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巨人跨入公元17世纪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亲手创立的大明帝国,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最高统治者——皇帝——深居九重,不理朝政;皇帝的奴才——官吏——分门立户,追势逐利;皇帝的子民——百姓——赋重役繁,怨声载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百孔千疮,江河日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腐败不堪。祸乱未除,各地民变再起;自然灾害频仍,闹得整个中国大地,没有一天是平平静静的。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十四日,也是这样。
这一天,天气特别怪,从早到晚气象多变,时而好时而坏。北京的冬天,本来很少下雨,这天上午却下了一场雨。在空气干燥的季节里,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到了午后二时许,雨过天晴,天气骤变,狂风怒吼,声震屋宇。太阳还高高挂在西边,各行各业都已早早关门歇业,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行人,整座城市一片冷冷清清。皇城里的深宫大殿,更是显得死气沉沉,阴森可怕。当夜幕降临之后,唯有那些从门窗透露出来的微弱的亮光,才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存在。就在这个昏昏暗暗、寒风刺骨的冬日,晚上八点钟左右,忽然从皇城的某一个宫里,传出一阵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生命已经来到了地球上。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降临人间的哭声,瞬时划破了深宫的寂静,引出了一些人的笑语。然而,他的到来非但未能扭转大明帝国衰败的命运,反而在他的手里,明王朝在与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辽东战争中进一步丧师失地,走向败灭;还酿成了明代宦官第四次擅权乱政,为祸最烈;并爆发了陕西澄城县民变,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从而导致了大明帝国加速覆亡。甚至连他自己也历尽了坎坷,很富有戏剧性。
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孙,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太孙”的尊荣;
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却始终没有领略过“皇太子”的威风。
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皇家子弟,却始终没有出宫读书的机会,在登临大位的时候,还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
不仅如此,在正式登基前夕,他还被迫逃出乾清宫,过着惶惶不安的避难生活。
宫廷里的恩怨,政治上的压抑,和皇家子弟生活上的优裕,使他的心理失去平衡,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怪态。从小到大,他性情怪僻,只知玩乐,不问朝政。他一生竭力追求的,只是人生的初级享乐情趣。
不是天天爬大树掏鸟窝,入地洞捉迷藏,就是养花猫,逮蟋蟀,斗公鸡。
不是狗马骑射,追欢聚乐,就是溜冰划船,拍水戏浪。
不是四处赏花采草,观看灯会,爬山看景,就是制作机关,做傀儡游戏。直至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乔装打扮,涂脂抹粉,与宫里的太监一起登台演戏,整夜与戏子、歌伎、舞伎厮混。
从来不管国事和家事。
但是,朱由校又不同于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纯粹是腐蚀社会的蛀虫的所谓“真龙天子”。他是一个怪人:在政治上,软弱无能到了极点,可以说是一个治国无术的大笨蛋;而在劳作技能上,他则堪称“行家里手”,能工巧匠。他自学成才,泥、瓦、木工,样样精通。会盖房子,做高级家具,精于雕刻,工于涂漆,算得上是一个“巧夺天工”的艺人。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似乎并没有彻底失去存在的人生价值。在这一点上,恐怕任何一个封建皇帝都难以与之相比。
也因为如此,使他身边的保姆客氏和宦官魏忠贤完全摸透了他的心理、脾气和爱好,充分利用了他的个性和弱点,日日夜夜引导他到处游玩,讨他欢心,以得固宠。同时在他专心致志劳作干活的时候,奏请国家大事,以售其奸。从而,也就使他成了明代皇帝中最为可悲的人之一。
他身为一国之主,国家的权柄却操在客氏和魏忠贤手里,而自己自始至终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傀儡角色,或者确切地说是“名义”上的皇帝。
他不是杀人成性的暴君,而他当政的时期,由于客氏和魏忠贤左右其手,竟成为明朝历史上黑暗的恐怖时期,弄得人人自危。
他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自己的妻妾却任人摆布、宰割,身家难保。
他还留下了一项“纪录”:由于内心长期积淀的忧郁和玩乐过度带来的损伤,使他元气大伤,过早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成为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只活了二十三个年头。
所有这一切,都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晚明宫廷里的恩恩怨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怪僻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