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美一人,女性如何独立

从“剩女”到“女强人”,从“大女主”到“她力量”,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关于女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而每一个话题的流行,总能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

越来越多人认可和推崇的“独立女性”到底有何魅力?是不依赖任何人而独自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还是摆脱“第二性”的束缚而活出真正的自我?

我想起了李清照,一个生活在北宋和南宋过渡阶段的女词人、女作家。纵观中国古代史,这个几乎是唯一凭借个人作品在文学史上取得经典地位的女性,在历史长河深处闪耀着令人难以忽视的光芒,也对帮助我们理解如今的女性处境有着重要意义。

哀婉温柔,怕是世人对李清照的片面认识乃至深重误解。她在那个男性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社会还普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价值取向的时代,便让自己的名字横空出世、高高飘扬于文坛;她在许多女子还恪守从一而终的“教诲”时,不仅再嫁他人,还主动而决绝地要求结束第二段婚姻,哪怕面临入狱的刑罚,也不肯再与驵侩之人为伴……

性别于她而言,并不是退让的理由。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文史知识、胸襟抱负,她都能与男性一较高下。

无高堂庇护,无良人陪伴,无子女承欢,又恰逢国家战乱而流落他乡后,已经步入晚年的李清照曾写下一首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殷勤问我归何处。”有人解读这首《渔家傲·记梦》时,认为李清照是在渴望爱情。因为在世俗的观念中,女性的归宿永远指向婚姻。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李清照也总是一副寂然独坐空闺、翘首等待夫婿的形象。

但真是这样吗?

在李清照写的很多词里,她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渔家傲·记梦》里,她是借助天帝来问):我身在何处,要去何处?这个问题,恐怕无数男性也都在问自己。

李清照并未局限于狭隘的情爱,她要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存母题:生与死,存在与意义,满足与匮乏。她以个人经历映射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当我回首前尘往事,在追寻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到底有何收获,有何成就?这就是无论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只要不戴着有色眼镜,就都能对李清照的这首词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

对李清照等女性的解读和讨论,不仅事关女性,也事关男性。如果当今的男性依旧忽略或无视李清照身怀家国情义、伟大抱负的一面,那他就仍然保留着不肯将女性视为平等主体的思想观念。如此,非但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尚没有尽头,有关男性解放的道路也将永无止境。

美国作家南希·史密斯在一首名叫《只要有一个女人》的诗里说:“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独立女性的形象不是也不应该是刻板的,我们虽然将李清照视作样本来参考,但样本并非唯一的,她有自己独特而鲜活的个人属性。

“为你读诗”的李清照篇,即这本书《知否知否应是人间清照》,将通过八个章节,从士族文化、胜负心、酒与茶、花与美、身心灵、婚恋观、写作、沉默八个侧面对李清照进行解读,看看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梳理出至今还残存在人们(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脑海里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

独立的女性,需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李清照因天造地设的环境,一出生就与众不同。

是盛世的北宋、山东孔孟之乡的崇文重教和士族家庭的良好教育等,造就了李清照。因此,我们在第一章为大家带来“士族文化:如何造就一个李清照”。

李清照有一颗强悍的心。她与丈夫争胜,与文坛争胜,与时代和命运争胜。相比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于临安,她喊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时代最强音。而在女人仅有的狭窄空间里,李清照单枪匹马,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哪怕肉身已逝,她独立的灵魂仍高高飘扬,“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因此,我们在第二章里聊聊李清照的胜负心。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笔下之“酒”的韵味不比任何男性的逊色。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她轻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她自白:“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酒”已成为理解李清照诗词的重要窗口,酒是她的爱物,也是她的愁容。于是,在第三章,我们聊聊李清照和酒的关系。

像任何一个爱美的女子一样,李清照爱美,也爱花,尤其爱梅花。她写下了很多吟咏梅花的词,从中我们不难窥探她对梅花的深情。

比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再比如“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梅花,伴随了李清照的一生。第四章里,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花伴一生: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在李清照之前,有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但几乎都是由男性所书写的,他们从旁观看或者将自己假托为女性,代为表达。但真实的女性的声音,其实很难进入诗词而被看到、听见。女性的身体更是历来难以摆脱被观看、被审视、被幻想的情境,直至李清照跻身而上,开创了女性自身描写其身体的先河。比如她敏感于自己身体的变化,写下“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李清照之前,这般由衰老女性发出的声音难得在诗词中出现。因此第五章,我们依附李清照聊一聊“女性的身体:从男性书写,到女性自我表达”。

李清照的一生,反映了宋朝女性在结婚、守寡、再婚和离异中的处境。而后世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后世人所处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的状况。爱情,以及爱情的永逝,激发李清照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诗词。于其情感而言,这是不幸;于其创作而言,却是幸运。在第六章,我们想聊聊李清照的爱情和婚姻。通过对她的解读,我们也许能够明白,我们对女性与爱情、婚姻的认识是前进了,还是停滞了。

李清照的重要,不仅在于她一生亲历了那么多磨难,更在于她用独一无二的文字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她的经历和感受,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这迥异于其他同时代的女性文学,甚至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史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李清照留存下来的文字不多,不过仅仅这些,也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第七章,就让我们走入李清照的写作生活:“我写,故我在。”

李清照的故事是写不完的,正如女性的故事是写不完的,因为她们还有藏起来不曾诉说的部分。虽然李清照一直没停止过写作,但在面对巨大的外来压力时,她经常沉默,感受语言的苍白和无力。“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说了,有人理解她吗?说了,能够解决问题吗?沉默像一块石头压在李清照的胸口。在人生这永远的流放地,她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在最后一章中,我们试图再一次去倾听她,理解她的沉默:“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不曾恪守闺门礼教,不曾迎合世俗对女性写作的要求;有人喜欢她,也有人批评她;有人热爱她的诗词,也有人不赞同她的生活。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人物只身挑战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精英文化,并最终被承认,实在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味。

“独立”所指,在经济、在物质,更在人格、在思想。

我们以这本《知否知否应是人间清照》来向所有有独立思想的人致敬。

让我们和李清照一起,在自由和解放的路上继续前行。 /oWxPj73cJlztWJCOKdc5gFXrNNIdFmKNGHcMFg90hvQd7koIXINLiSGceU2Jf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