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苏秦让盛庆为自己送信给燕易王。从这封信中的“则臣请为免于齐而归矣”一句看,当时苏秦应在齐国。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对齐国尤为痛恨:“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齐国破坏了苏秦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合纵态势,使苏秦不仅丢尽了脸面,而且还难以在各诸侯国立足。后来又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与燕易王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他除了与燕易王的母亲有这层关系之外,早期他还得到燕易王之父燕文公的资助以游说诸侯合纵,于是苏秦带着扶持燕国、破坏齐国的目的到齐国为官。因此汉代邹阳说:“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我们认为这封信就写于苏秦在齐国为官时期,而学界大多认为这封信依然写于他被困赵国时期。
使盛庆献书于[燕王曰]:□□□□虽未功齐 ① ,事必美者 ② ,以齐之任臣 ③ 。以不功宋 ④ ,欲从韩、粱取秦以谨勺 ⑤ ,勺以用薛公、徐为之谋谨齐 ⑥ ,故齐、[赵]相倍也 ⑦ 。今齐王使宋窍谓臣曰 ⑧ :“奉阳君使周纳告寡人曰 ⑨ :‘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信□□奉阳君 ⑩ ?使周纳言之曰:‘欲谋齐。’寡人弗信也。周纳言:‘燕、勺循善矣 ⑪ ,皆不任子以事 ⑫ 。’奉阳[君]□□丹若得也 ⑬ ,曰:‘笥毋任子 ⑭ ,讲 ⑮ ,请以齐为上交 ⑯ 。天下有谋齐者请功之。’”
①□□□□虽未功齐:缺四字。本句意思大概是:赵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去进攻齐国。也即还没有公开与齐国发生对抗。功,通“攻”。攻打。
②事必美者:但事态的发展一定会对燕国有利。美,对燕国是美事。赵国与齐国不和,就能减轻燕国的压力,故曰“事必美者”。
③以齐之任臣:因为齐国现在还信任我。任,相信,信任。
④以不功宋:因为现在齐国还不能进攻宋国。本句说明这封信写于齐国进攻宋国之前。
⑤欲从韩、粱取秦以谨勺:想联合韩国、魏国一起去拉拢秦国,以防范赵国。从,跟从,联合。粱,通“梁”。魏国。取,拉拢。谨,防范。勺,通“赵”。
⑥勺以用薛公、徐为之谋谨齐:赵国已经在采用薛公、徐为的计谋去防范齐国了。薛公,即孟尝君田文。薛公本为齐国宗族,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南)。后与齐闵王(《史记》作齐湣王)不和,到魏国为相,与其他国家联合击败齐闵王。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解释本句说:“薛公即孟尝君田文,齐国宗族,封于薛。此时因与齐闵王不和,在魏国作相,常与韩徐为一起计划伐齐。”而《史记·孟尝君列传》则明确记载孟尝君是在齐国灭宋后到的魏国:“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而这封信说:“以不功宋。”这就是说,苏秦写此信的时候,宋国还安然存在,孟尝君还没有到魏国。不过在此之前,孟尝君与齐王也多次产生矛盾,期间也到过赵国。本章应该发生在齐国灭宋、孟尝君入魏为相之前。
⑦故齐、[赵]相倍也:所以齐国与赵国之间产生矛盾。倍,通“背”。背逆,不和睦。
⑧宋窍:人名。齐国使臣。
⑨周纳:人名。赵国奉阳君的使者。
⑩信□□奉阳君:本句缺二字。大意是:奉阳君的话可信吗?
⑪燕、勺循善矣:燕国与赵国已经结为友好国家了。循,和顺,和好。
⑫皆不任子以事:都不再重用您了。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苏秦。
⑬奉阳[君]□□丹若得也:本句缺二字。本句大意应该是:奉阳君还会见了公玉丹与强得。丹,指齐国大夫公玉丹。若,和。得,指齐国大夫强得。
⑭笥毋任子:如果燕国与赵国都不重用您了。笥,假借为“苟”。如果。一说“笥”为“笱”之误字,“笱”通“苟”。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战国纵横家书》:“原释文(指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的解释)在‘笥’字下直接用尖括号注‘苟’字,实际上‘笥’字当是‘笱’之误字,读为‘苟’(以‘笱’为‘苟’多见于本篇,如47、146、148、215诸行)。”
⑮讲:讲和,友好。指燕、赵两国友好。
⑯请以齐为上交:请让我们把齐国作为最友好的同盟国。上交,关系最好的国家。周纳这样讲,是为了蒙蔽齐国。
