古: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作古,创始。
⑤《道藏》:道教经籍总集。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遣使搜访道经,饬令诸臣按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体例,编修成藏,称《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也有五千七百卷、七千三百卷等说法)。天宝七载(748),诏传写以广流布,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经籍总集,因编成于开元年间,亦称《开元道藏》。其后因社会动乱、兵火之毁,传写之《道藏》几经搜集编定又散佚无存。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命宰臣王钦若总领道士修校,撰成篇目,名《宝文统录》。王钦若又推荐张君房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再次修校成藏,因其函目起于《千字文》之天字,终于宫字,称《大宋天宫宝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天禧三年(1019),写录成七藏。徽宗又诏令搜访道教遗书,经崇宁、大观年间修撰,政和年间(1111—1117)镂板刊印,称《政和万寿道藏》,道藏刊板始于此。
⑥天正节:道教节日。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按道经,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
⑦飞升:指羽化而升仙。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唐贞元五年,设置中和节。”《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唐德宗因为前代上巳、重阳都举行盛大的宴饮集会,而寒食节多与上巳节同时,想要在二月创造一个节日。李泌上奏请求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道藏·元微集》记载:“二月初一日为天正节,冲应太虚王真人、诚应妙远郭真人同在这一天羽化而升仙。”
《唐书》:“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诏曰:‘四序嘉辰 ① ,历代增置。汉宗上巳 ② ,晋纪重阳 ③ ,或说禳除 ④ ,虽因旧俗,与众燕乐 ⑤ ,诚洽当时 ⑥ 。朕以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勾萌悉达 ⑦ ,天地和同 ⑧ ,俾其昭苏 ⑨ ,宜均茂畅 ⑩ 。自今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 ⑪ ,并休假一日。先敕百寮 ⑫ ,以三令节集会 ⑬ ,宜令中和节代晦日。’”白居易《颂》曰 ⑭ :“中者,揆三阳之中 ⑮ ;和者,酌二气之和 ⑯ 。兹以八九节 ⑰ ,七六气 ⑱ ,排重阳而拉上巳 ⑲ 。煦元气于厚壤 ⑳ ,则幽蛰苏而勾萌达 ㉑ ;嘘和风于穷荒 ㉒ ,则桀骜化而犷俗淳 ㉓ 。”
①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魏书·律历志上》:“然四序迁流,五行变易。”嘉:底本作“喜”,据《旧唐书》改。
②宗:尊崇。
③纪:看重。
④禳(ráng)除:祭神除灾。
⑤燕乐:宴饮欢乐。
⑥洽:和谐融洽。
⑦勾萌:草木发芽生长。
⑧和同:调和。
⑨其:底本作“共”,据《旧唐书》改。昭苏:苏醒,恢复生机。蛰藏之虫初出,如暗而得明,如死而更生,故曰昭苏也。
⑩茂畅:繁茂旺盛。
⑪内外官司:指中央与地方官署。官司,即官署。
⑫百寮:百官。
⑬三令节:唐德宗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
⑭白居易《颂》:即白居易《中和节颂》。颂,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
⑮揆(kuí):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以时序中点为准则。三阳:通常指代“天、地、人”三才,或“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⑯酌:斟酌。二气:底本作“四气”,据《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中和节颂并序》改。指阴阳。《周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⑰八九节:不详待考。
