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有云,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电磁波被发现以来,最先应用的领域就是无线电通信。而无线电通信自诞生之日起,与无线电通信“势同水火”的通信电子战(或称通信对抗)也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正是这种风云际会,让通信电子战成为最早用于实战的电子战手段。
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通信电子战是1902年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进行的一次演习中实施的一次无线电干扰。但通信电子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实战应用则发生于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这是通信电子战首次登上历史舞台,且“出道即巅峰”,让全世界充分见识了通信电子战的巨大威力。
战争前期,1904年4月14日凌晨,旅顺港俄军基地内的一名无线电台操作员侦听到了日本的火炮校准信号,并立即用火花发射机对信号进行干扰,结果日本炮击只造成很小损害和很少伤亡。此次事件标志着通信电子战首次实战应用。然而,这次成功的通信电子战并未得到俄军足够的重视。到了战争后期,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中,由于俄军第二太平洋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拒绝了下属提出的对敌通信干扰建议,整个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也被俘。可见,通信电子战用或不用、用得好不好,直接攸关战争胜负。
此后,通信与通信电子战就在电磁频谱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在技术、战法、装备等各方面也不断促进,互有消长。
20世纪末,美国海军提出网络中心战(NCW)理论以后,世界各国的电子信息平台纷纷通过组网实现“以网聚能、以网释能”。这一网络化浪潮也为通信电子战实现跨越性发展创造了契机:以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为作战目标的战场网络战(或称“战场网络对抗”)为通信电子战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而“以己之体系破敌之体系”的“体系破击”也成为信息化战争期间通信电子战的新目标。
为了让更多的人对通信电子战有较全面的了解,特编写了《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体系破击利剑》一书。本书不是教科书或科学论著,不向读者灌输数学公式、专业术语,而是一本颇具知识性但不乏趣味性的科普读物。
本书共分6章,从通信电子战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作用地位、鲜活战例、内涵机理,以及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第1章回顾了通信电子战的发展历程,再现了通信与通信电子战之间的“矛”“盾”之争;第2章概述了通信电子战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即通信侦察、通信测向与定位、通信干扰,还介绍了综合性通信电子战系统;第3章概述了通信电子战装备现状,介绍了天基通信电子战、空基通信电子战、地基通信电子战、海基通信电子战;第4章阐述了通信电子战技术发展现状,包括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侦察、从压制干扰到灵巧干扰、从硬件为核心向软件为核心的系统架构;第5章介绍了通信电子战新领域,包括卫星通信对抗、卫星导航对抗、测控对抗(含反无人机对抗)、数据链对抗、敌我识别对抗、引信对抗;第6章展望了通信电子战的未来,包括战场网络战、认知电子战、电磁静默战、算法博弈战、网络化协同电子战、基于电磁波量子效应的电子侦察等新概念、新思想。
本书主要由楼才义、张春磊、杨小牛撰写,陈柱文、曹宇音、李子富参与了第5章部分内容的撰写。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张锡祥院士、姚富强院士的指导,得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金飙书记、任传伦所长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何小煜、尤明懿、徐以涛、丁国如、王一星、王雪琴等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对参与本书前期准备工作的
、唐秀玲、陈鼎鼎、周宜俊等同事表示感谢,他们的付出为本书快速、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徐蔷薇女士的耐心审校与大力支持。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