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十年一剑

一、本书的创作历程

自《破晓:以弱胜强之道》出版后,作者从2014年就围绕不战而胜之道进行规划、准备,积累案例、素材,创造、打磨、完善理论体系。本书有多个案例均为作者在此期间实际操作的。在理论体系逐步趋于成熟后,作者于2022年1月开始正式撰写,到2023年4月完成初稿,后数易其稿,于2023年12月定稿。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作者花费10年时间,最终完成此书。

二、本书的内容结构

聚势战略是以不战而胜为基础、以创新为主的战略体系。从学科角度来看,以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和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为纵线,以企业、战争、区域、经济、未来5个领域为横线,纵横交错,相互支撑。

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商业模式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借鉴与融合。利用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商业模式归纳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进而利用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推导区域创新战略,再推导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以支持创新战略。以战争归纳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及3种竞争战略,进而推导企业及区域层面的竞争战略。

对未来整体进行全景式连续推演、预测,结合企业战略、区域战略、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推导加速互联网革命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不战而胜之道的最高境界,从而形成覆盖人类社会整体竞争领域的聚势战略体系。

聚势战略体系

聚势战略体系包含了两门新学科和一个新理论,新学科是未来学(全称是未来推演学)和战略学(全称是聚势战略学),新理论是经济学的整体市场机制。因为聚势战略体系较为庞大,出于篇幅考虑,作者将区域战略、整体市场机制、组织变革模式、盈利技巧模式等内容拆分出来,另行出版。

三、本书的章节结构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为未来学内容,其中,第一章、第二章是推演互联网革命的相关内容,第二章第四节为加速互联网革命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三章是推演机器革命、人类文明进化3阶段与不战而胜之道的最高境界;第四章到第九章为企业战略学内容,其中,第四章是企业战略总体介绍,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商业创新战略,第九章是商业竞争战略。

正如同为企业制定战略首先要分析其内外部环境,从而为战略创新指引方向,其实未来学正是对整个人类、区域、企业战略的“环境分析”,利用逻辑推演分析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从而为人类、区域、企业战略指引创新方向。人类、区域、企业战略和整体市场机制,也通过价值创新与未来学相连接。

四、为什么未来学是未来推演学

一门学问成为学科需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二是发现独特的学科规律与本质;三是形成统一的概念、模型、方法等结构化理论体系。

未来学研究的应当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整体发展。以前的未来学研究基本都是片段式、单一视角的未来推测或猜测,并没有对整体未来进行系统性研究,因此没有发现过基于整体未来的独特学科规律,更没有提出基于整体未来的结构化理论体系。因此,虽有主题与“未来学”相关的著作,但并不满足上述3个条件,无法使未来学成为独立学科。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未来学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体系。据统计,全球仅有20所大学开设有未来学课程。

要建立科学、系统性的未来学科,研究对象必须是整体未来,而整体未来具有多因素驱动、连续性演化等独特特征,因此只能采用多因素驱动的全景式连续推演,未来学必然只能是未来推演学。未来推演学研究的是整体未来,发现了生命进化规律、进化隧道效应等独特规律,提出了黄金动力三角模型、未来5步推导法、6条公理、56条定理等结构化理论体系,满足了这3个条件,才使未来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中国没有大学开设未来学课程,有首批12所985大学开设了未来技术学院,但若没有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与推演,哪里有“未来”的科学技术?要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前提条件就是未来学的研究与成立。

五、为什么战略学是聚势战略学

战略学研究的应当是人类社会所有主体的战略。根据战略主体的不同,战略学应至少包括人类社会整体战略、区域战略、企业战略3个主要层次。人们对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连企业战略研究都是散点式的战略探索,而非系统性、体系性的企业战略学,更不用说包括3个主要层次、相互协同的战略学了。因此,人们虽然意识到战略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大学里基本都开设了企业战略学课程,但教授的仍是散点式的企业战略理论,并不是自成一体的战略学或企业战略学。战略学学科仍缺乏一本真正的“战略学”著作。

聚势战略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区域、企业3个层次的战略,发现了创新者的不战而胜之道、守成者的不战而胜之道等独特学科规律,提出了创新模板系列设计工具、创新战略、竞争战略等结构化理论体系,创新战略之间可以相互支撑、相互协同。满足了这3个条件,这就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战略学”体系,从而使战略学可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因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战略学的成熟、未来学的真正建立。

六、聚势战略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成分

聚势战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启发,从创新角度,针对人类社会的整体竞争领域,基于不战而胜之道,采用老子《道德经》中“道法术器势”结构,将关联学科领域进行贯通,融合未来学、战略学、经济学,突破分门别类的现代科学体系边界,建立包含企业、区域、全球3个层次的完整战略体系,提高企业、区域的成功概率,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重构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避免社会陷入存量竞争的陷阱。

聚势战略既为一(不战而胜之道),也可以一生二(两种对立的道)、二生三(3层次战略)、三生万法。这与《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隐然有相合之意。《道德经》还处于幼年期人类文明对基本规律的朴素、感性认知,难以被实际运用,聚势战略通过“道法术器势”结构,将基本规律落地为可运用的实际方法、工具,实用价值大大增强了。

七、应利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扬弃

古代人类受时代局限、自身认知局限,其思想理念中既可能包含了有益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有害成分,需要以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为准绳,进行仔细鉴别,发扬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同时抛弃消极因素。这样才能吐故纳新,实现文明的新陈代谢,不断向前发展。全球任何一种文明其实都是如此。

西欧文明也经历过扬弃的过程。14世纪西欧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念和权威,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从而解放了人的创造力。正是这种扬弃,推动了西欧文明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方面的进步,进而率先形成了现代科学体系。