⑱七六气:不详待考。
⑲排重阳而拉上巳:因设置中和节而调整重阳节与上巳节的时序或地位。拉,底本作“抗”,据《白氏长庆集》卷二九《中和节颂》改。
⑳煦元气于厚壤:煦,底本作“照”,据《白氏长庆集》卷二九《中和节颂》改。意指将温暖滋养的元气渗透到深厚的土壤中。煦,温暖。元气,泛指宇宙自然之气。厚壤,深厚肥沃的土壤。
㉑幽蛰(zhé)苏而勾萌达:蛰伏的生命苏醒,草木嫩芽破土生长。幽蛰,指冬眠蛰伏的昆虫或生物。
㉒嘘和风于穷荒:将温和的教化之风推行至边远蛮荒之地。嘘,吹。和风,春风。引申为仁政教化或感化力量。穷荒,指偏远荒凉,未开化的地区。唐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㉓桀骜(ào)化而犷俗淳:使凶悍倔强的民风得以感化,粗野的习俗变得淳朴。桀骜,凶悍倔强。《汉书·匈奴传赞》:“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犷俗,粗犷猛悍的习俗。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犷俗诚堪惮,天神甚可虞。”淳,淳朴。
《旧唐书》:“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皇帝下诏:‘四季良辰嘉节,历代都有增设。汉代尊崇上巳节,晋代看重重阳节,有人说这种习俗是因为禳灾除邪而来,虽因袭旧俗,却与众共乐,都合于当时。朕观察到春季生机萌发,时值仲春二月,草木嫩芽已全部舒展,天地之气和谐交融,促使万物从寒冬中复苏,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让生命均衡生长、繁茂昌盛。从今以后应把二月一日定为中和节,中央与地方官署的官员,都放假一天。皇帝下诏要求百官,在三个重要节日举行集会,以中和节取代原有的正月晦日。’”白居易《中和节颂》写道:“中者,揆三阳之中;和者,酌二气之和。兹以八九节,七六气,排重阳而拉上巳。煦元气于厚壤,则幽蛰苏而勾萌达;嘘和风于穷荒,则桀骜化而犷俗淳。”
《唐书》:“贞元五年正月二十八日,中书侍郎李泌奏:‘伏以仲春初吉 ② ,制佳节以征之 ③ ,更晦日于往月之终 ④ ,揆明时于来月之始 ⑤ 。请令文武百辟 ⑥ ,以是日进农书 ⑦ ,司农献穜稑 ⑧ ,王公戚里上春服 ⑨ ,士庶以刀尺相遗 ⑩ ,村社作中和酒 ⑪ ,祭勾芒,聚会宴乐,名为享勾芒,祈年谷 ⑫ 。仍望下各州府,所在颁行 ⑬ 。’从之。”
①揆(kuí)明时:算定历数天时。揆,择定。明时,每月中晦、朔日以外的天时节律。《周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孔颖达疏:“修治历数以明天时也。”
②伏:句首敬词。向尊者进言表谦恭。仲春初吉:农历二月初一。《诗经·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毛传:“初吉,朔日也。”
③制:设立。征:证明。底本作“□”,据《唐会要》卷二九补。
④更晦日:确定每月最后一天的日数。晦日,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
⑤来月之始:即下月初一。
⑥请令:命令的婉语。文武百辟(bì):文武百官。辟,泛指臣下,职官。
⑦是日:当天,此日。进:献上。农书:这里当指本朝制定本年度有关指导农业的文件。亦泛指有关农业的著作。
⑧司农:官名。古代负责民众稼穑的农官。《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穜稑(tóng lù):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周礼·天官·内宰》:“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种后孰谓之穜,后种先孰谓之稑。”
⑨王公戚里:皇家王族和后妃的娘家。上春服:向皇上进贡春天的衣服。
⑩刀尺:剪刀和尺。裁剪工具。
⑪中和酒:古酒名。流行于唐都长安,供中和节时曲江宴饮用。
⑫年谷:当年的粮食收成。
⑬所在:谓其所管理的地方。颁行:颁布施行。
《旧唐书》:“贞元五年正月二十八日,中书侍郎李泌上奏:‘伏以二月初一,设置佳节以证明,确定每月最后一天的日数,算定历数天时在下月初一。命令文武百官,在中和节这天进献农书,主管农事的官员献上穜稑,王公贵戚献上春服,士人百姓用刀尺相互赠送,乡村里社酿中和酒,祭祀勾芒神,聚会宴乐,名为享勾芒,祈求来年庄稼丰收。仍希望下面各个州府,所管理的地方颁布施行。’皇帝同意照办。”
