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我始终相信,真正伟大的学术著作不仅能为学科注入新的生命力,更能跨越学术的藩篱,为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深刻的启示。

《孩子的天性》正是这样一部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杰作。凯根教授以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为针,以跨文化的田野调查为线,将人类发展的奥秘编织成一幅既理性又诗意的长卷。他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成长中“天性”与“环境”的复杂互动,其洞见之深邃、视角之广阔,令人叹服。

凯根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通过费尔斯研究所的纵向研究,首次指出气质这一先天倾向在儿童行为中的核心作用。书中对高反应性与低反应性婴儿的追踪研究,揭示了杏仁核兴奋性、神经化学差异等生物学特征如何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个体的行为模式。这种对先天禀赋的重视,更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者需尊重其内在特征,而非强加统一的标准。这种理性与人文并重的立场,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平衡之道。

凯根教授的学术视野并未局限于西方社会。他对危地马拉玛雅村庄的田野调查,堪称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儿童虽早期经历受限,却仍能通过成熟过程重新获得认知能力。这一发现打破了“早期逆境必然导致终身缺陷”的悲观论调,彰显了人类发展潜能的弹性。书中对比古希腊与中国哲学对“实体”与“过程”的不同理解,更揭示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科学范式的选择。这种跨文化视角提醒我们,儿童发展的普适规律与本土实践需有机融合。

《孩子的天性》绝非一本晦涩的学术专著。凯根教授将复杂理论融入鲜活案例——从胆怯的幼儿成长为依赖型成人的追踪,到日托研究中种族差异的意外发现,再到青春期少年对焦虑的克服——每个故事都可以看到科学与人性的交织。对于教育者,本书是理解“因材施教”的生物学密码;对于父母,它是放下育儿焦虑、接纳孩子本真的指南;对于心理学研究者,它更是一部方法论指南,给研究者带来新的思路。凯根教授以耄耋智者的胸怀,对心理学研究本身展开深刻反思。这些反思不仅是方法论的革新,更是一种科学伦理的召唤:研究者需以谦逊之心面对自然界的“奇特”,在证据与想象间保持张力。

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孩子的天性》超越时代。在教育内卷加剧的今天,我们更能体会凯根教授的深远预见:唯有承认天性的力量,方能真正解放教育的可能。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带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我们的使命,不是扭曲其生长的方向,而是倾听其内在的节奏,为每一株幼苗找到绽放的土壤。 y97wU3/QaQCsrTGzbmBpo6X7UcIfF0h1cj62QhS22N+X3HEcRoOC6vfuv7Hw58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