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ESG已经变成一句最新的脏话》,不少人转发。我也仔细读了该文章,内容并无太多新意,无非是说ESG在美国不香了。类似的争议从马斯特批判ESG之后就没有停过(详见《ESG评级是垃圾吗?——对马斯克的回应》)。我觉得这篇文章有“标题党”之嫌,所以我也特意起一个“标题党”的题目(尽管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要“用魔法来打败魔法”。
深究起来,ESG变成脏话也会产生歧义:变成脏话之后,是越来越少人说,还是越来越多人说?要知道,脏话往往是最最激烈情绪的表达。当一个词语变成脏话,表面上看是在正式场合消失了,实则是更深入了人心了,特别是茶余饭后之时,毕竟“成年人谁不说几句脏话呢?”从这个角度上说,ESG变成脏话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也隐晦地说:企业高管改用诸如“负责任商业”之类的词来描述企业此类行为(ESG行为),因为“你可以反对ESG”,但“你不能反对责任”。国内媒体转述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这一点。
言归正传。
本文旨在重申几个观点,以便读者客观了解ESG的形势与走势。
第一,ESG投资在美国确实是争议不断、规模缩水。
根据GSIA最新统计,美国市场的相关资产规模从2020年的近12万亿美元跌至2022年的8.4万亿美元,与2016年的规模(8.7万亿美元)相当。从本质上说,这是美国市场ESG政治化和武器化的结果。民主党支持的,共和党必然反对;交锋最激烈之时,还迫使美国总统动用了第一次否决权。关于这些问题,我已写过多篇评论,不再赘述。这个局面暂时无解,2024年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形只会愈演愈烈。
第二,除美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市场总体保持增长。
同样也是根据GSIA的统计数据,除美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市场(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的相关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的规模总和分别为14.1万亿美元、18.7万亿美元、18.2万亿美元、21.9万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回暖。2019年,欧盟推行SFDR指令、打击“漂绿”,市场应声缩水,2020年欧洲市场的相关资产规模从2018年的14万亿美元跌至12万亿美元。但两年之后的2022年,欧洲市场止跌回升至14万亿美元。这说明欧洲的金融机构已逐步熟悉SFDR规则,把“漂绿”的法律和声誉风险降低到可控水平。
第三,中国金融市场与欧美市场存在结构性差异,在中国市场谈ESG不能脱离绿色信贷这个大背景,中国的ESG发展总体还处在上升阶段。
从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绿色信贷的规模还在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表明,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当然,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两个市场,风险属性迥异。因此,信贷市场的规模和增速不会以1∶1的比例传递到资本市场。然而,两个市场规模差异实在太大:绿色信贷30万亿元、绿色债券2万亿元、泛ESG基金5000亿元。只要绿色信贷市场产生一点“外溢效应”,对ESG就是重大利好。实践中已经实现了绿色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即绿色ABS),打通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央行2021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也将银行发放绿色信贷和投资绿色债券等权重处理,这些措施对促进绿色债券市场有很积极影响;往后或许可以考虑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打通更多的跨市场通道。
第四,关于ESG财富效应的问题,要改变的不是ESG理念,而是ESG的投资方法。
正如股价波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ESG投资回报也是如此。过去二十年,学界和业界有非常多的研究,分析ESG和CFP(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还有不相关;总体上看是正相关多、负相关少。如果按“先有观点再找论据”的逻辑,总是能找到支持的数据的。譬如,摩根士丹利还发布了一份研报,指出2023年上半年,可持续投资基金的回报率(6.9%)要高于传统的投资基金的回报率(3.8%)。
因此,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到问题的原点:ESG对企业、商业、投资意味着什么?我的看法是,最底层的逻辑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因此,全面判断一家企业的价值,务必把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综合起来判断。但如何“综合”、如何“判断”,就既有科学成分,也有艺术成分了。所以,如果ESG没有产生足够好的财务效应,应当做的不是丢掉ESG理念,而是寻求改进ESG投资方法的有效性。
上周,每日经济新闻举办ESG传播的活动,我去领了个“年度贡献个人奖”,也参加了圆桌对话。对话主题是关于ESG传播的,我呼吁大家在讨论和传播ESG的时候要注意科学性和建设性。ESG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要科学、理性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人云亦云。ESG是新生事物,必然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多从建设性角度出发,而不是一味批判。
(本文首次发表于2024年1月29日“郭沛源说ESG”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