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兹华斯的“少年时代可决定一人之未来”的观点,在很多作品中出现。这些作品同样讨论了婴儿对生母的依恋关系质量对其成年期人格特征的影响。英国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确信,婴儿对看护人的感情和行为会对其成年期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鲍尔比接受了圣依纳爵·罗耀拉的主张,圣依纳爵生活在16世纪,作为牧师,他创立了耶稣会。他曾写下一句话,在350年后被行为主义者约翰·华生借用:“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就能知道他成年的样子。”
鲍尔比这一信念的一个主要来源是那些独自住在伦敦一家医院病房的2岁儿童的痛哭,尽管那些在医院收集数据并向他报告这一观察结果的同事也告诉他,非常小的婴儿和3岁以上的儿童在同样的条件下并不会哭。
几年后,鲍尔比观察了在威斯康星大学哈里·哈洛实验室的恒河猴的异常行为。这些恒河猴在出生时就与母亲分离,并被一个铁筒“饲养”。但是鲍尔比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用毛巾覆盖在铁筒上饲养猴子,或者如果这只猴子是和更小的猴子一起被养大,那么这只猴子的行为就比较正常了。鲍尔比确信,个体在第一年与母亲的关系奠定了终身的情绪状态。于是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依恋的书,其中的第一本是在1969年出版的(Bowlby, 1969)。
这本书之后,埃里克·埃里克森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书《童年与社会》,他在书中宣布,婴儿期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决定了其成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后是否会信任他人(Erikson, 1963)。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鲍尔比和埃里克森的说法,但只要公众愿意相信这些说法的有效性就足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和文学奖获得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7岁前都被父母送去由朋友或祖父母抚养,如果鲍尔比和埃里克森得知这个消息应该都不会开心。尽管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对与父母分居的事感到不满,但两人都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原谅了自己的父母(Backhouse, 2017)。
鲍尔比意识到需要为他推测的假设找到实证支持。他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前学生玛丽·安斯沃思负责这一项目。她的学生观察了少量居住在巴尔的摩的母亲的育儿实践。安斯沃思需要一个程序来评估每个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质量。因为孩子在离开主要看护人时的反应是评估依恋关系的主要特征,所以她发明了陌生情境实验。实验流程是让母亲将婴儿暂时留在一个陌生的房间两次,一次是和陌生人在一起,另一次是婴儿独自一人。
因为婴儿直到出生半年后才会对这种刺激感到不安,所以安斯沃思对1岁的孩子进行了测试。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来到大学里一个陌生的房间,在实验中母亲多次起身离开房间,并在3分钟后回来。如果她的孩子哭了,她会设法安抚不安的孩子。大多数婴儿哭了,但他们的母亲很容易让他们安静下来;有一小部分婴儿从未哭过,还有同样数量的一小部分婴儿非常痛苦,无法被安抚。
安斯沃思和她的学生需要判定哪种婴儿的反应模式反映了安全型的依恋,哪种反应模式反映了不安全型的依恋。他们认为,母亲回来时正在哭泣但很容易被安抚的婴儿拥有最安全型的依恋;那些不哭的婴儿或者那些痛苦到母亲无法安抚的婴儿,被认为拥有不安全型的依恋。安斯沃思从未考虑过婴儿的气质倾向也许可以解释他们获得的实验结果,尽管安斯沃思几年前在乌干达观察婴儿时就发现了这种可能。此外,众所周知,一些婴儿被单独留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时,特别容易感到痛苦(Arsenian, 1943)。
当安斯沃思的研究结果于1978年发表时(Ainsworth et al.,1978),数百名年轻心理学家开始观察1岁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他们相信自己拥有了可以灵敏地测试婴儿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工具。这些研究中没有一项评估了母亲在家中与婴儿的互动,也没有评估婴儿成年后的特征,用以揭示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是否确实有助于有效预测这些婴儿未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