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不能僵化地、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应根据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进行扬弃。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制度、礼法秩序等核心观念,与人类普遍认可的人人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相违背,无法解放人的创造力,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才能保持东方文明的活力。

八、文明融合的新范式:中引西体

诞生于西欧社会的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在正直、坦诚、勇敢、善良、诚信、宽容等积极人性基础上,将可以利用的自私、贪婪、权欲等消极人性,转化为在规则基础上,追求自身合理利益最大化的积极动机,从而用规则有效制约自私、贪婪、权欲、嫉妒、傲慢、懒惰等消极人性。通过长期发展,现代科学体系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比较适合作为“体”。

“中体西用”等传统提法没有认识到文明的根基、社科类学科的基石在于人性,单凭主观情感选择文明的融合方式,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现代科学体系发展时间仅有数百年,并非完美无缺,仍然存在很多尚待探索或认知错误的区域,仅仅是“西体中用”,也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要在现代科学体系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尽可能谦虚、谨慎、客观地站在所有人类文明的历史沉淀之上。虽然古代人类的智慧、经验存在一些系统性的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现代科学体系为基础,吸收、融合古代人类智慧、经验中的有益成分,是可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例如,屠呦呦先生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启发下,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药方,利用现代医学方法对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从而提炼出对人类贡献巨大的抗疟药青蒿素。东方社会知识领域经过长时间的文明交流,在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了推陈出新的能力,具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能。

因此更为适合的文明融合方式是“中引西体”,以东方文明为“药引”,借助古代人类的有益智慧、经验,从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思路,对现代科学体系进行重构、重组、重塑等创新,使之更上一层楼;以正确的融合方式,“折衷新旧,贯通东西”,推动现代科学体系走向完善与成熟。不仅自然科学可以采用这种范式进行东西方思想的融合创新,社会科学也可以采用这种范式进行融合创新,聚势战略正是“中引西体”范式创新的成果。

九、聚势战略是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包含了价值判断。能代表中国特色的管理,应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式管理就必须建立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的基础上。符合人类普遍认可价值观的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某一区域,也应适用于全球;不仅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积极人性与积极动机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不分贫富尊卑、远近高低。

所以,没有基于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认真鉴别就全盘接受的管理体系,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真正的中国式管理建立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源自民族,益于世界,益于未来,中国能用,全世界也能用,有价值的思想是可以全世界共享的!

除非某一区域崇尚的人性与其他区域有本质的不同,才可能存在只适用于某一区域,但不适用于其他区域的管理理论。只适用于一域、一时等特殊前提条件下的管理理论,由于不符合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在当代不具有领先性和普适性,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世代延续,终究是昙花一现,也不是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聚势战略建立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并且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成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是起源于中国、可以应用于世界的中国原创管理思想。虽然聚势战略包括3种竞争战略,但通过将其与建立在积极人性、积极动机上的9种创新战略进行分离与对立,将使人们更清楚两大类战略的根本差异与不同后果。竞争战略的盛行可能会抑制创新活动,造成人类社会的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竞争战略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遏制,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良性竞争状态。

通过明确中国式管理的基础、创新范式,未来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融的“舶来品”,在以现代科学体系为基础这个前提下,两者是有可能相互嫁接与融合的。在思想上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并非正途。只有通过“中引西体”范式创新,利用正确的融合方式,解开思想的束缚,放下地域执念、文明执念、门户执念,才能创新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只有放下执念,才能让中国思想真正走向世界。不仅为中国社会,而且为整个人类社会贡献出应有价值。

现代科学体系由哪种文明首先发明、发现,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哪种文明能发明、发现更先进的现代科学体系。人类社会正是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中,通过一代代人的优化与进化,利用社会性接力创新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助现代科学体系的帮助,也可以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以全新面貌、全新形式流传后世,延续古代人类的有益智慧与经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高阶文明。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也尽了最大努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十、结语

世界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图案也会不同。本书尽可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不同的案例、不同的角度展示战略的全貌,但对于单个案例而言,本书也只是表达了作者的看法。理论体系创新,一方面需要重新分析事物的底层规律,这与人们基于过去的规律获得的常识往往并不相同;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只有指出原有理论、战略的不足,才能清晰、明确地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从而提高社会创新效率,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在此过程中,若有对相关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此事先致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未来沙盘推演”利用逻辑推演未来,而推演未来的时间长短、事物的粗细颗粒,也依赖于推演时间点上人类掌握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能力,时间越远,推演偏差可能会越大。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事物,人类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推演未来也有一个限制,就像站在地面拿着望远镜望远,终究会有一个视野边界。作者也并非绝对理性,也会受时代与个人认知的局限,未来学仍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这样它才能成为一门更为成熟、更具实践价值的科学。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谢金辰负责案例收集、整理与分析,陈平、耿志强、黄宁、李波、李虹、李建武、祁文瑶、童春华、张良芳(排名不分先后)等先生为本书创作与出版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最后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们付出的努力,帮助完善了本书!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底层运行机制,可以满足对深度、系统、理性知识有需求的读者,对互联网、计算机、高新产业从业者,以及创业者、管理者、投资者等也皆有助益。

由于本书涉及面广,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谢雨钢
2024年6月8日写于天津

题诗以记:

十年

万里星河作柳田,

十年碌碌若等闲。

愿折轻柳化飞虹,

垂渡红尘青云间。 QvKnlOqw8ifn7XDtR+GCJ4q1OQmrlkf95nkvnXv8B+aeJgUTIe+mYj7gRGtfd5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