李蘩《邺侯家传》 ① :“德宗曰:‘前代三九皆有公会 ② ,而上巳日与寒食往往同时,来年合是三月二日寒食 ③ ,乃春无公会矣。欲以二月创置一节 ④ ,何日而可?’泌曰:‘二月十五日以后,虽是花时 ⑤ ,与寒食相值 ⑥ 。二月一日正是桃李时 ⑦ ,又近晦日,以晦为节,非佳名也。臣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其日赐大臣、方镇、勋戚尺 ⑧ ,谓之裁度 ⑨ ;令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相问遗 ⑩ ,谓之献生子 ⑪ ;酝酒 ⑫ ,谓之宜春酒 ⑬ 。村闾祭勾芒神 ⑭ ,祈谷 ⑮ ;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 ⑯ 。’上大悦,即令行之,并与上巳、重阳谓之三令节,中外皆赐钱 ⑰ ,寻胜宴会 ⑱ 。”
①李蘩《邺侯家传》:又称《邺侯外传》《李泌传》,一卷,李蘩撰。李蘩(?—829),李泌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学家。
②三九:此指三月和九月。公会:因公事集会。
③合是:应当是。
④创置:设立。
⑤花时:百花盛开的时节。常指春日。
⑥相值:犹相遇。
⑦桃李:指桃花和李花盛开时。
⑧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勋戚:有功勋的皇亲国戚。尺:尺子,量长度的器具。此喻法度与标准。
⑨裁度:推测度量而定取舍。
⑩百谷:谷类的总称。问遗:馈赠。
⑪献生子:唐宋以来的一种民间风俗。在农历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以青囊盛五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⑫酝酒:酿酒。
⑬宜春酒:唐代中和节用以祭神的酒。
⑭村闾:乡村闾里。
⑮祈谷:古代祈求谷物丰熟的祭礼。
⑯务本:指务农。
⑰中外:中央与地方。
⑱寻胜:游赏名胜。
李蘩《邺侯家传》:“唐德宗问:‘前代三月和九月都有因公事的集会,然而上巳日与寒食节往往在同一时间,明年应当是三月二日为寒食节,则春天就没有公事集会了。我想在二月设立一个节日,哪一日合适?’李泌说:‘二月十五日以后,虽然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但与寒食节相遇。二月一日正是桃花和李花盛开时,又靠近晦日,用晦为节日名字,不是好名字。我奏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日赐予大臣、方镇、有功勋的皇亲国戚尺子,称为裁度;下令每家用青色布袋盛满各种谷类果实相互馈赠,称为献生子;酿酒,称为宜春酒。乡村闾里祭祀勾芒神,祈求谷物丰熟;百官进献农书,以表示务本。’德宗很高兴,立即下令施行,并且与上巳日、重阳节一起称为三令节,中央与地方都赏赐金钱,以游赏名胜、宴饮聚会。”
《文选》:“时惟太平,日乃初吉。作为令节,以殷仲春 ① 。发挥阳和 ② ,幽赞生植 ③ 。敬授人时,亦以表节。仲序,谓仲春也。中和,谓其节也。助发生之德,覃作解之恩 ④ 。助阴阳之交泰 ⑤ ,表天地之和同 ⑥ 。当太平之昭代 ⑦ ,属初吉之良辰,国家授时建节,备物陈仪。”
①殷:确定。
②挥:底本作“辉”,据《白氏六帖事类集》改。阳和:指春天温暖和煦的气候或自然界中促进生长的阳气。
③幽赞:谓暗中辅助。《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高亨注:“言圣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赞助,故生蓍草,以为占筮之用。”
④覃(tán):广施。作解:谓解救困厄。
⑤交泰:《周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
⑥和同:调和。
⑦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常用以称颂本朝或当今时代。
《文选》:“当今在太平盛世,以二月初一为吉日。官方设置节日,以确立仲春时节。顺应阳气调和的气候规律,暗中辅助万物的繁衍与生长。帝王颁布历法,指导百姓农时,通过历法标识节气。仲序,即仲春的时序。中和,即中和节。通过恩泽促进万物生长,广泛施与解救危难、赦免罪责的恩惠。助阴阳之气和祥,表天地之间调和。在此太平盛世,值仲春朔日之良辰,国家颁立此中和节,明确其意义与仪式。”
唐《辇下岁时记》:“开元中,都人游赏于曲江,莫盛于中和、上巳节。”按《西京杂记》:“朱雀街东第五街、皇城之东第三街升道坊龙华尼寺南 ① ,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此地在秦为宜春苑 ② ,在汉为乐游原 ③ 。《寰宇记》云 ④ :“曲江,汉武帝所造。其水屈曲,有似广陵之曲江,故以名之。”
