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势:聚天地之势,开未来之门。聚天地之势,可以扭转乾坤;开未来之门,可以长盛不衰。聚势战略是打开人类未来之门的钥匙。
聚天地之势。天地即全球,聚势战略是以不战而胜之道为基础构建的企业、区域、全球3层次战略学(全称:聚势战略学),革新了人类战略体系,其中企业战略是面向未来、全系统的十二维一体战略,是企业管理的“万法之宗”,可以结阵布势,开创蓬勃向上的生态系统,吸引、转化、耦合社会各方力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天地之势,从而扭转乾坤,以新趋势替代旧趋势,获得全球发展空间,用最小的代价赢得竞争的胜利。
开未来之门。聚势战略将逻辑引入未来研究,创建了科学、系统性的未来学(全称:未来推演学)。未来学是一个以生命进化规律为基础的全景式、结构化、连续推演预测体系,推演了人类的未来命运,帮助人们应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带来的时代挑战,是每一个人未来机缘的“万缘之源”,是穿透时代迷雾的光芒,助力人们洞察未来科技、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的演变规律,把握先机,占据风口。
聚势战略是企业、区域、全球3个主体层次面向未来的创新战略,这3个主体层次的创新战略既存在独立发展,又存在协同进化,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突破互联网革命的整体解决方案。由于这3个主体层次的创新战略前所未有的同时包括了全球社会的企业、国家、人类这3个最重要的主体,不仅具有改变社会个体命运的能力,而且具有改造社会环境的能力,可以从根源上入手,破解全球各国的科技、商业、经济发展难题,重构人类社会运行法则,全面清除创新障碍,指数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而突破工业革命与互联网革命之间的关键瓶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
聚势战略是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创新总章、创新之书,微观整体市场机制、中观战略学、宏观未来学,是聚势战略这株三蒂莲上绽放的3朵莲花。人类社会创新有三大核心要素:创新方向指引、创新工具方法和创新环境保障。未来学是预测体系,提供创新方向指引;战略学是方法体系,提供战略创新方法;整体市场机制是保障体系,保障市场高效创新,是人类社会通往帕累托最优的必由之路。激活创新的三大核心要素,可使社会创新活动蓬勃兴起,所以聚势战略是未来学、战略学、经济学三大领域的协同创新。
聚势战略有两个维度,横向维度为企业、区域、全球3个主体领域,纵向维度采用了“道法术器势”结构,如表1.1所示。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以东方文化理念为基础,将5层结构要素融为一体,贯穿了3个主体领域,遵循大道、选择战略、运用方法、借力工具、把握趋势,协同一致运用,从而占据风口、构建生态,获得成功。
表1.1 聚势战略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聚势战略包含了两种截然对立的“道”: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和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是发展之道,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是毁灭之道。赢得发展趋势既有创新取代,也有遏制取代,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是发展的正道。
聚势战略的核心特征是“结阵布势”,把握未来,利用“阵式”培育、汇聚、壮大势力,通过势战取胜。其涉及两个核心科学领域:战略学和未来学。战略与未来密切相关,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战略不是研究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但对于战略与未来的关系,作者认为这句话只表达出了一半的精髓。如果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就不会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通往未来,所以未来学解决的是“未来在哪里”,是目标、方向;战略学解决的是“现在应该做什么”,是策略、方法、途径。只懂未来学,或者只懂战略学都是残缺不全的。只懂未来学而不懂战略学,则只有目标,缺乏正确的策略;只懂战略学而不懂未来学,则只有策略,没有正确的目标。只有两者兼备,才能相得益彰。在聚势战略出现以前,战略学、未来学只是散点式、片段式的探索、研究与想象,缺乏系统性、体系性与科学性的战略学、未来学,两者无法珠联璧合,形成一个整体。
从战略看,以商业竞争为例。第一,商业竞争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为了方便研究,将商业竞争人为地割裂为战略、商业模式、平台模式等多个模块;第二,由于认知不足,人类在战略上仍处于“随机试验”状态,波特竞争战略、定位营销战略、蓝海战略等传统理论都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战略进行分析。这些战略其实都只是竞争中的一域,并非整体;只是散点式的战略探索,而非系统性、体系性的战略学。第三,这些传统理论带有鲜明的工业革命时期的特征,缺乏对互联网革命的探索与研究。由于缺乏对战略的全局思维、系统架构和未来探索,这些工业革命时期的传统理论无论是在体系高度、宽度上,还是在体系深度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一方面导致企业在进行商业实践时难以发现适合自身情况的战略,另一方面导致商业成功难以在未来竞争中持续迭代升级。
从未来看,人们对未来的探索也同样如此,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未来的冲击》、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失控》、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未来简史》等未来学著作仍是从某一角度出发,对未来进行的散点式、片段式的推测或猜想,而不是对未来的整体研究。由于缺乏对人类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脉络的整体研究与逻辑方法体系,现在的“未来学”虽不乏思想闪光之处,但很大程度上要么虚构故事,要么片面偏颇,要么缺乏因果,还不能算一门真正的科学,大大削弱了对未来实践的指导价值。
