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即苏秦派韩山送信给燕王。韩山,人名。燕国大臣。本章紧承上章。苏秦再次写信给燕王,感谢燕王帮助自己讲话,使自己的处境得以改善。但由于齐王也替自己讲了话,而齐王讲的话不够妥当,造成赵国对自己更加不利,因此恳请燕王多提供帮助,以便自己能够早日离开赵国。
通过本章及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秦既不是燕国的使者,也不是齐国的使者,而是游历于各国之间的说客。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是不会扣押另一个国家使者的。
使韩山献书燕王曰 ① :臣使庆报之后 ② ,徐为之与臣言甚恶 ③ 。死亦大物已 ④ ,不快于心而死 ⑤ ,臣甚难之 ⑥ 。故臣使辛谒大之 ⑦ 。王使庆谓臣:“不利于国,且我夏之 ⑧ 。”臣为此未敢去之 ⑨ 。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 ⑩ ,甚善已 ⑪ 。言臣之后 ⑫ ,奉阳君、徐为之视臣益善 ⑬ ,有遣臣之语矣 ⑭ 。今齐王使李终之勺 ⑮ ,怒于勺之止臣也 ⑯ 。且告奉阳君,相桥于宋 ⑰ ,与宋通关 ⑱ 。奉阳君甚怒于齐,使勺足问之臣 ⑲ ,臣对以弗知也 ⑳ 。臣之所患,齐、勺之恶日益 ㉑ ,奉阳君尽以为臣罪 ㉒ ,恐久而后不可□救也 ㉓ 。齐王之言臣 ㉔ ,反不如已 ㉕ 。愿王之使人反复言臣 ㉖ ,必毋使臣久于勺也。
①韩山:人名。燕国大夫。
②庆:人名。即盛庆。燕国大夫。
③徐为之与臣言甚恶:徐为对我讲的话非常恶毒。据《战国策·燕策二》记载,韩为(即徐为)对苏代讲的话是:“人告奉阳君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守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关于这段记载,解释较为混乱,《战国策》把此事归于苏代名下,文中的“苏子”指苏代。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认为《战国策》说的“苏代”应为“苏秦”之误。我们只能存疑。徐为,即韩徐为,亦作韩为。赵国将军。
④死亦大物已:死亡也是人生的大事啊。物,事情。已,通“矣”。
⑤不快于心而死:带着满腹的郁闷、委屈而死去。不快,不快乐。
⑥臣甚难之:我对此感到非常难受。
⑦故臣使辛谒大之:所以我派辛向您求援,让我离开赵国。辛,人名。应是苏秦派往燕国的送信人。谒,请求。大,应为“去”字之误。指离开赵国。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大字疑去字之误,所以下文说:‘臣为此未敢去之。’”
⑧不利于国,且我夏之:你如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将不利于燕国,我对此将会感到担忧。夏,假借为“忧(憂)”。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认为是“忧(憂)”的误字。
⑨臣为此未敢去之:我因为您的这番话,也就不敢离开赵国了。
⑩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大王赐恩与我,派使孙与弘来到赵国。使孙、弘,燕国使者。
⑪甚善已:真是太好了。已,通“矣”。
⑫言臣之后:您帮我说话之后。
⑬奉阳君、徐为之视臣益善:奉阳君、徐为对待我的态度越来越友善。视,看待,对待。益,越来越,越发地。
⑭有遣臣之语矣:还说要放我离开赵国。遣,送走,释放。
⑮李终之勺:李终来到赵国。李终,人名。齐国大夫。之,来到。勺,通“赵”。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本书经常用勺字代赵,勺、赵音相近。”
⑯止臣:扣押了我。
⑰相桥于宋:让桥做宋国的相。相,用作动词。让……当相。桥,人名。
⑱与宋通关:与宋国打开关卡以互通往来。
⑲勺足:人名。即赵足。
⑳臣对以弗知也:我回答说,我对此一无所知。对,回答。
㉑齐、勺之恶日益:齐、赵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益,增加,加剧。
㉒尽以为臣罪:把这些全部归罪于我。
㉓恐久而后不可□救也:担心时间久了,就没有办法救我离开赵国了。本句缺一字,不影响对全句的理解。
㉔齐王之言臣:齐王替我说话。
㉕反不如已:反而还不如别替我说话。已,停止。这里指不替我说话。意思是,齐王为苏秦讲话,结果引起赵国对苏秦的反感。
㉖反复言臣:不断派人替我讲情。
苏秦派韩山送信给燕王,信中说:我上次让盛庆给您送信汇报之后,徐为对我讲了一些十分狠毒的话。死亡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此带着满腹的郁闷、委屈而死去,我确实感到十分难受。所以我就让辛去请求您帮我离开赵国。大王您派盛庆告诉我说:“你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对燕国不利,我对此将会感到担忧。”我为此也就不敢离开赵国了。大王您赐恩与我,派使孙与弘来到赵国,这真是太好了。自从您替我讲话之后,奉阳君、徐为对待我的态度越来越友善了,甚至还说了要放我离开赵国的话。如今齐王派使者李终来到赵国,怒斥赵国对我的扣押。李终还告诉奉阳君,要让桥到宋国当相,并与宋国开放关卡互通往来。奉阳君对齐国的做法非常生气,就让赵足来质问我,我回答说我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我现在担心的是,齐国、赵国的关系日益恶化,而奉阳君把这些全部归罪于我,我担心时间久了就无法把我从赵国救出去了。齐王这次替我说话,反而还不如他别替我说话。希望大王您多派人来不断地替我求情,一定别让我在赵国被扣留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