①朱雀街:唐代长安皇城南门朱雀门外的南北大街。升道坊:唐代长安外郭城中的里坊之一,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街东从北第九坊,东邻外郭城墙,西接升平坊,北靠新昌坊,西北方向有乐游原,东北靠近延兴门。龙华尼寺:寺院名。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隅曲江之北。始建于隋代,唐高宗时曾废,景龙二年(708)重建。
②宜春苑: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
③乐游原:也称为乐游苑。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其地高起,有庙宇亭台。因可眺望长安城,所以成为汉唐士女登赏之处。
④《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乐史撰。该书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
唐代《辇下岁时记》:“开元年间,都城的人在曲江游览观赏,盛况没有超过中和节、上巳节的。”按《西京杂记》记载:“朱雀街东第五街、皇城东边第三街升道坊龙华尼寺南,有水弯曲流淌,称为曲江。”这个地方在秦时称为宜春苑,在汉时称为乐游原。《太平寰宇记》记载:“曲江,汉武帝时建造。有水弯曲流淌,如同广陵的曲江,因此命名。”
康骈《剧谈录》 ① :“曲江地本秦隑州 ② 。开元中,疏凿为胜境 ③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 ④ ,其西有杏园、慈恩寺 ⑤ 。花卉环列,烟水四际 ⑥ ,都人游玩,盛于中和节。中和、上巳,锡宴江侧。菰蒲葱翠 ⑦ ,柳阴四合 ⑧ ,碧波红蕖 ⑨ ,湛然可爱 ⑩ 。” 隑,即碕,巨依反。
①康骈《剧谈录》:二卷,唐康骈撰。该书所记皆天宝以来异闻琐事,内容多属神鬼灵异与武侠之类。康骈(亦作“軿”),字驾言,池州秋浦(今安徽贵池)人。居秋浦黄老山,与殷文圭、杜荀鹤、杨夔等齐名。
②秦: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隑(qí)州:岸曲长的洲。《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颜师古注:“张揖曰:‘隑,长也。苑中有曲江之象,中有长洲也。’曲岸头曰隑。隑即碕字耳。言临曲岸之洲,今犹谓其处曰曲江。”
③疏凿:开凿。
④紫云楼:《唐两京京坊考》卷三:“紫云楼,彩霞亭。文宗太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各一千五百人,淘曲江池,修紫云楼,彩霞亭。”芙蓉苑:隋朝和唐代的皇家禁苑,位于曲江池南岸,紧靠长安城外郭城,周围筑有高高的围墙。园占地约三十顷,周回十七里。
⑤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慈恩寺:在陕西西安长安区东南曲江北。唐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称为“慈恩寺”。
⑥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四际:四周。
⑦菰(gū)蒲:菰和蒲。葱翠:青翠。
⑧四合:四面围拢。
⑨红蕖(qú):红荷花。蕖,芙蕖。荷花。
⑩湛(zhàn)然:清澈貌。
康骈《剧谈录》:“曲江原本是秦地岸曲长的洲。开元年间,将它开凿为风景优美的地方。它的南面有紫云楼、芙蓉苑,西面有杏园、慈恩寺。花草围绕排列,四周是雾霭迷蒙的水面,京城的人都来游玩,中和节尤其热闹。中和节、上巳节,皇帝召赐臣下在江边共宴。菰蒲青翠,柳阴四面围拢,碧水红荷,清澈可爱。” 隑,即碕,读作巨依反。
《唐书》:“贞元六年,德宗以中和节宴百寮于曲江,上赋诗以赐之,百官皆和焉。是岁,戴叔伦迁容州刺史 ① ,素有诗名,上乃令录其诗以赐之。诗曰:‘东风变柳梅 ② ,万汇生春光 ③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④ 。耽乐岂予尚 ⑤ ,懿兹时景良 ⑥ 。庶遂亭育恩 ⑦ ,同致寰海康 ⑧ 。君臣永终始 ⑨ ,交泰符阴阳 ⑩ 。曲沼新水碧 ⑪ ,华池桃梢芳。胜赏信多欢 ⑫ ,戒之在无荒 ⑬ 。’”
①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又字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人。官至容州刺史、本管经略使,后人称为“戴容州”。迁:晋升或调动。容州:唐贞观八年(634)改铜州置,治今广西北流。