聚势战略定位于人类突破互联网革命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战略学、未来学、经济学,对竞争全域进行了系统性创新。
从体系高度看,聚势战略的本源是不战而胜之道,从战略层次上升到社会基本规律层次,因此具有面向未来、多领域、系统的思维与眼光,从而与工业革命时期的战略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从体系宽度看,聚势战略贯穿商业、区域、战争等多个社会竞争领域。聚势战略基于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和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在商业竞争领域构建了9种创新战略、3种竞争战略;在区域竞争领域构建了6种创新战略、3种竞争战略,基于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整体市场机制创新(此部分内容另行出版);在战争领域提出了3种竞争战略。
从体系深度看,聚势战略采用了“道法术器势”结构。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是道;商业竞争的9种创新战略、3种竞争战略与区域竞争的6种创新战略、3种竞争战略是法;商业模式创新3步法、有机耦合模式5步设计法、平台模式24种成长战略等方法是术;黄金动力三角、创新模板系列设计工具是器;互联网革命、机器革命的56条定理是势。聚势战略通过5个纵向层面要素创新构建了全系统战略体系。
从体系创新看,聚势战略涉及战略学、未来学、经济学等领域。在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波特竞争战略、定位营销战略、价值主张等传统理论,这些传统理论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互联网革命时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聚势战略基于未来互联网革命、机器革命,提出了创新模板、整体市场机制、黄金动力三角等创新理论,进而形成了创新性的战略学、未来学、经济学理论体系。聚势战略的主要理论创新点如表1.2所示。
表1.2 聚势战略的主要理论创新点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战略学:聚势战略锻万法而归一,围绕互联网革命的网络型、分布式、结构化等核心特征,全面、系统地升级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战略,建立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基础、分布式特征的有机耦合、结构化关系的创新模板、平台价值等式等有互联网时代特色的创新理论。聚势战略是一个面向互联网革命的系统战略体系,一个基于势战的完整战略体系,一个将战略和商业模式融为一体的战略体系。聚势战略将9种创新战略、3种竞争战略融为一体,构建出了面向未来、全系统的十二维一体战略学。以战略学为核心,其还可以构建整个现代管理学体系,以独特价值序列为基石,连通现代管理学与现代经济学。
未来学:站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上,断万古而开未来,是人类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具有更高维度的视野。未来学以生命进化规律为基础,以价值创新为底层驱动力,以黄金动力三角为生命进化理论框架,着眼整个生命进化历程,基于6条公理推演出56条定理,进而推导出加速互联网革命的整体解决方案,由简入繁,构建出通观全局、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未来学科学大厦,使未来学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玄学、科幻小说。人类可以将未来学作为“未来沙盘”,据此进行推演,发现进化分叉点的不同结果,从而有助于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规避进化陷阱,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加速各类科技、社会学科的进化,提升社会创新力,推动社会更为有效、公平、合理地发展。
经济学:整体市场机制立足于整体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修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区域、激活创新,推动市场效率不断优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人类设计的机制,两者都并不完美,各自存在失灵区域,单独一者均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立足于包含两者的整体市场,在激活创新的目标指引下,分权的市场机制和集权的政府机制相互补充、完善,修复对方的失灵区域,不断实现帕累托改进。整体市场机制的设计目标就是激活智力资源,通过整体市场机制设计,改善、推动、进化智力资源,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管理、经济、战争、区域竞争、未来学等社会领域在最高层次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有站在未来的高度,对各社会领域进行通盘重演,才能让各领域科学更上一层楼。以人的自由(动力)、创新(方式)、价值(结果)三位一体为基础,可以贯通哲学、社会学、未来学、战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建立起统一、系统、协同的社会学创新大体系,从而开创出一个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新时代,这将是人类社会学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聚势战略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