苏秦让盛庆为自己送信给燕王,信中说:现在赵国虽然还没有进攻齐国,但事态的发展一定会有利于燕国的,因为齐国现在很信任我。由于齐国现在还无法进攻宋国,于是就想联合韩国、魏国并拉拢秦国,以防范赵国,赵国也已经在听取薛公、徐为的计谋去防范齐国,所以说齐国与赵国已经处于相互敌对状态了。最近齐王让宋窍对我说:“赵国的奉阳君派周纳对我说:‘燕王要求不再把重要的事情交给苏秦去处理了。’奉阳君的话不知是否可信?奉阳君还让周纳对我说:‘苏秦想谋划伤害齐国。’我不相信他的这些话。周纳还说:‘燕国与赵国结为友好国家了,他们都不打算重用你苏秦了。’奉阳君在会见齐国大夫公玉丹与强得时,还表态说:‘燕、赵两国如果都不再任用苏秦了,而且两国也和好了,他们会把齐国视为最友好的国家,天下如有任何国家想进攻齐国,燕、赵就会出兵讨伐它。’”
苏脩在齐 ① ,使□□□□□□□□予齐、勺矣 ② 。今[齐]王使宋窍诏臣曰:“鱼□与子□有谋也 ③ 。”臣之所□□□□□□□□不功齐 ④ ,全于介 ⑤ ,所见于薛公、徐为,其功齐益疾 ⑥ 。王必勺之功齐 ⑦ ,若以天下□□□□□□焉 ⑧ 。外齐于禾 ⑨ ,必不合齐、秦以谋燕 ⑩ ,则臣请为免于齐而归矣 ⑪ 。为赵择□□□□□□□必赵之不合齐、秦以谋燕也 ⑫ ,齐王虽归臣 ⑬ ,臣将不归 ⑭ 。诸可以恶齐、勺[者]将□□之 ⑮ 。以恶可[也] ⑯ ,以蓐可也 ⑰ ,以与勺为大仇可也 ⑱ 。今王曰:“必善勺,利于国。”臣与不知其故 ⑲ 。
①苏脩:人名。楚国的使者。在齐:来到齐国。在,来到。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战国纵横家书》:“‘在’字也有可能应释‘来’。”
②使□□□□□□□□予齐、勺矣:本句缺字较多。大意可能是:楚国计划把某些好处送给齐国与赵国。予,送给。本句说明,楚国也在拉拢齐、赵两国。
③鱼□与子□有谋也:我将会与您有新的谋划。鱼,通“吾”。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鱼,代名词,和吾字音近通用。”
④臣之所□□□□□□□□不功齐:本句缺字较多。大意可能是:我所感受到的是,虽然赵国还没有出兵进攻齐国。功,通“攻”。进攻。
⑤全于介:但他们的军队已经埋伏在与齐国接壤的边界一带。全,通“跧”。埋伏。介,通“界”。边界。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全,通跧,《广雅·释诂三》:‘跧,伏也。’这里说赵国虽没有攻齐,伏于边界。”
⑥其功齐益疾:他们进攻齐国的计划在日益加快实施。益,更加。疾,快速。
⑦王必勺之功齐:大王您一定要等到赵国进攻齐国之时。
⑧若以天下□□□□□□焉:本句缺字较多。其大意可能是:如果能够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则更好。
⑨外齐于禾:与各国联合时,要把齐国排斥在外。禾,通“和”。和好,联合。
⑩必不合齐、秦以谋燕:赵国就一定不会联合齐国与秦国一起来进攻燕国。
⑪则臣请为免于齐而归矣:那么我就可以离开齐国而回到燕国了。
⑫为赵择□□□□□□□必赵之不合齐、秦以谋燕也:本句缺文较多,其大概意思是:站在赵国的利益上去选择,一定要联合齐、秦去进攻燕国,如果不能做到保证赵国不去联合齐、秦进攻燕国。
⑬齐王虽归臣:齐王即使让我回燕国。虽,即使。
⑭臣将不归:我也不会回到燕国。意思是,自己还没有完成削弱齐国、回报燕国的任务,所以不会回燕国去。
⑮诸可以恶齐、勺[者]将□□之:所有可以挑起齐、赵矛盾的办法,我都将使用。诸,众多。这里指所有能够挑起齐、赵矛盾的方法。缺两字,大致不影响对整个句意的理解。
⑯以恶可[也]:让他们相互产生矛盾,是可以做到的。
⑰以蓐可也:让他们相互羞辱,是可以做到的。蓐,通“辱”。
⑱以与勺为大仇可也:让齐国与赵国结下大的仇恨,也是可以做到的。
⑲臣与不知其故:我就完全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了。与,意通“举”。完全。苏秦的用意是同时削弱齐、赵两国,以利于燕国,所以他对燕王要与赵国亲善的意愿就不理解了。
楚国的使者苏脩最近来到了齐国,他们计划要把某些好处送给齐国与赵国。所以日前齐王让宋窍对我说:“我将会与您做出新的谋划。”我现在所感受到的是,虽然赵国还没有出兵进攻齐国,但他们的军队已经埋伏在与齐国接壤的边界一带;我还感觉到薛公与徐为进攻齐国的计划,正在日益加速实施。大王您一定要等到赵国进攻齐国的时候,如果那时能够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则更好。与各国联盟,一定要把齐国排斥在外,一定不要让齐、秦联合起来以进攻燕国,如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可以离开齐国而回到燕国了。站在赵国的利益角度去选择,他们一定会联合齐、秦两国进攻燕国,如果不能做到保证赵国不去联合齐、秦以进攻燕国,那么即使齐王让我回燕国,我也不会回去。所有可以挑起齐、赵矛盾的办法,我都会使用。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我可以做到;让他们相互羞辱,我可以做到;让齐国与赵国产生极大的仇恨,我也可以做到。如今大王您却告诉我:“一定要与赵国亲善,这样有利于燕国。”我就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缘故了。