②东风:底本作“中和”,据《全唐诗》卷四德宗皇帝《中和节赐君臣宴赋七韵》改。柳梅:柳与梅。梅花开放,柳枝吐芽,均是春天降临的信息,故常以并称。晋陶潜《蜡日》诗:“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③万汇:犹万物,万类。
④方:底本作“芳”,据《全唐诗》卷四德宗皇帝《中和节赐君臣宴赋七韵》改。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⑤耽乐:犹逸乐。予尚:底本作“不尚”,据《全唐诗》卷四德宗皇帝《中和节赐君臣宴赋七韵》改。
⑥懿(yì):美好。
⑦亭育:底本作“亭毒”,据《全唐诗》卷四德宗皇帝《中和节赐君臣宴赋七韵》改。意为养育,培育。《梁书·武帝纪下》:“思随乾覆,布兹亭育。”
⑧同致:同归。寰(huán)海:海内,全国。
⑨终始:引申为有始有终。
⑩交泰:指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
⑪曲沼:曲池,曲折迂回的池塘。此指曲江。
⑫胜赏:快意地观赏。
⑬无荒:谓不废乱(政事)。《诗经·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郑玄笺:“荒,废乱也。良,义也。君之好义,不当至于废乱政事。”
《旧唐书》:“贞元六年,唐德宗因中和节在曲江宴请百官,德宗作诗赏赐百官,百官都和诗。这一年,戴叔伦晋升容州刺史,他一直有善于作诗的名声,德宗就下令抄录这首诗以赏赐给他。诗写道:‘东风变柳梅,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新水碧,华池桃梢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皇朝《岁时杂记》:“自唐中和节令,唯作朝假 ① ,亦不休务 ② 。然朝士自是日著单公服 ③ ,唯政事臣犹衣夹袍入宫 ④ ,见上御单袍,即亟易之。”
①朝假:停止朝会。
②休务:指停止公务。
③朝士:指一般官员。单公服:单层薄质的正式官服。
④政事:政务。
本朝《岁时杂记》:“自唐代设立中和节以来,到今天只保留停止朝会的惯例,但日常公务仍需照常办理。一般官员中和节后按礼制改穿单层薄质的正式官服,参与政务的高级官员或年长重臣仍穿夹层厚袍入宫,看见皇帝已穿单层袍服,便立刻更换自己的服饰。”
《唐文粹》:“李庾《西都赋》曰 ① :‘立中和而视农。’”
①李庾(?—874):字子虔。唐宗室。工辞赋,所作《两都赋》,为时所称。
《唐文粹》:“李庾《西都赋》写道:‘设立中和节而重视农事。’”
白居易《颂》 ② :“当昼夜平分之时 ③ ,颁度量合同之令 ④ 。”
①度量:指长度(如尺)、容积(如斗)、重量(如秤)的标准。
②《颂》:即《中和日谢恩赐尺状》。
③当昼夜平分之时:指春分、秋分节气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长均等。
④合同:协调统一。
白居易《中和日谢恩赐尺状》:“当昼夜平分之时,颁度量合同之令。”
《唐六典》:“中尚署 ① ,中和节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 ② 。”
①中尚署:官署名。唐代少府监置,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中尚方署为之,掌宫内杂作,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与百官鱼袋等。
②镂牙尺:镂花的象牙尺。木画:一种工艺技法。以木为底,上加杂嵌以为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谓之“木画”。
《唐六典》:“中尚署,中和节进献镂花的象牙尺及木画紫檀尺。”
《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二月一日,则有迎富贵果子。”
《文昌杂录》:“唐代一年中应节的物品,二月初一日,则有迎富贵果子。”
《燕北杂记》:“二月一日,番中姓萧者并请耶律姓者于本家筵席 ② ,番呼此节为瞎里尀。汉人译云:‘瞎里是请,尀是时。’”
①尀(pǒ):同“叵”。
②番: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此指辽国。萧:辽国贵姓,世与耶律通婚。耶律:辽国皇帝之姓。
《燕北杂记》:“二月初一日,辽国萧姓并请耶律姓在本家举行宴会,辽国称呼此节为瞎里尀。汉人翻译说:‘瞎里是请,尀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