奉阳君之所欲,循[善]齐、秦以定其封 ① ,此其上计也。次循善齐以安其国 ② 。齐、勺循善,燕之大过 ③ 。[将]养勺而美之齐乎 ④ ?害于燕;恶之齐乎 ⑤ ?奉阳君怨臣,臣将何处焉 ⑥ ?臣以齐善勺 ⑦ ,必容焉 ⑧ ,以为不利国故也 ⑨ 。勺非可与功齐也,无所用。勺毋恶于齐为上 ⑩ 。齐、勺不恶,国不可得而安 ⑪ ,功不可得而成也。齐、赵之恶从已 ⑫ ,愿王之定虑而羽鑚臣也 ⑬ 。勺止臣而它人取齐 ⑭ ,必害于燕。臣止于勺而侍其鱼肉 ⑮ ,臣□不利于身 ⑯ 。
①循[善]齐、秦以定其封:亲善于齐、秦两国以保全自己的封号。从这句话可以猜测,这位奉阳君很可能是赵成的子孙。赵成是赵肃侯的弟弟,在赵国非常有权势,不会为保住自己的封号而担忧。“奉阳君”一名在《史记》《战国策》及本帛书中多次出现,涉及的事件、时间各不相同,所以清代学者沈钦韩《两汉书疏证》认为战国时期有三位奉阳君,一在赵肃侯时,二是公子成,三是李兑。循善,亲善。
②次循善齐以安其国:其次是亲善齐国以保证赵国的安定。
③燕之大过:这是燕国的大灾难。过,假借为“祸”。灾难。
④[将]养勺而美之齐乎:是想壮大赵国势力而使赵、齐交好吗?将养,扶持,帮助。将,扶持。美,指赵、齐两国关系和美。前文说苏秦不理解燕王要与赵国友好的国策,本句就是对这一国策的质疑。
⑤恶之齐乎:还是想让赵、齐两国交恶呢?
⑥臣将何处焉:我将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
⑦臣以齐善勺:我认为如果齐国与赵国关系友好。以,以为,认为。
⑧必容焉:那么他们都会接受我。
⑨以为不利国故也:但因为这样做不利于燕国的缘故,(所以我不赞成)。
⑩勺毋恶于齐为上:对于赵国来说,不与齐国交恶是上策。
⑪国不可得而安:燕国就不得安宁。
⑫齐、赵之恶从已:如果齐、赵交恶的态势顺利形成。从已,成功了。从,顺利,成功。已,通“矣”。
⑬愿王之定虑而羽鑚臣也:就希望大王您一定要帮助我。愿,希望。定虑,确定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帮助苏秦脱离危险。羽鑚,帮助。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羽鑚,通翼赞(或作翼讚、翊赞),帮助的意思。”
⑭勺止臣而它人取齐:如果让赵国扣留我,而让其他人取得齐国的信任。取齐,指取得齐国的信任。前文说:“外齐于禾,必不合齐、秦以谋燕,则臣请为免于齐而归矣。为赵择□□□□□□□必赵之不合齐、秦以谋燕也,齐王虽归臣,臣将不归。”明确说当时苏秦在齐国,而本句又说“勺止臣而它人取齐”,前后明显矛盾。因此我们认为“勺止臣而它人取齐”是一种设想。苏秦站在燕国的利益上,挑起齐、赵两国的矛盾,一旦暴露,两国都将加害于苏秦,所以苏秦既不愿长期留在齐国,也不愿留在赵国。
⑮臣止于勺而侍其鱼肉:如果我被扣留在赵国,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侍,通“待”。
⑯臣□不利于身:我认为这都将会危及我的生命安全。正是处于这种境况,苏秦才要求燕王帮助自己,让自己在完成使命之后,能够顺利离开齐国与赵国。
奉阳君所想做到的,就是亲善齐、秦两国以保全自己的封号,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其次是亲善齐国以保证赵国的安全。齐、赵两国彼此友好,这对于燕国来说就是一个大的灾难。是想培植赵国的势力而让赵、齐友好吗?这将会伤害到燕国;是想让赵、齐两国交恶吗?奉阳君将会怨恨我,我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我认为如果齐、赵友好,他们都一定能够接纳我,但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燕国,所以我不会这样做。现在赵国还不可能与我们一起去进攻齐国,所以还没有用得着赵国的地方。对于赵国来说,现在不与齐国交恶是上策。但是,如果齐、赵不交恶,燕国就不可能得到安宁,大功也不可能建成。齐、赵交恶的形势一旦形成,希望大王一定要全力帮助我离开齐国与赵国。如果我被赵国扣留,而让他人取得齐国的信任,就一定会有害于燕国。那时我就会在赵国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这都将会危及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