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由一连串笑与泪的瞬间连缀而成的晶莹回忆,妈妈则是我成长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我和妈妈是一对普通而平凡的母女——即便我在18岁时考上北大,拥有了许多光环;即便妈妈写书出版,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我们拥有普通母女之间的爱与联结,有普通母女之间的矛盾与争吵,也和许许多多的母女一样会在闹翻之后重归于好——像一对吵吵闹闹但是深爱彼此的好姐妹。
我又渐渐意识到,我们似乎也有些不同。在妈妈写“陪伴教育”系列这三本书时,我作为她的首批读者,仿佛跟随着她的文字重新长大了一遍。过往的点滴回忆一幕幕重现眼前,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我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妈妈都背着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让我拥有了简单纯粹、幸福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因为她很多着意的用心,才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现在这个我很喜欢和骄傲的模样。在我心里,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里记录着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以“教育内卷”闻名的海淀黄庄,却每周末都雷打不动地过“家庭日”、爸爸妈妈骑车载着我到处游玩的故事。春天我们去草里捕虫喂鸟,夏天到河里摸鱼捉虾,秋天收集五彩斑斓的树叶,冬天呢一定少不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和堆一个大大的雪人。那时我身边的朋友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奔波在各个课外班里,而我们这“爱玩”的一家人成了让同学们羡慕、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异类”。但那时的我真的很快乐,像一棵没有束缚、没有压力、自然而然茁壮成长着的小树苗,虽然不是林子里最高的那一棵,却长得茂盛丰盈。
初中的生活要复杂和有挑战得多,我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进入了青春期。我记得因为穿着打扮、生活交友和妈妈发生过许多次争吵,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在一通大喊大叫之后离家出走,悄悄躲在小区的绿化带里赌气,让爸妈一通好找。但即便如此,记忆中的妈妈总是会给予我最大的尊重、自由和关爱。她会一边吐槽我一米五的身高订一米八的校服,一边一遍遍地默默洗干净因为太长而在地上拖得脏兮兮的白色校裤;也会一边强烈反对我去做当时非常火爆的离子烫,一边期望理发师用好一点的药水。妈妈能够理解那个半大的小丫头对“合群”的渴望,所以她会在家里经济不富裕的时候,因为我的央求咬牙买下一双很贵的球鞋。那时的我太过迟钝,没有读懂妈妈眼中的犹豫和那句“宝贝,这个有点太贵了”里的为难。可是一个敏感的青春期少女又怎么会完全无感呢?只是那时我的情绪和需求太过强烈,遮住了看向妈妈的眼和心。然而妈妈没有拆穿我的“自私”,就那样默默地守护了我小小的自尊心。
在高中呢,我面临着对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人生大考——高考。在这一阶段,成绩的起起落落是我最大的困扰。从普通初中升到重点高中,刚开始我连作业都写不完,数学连着考了几次三四十分。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茫然无措和不希望父母失望的心情,开始默默努力,甚至主动找了老师补课,后来成绩终于慢慢稳定提高。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可读了《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才知道,因为我成绩太差,妈妈曾经被老师单独约谈批评,她却从没有向我表露一丝一毫的责备和失望;而我自认为是被我的聪明才智“折服”才对我格外关照的课外班老师,原来是被妈妈一封封邮件中我的优秀作文所“收买”,才看到了这个理科一塌糊涂的小女孩的灵气;更不要说考砸之后妈妈使出她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十八般武艺,让我从沮丧中重燃斗志;以及每一天、每一顿营养可口的饭菜,让我在高三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依然吃吗吗香(甚至胖了十斤),成长得健康快乐;还有为了满足我看流星的愿望,我们一家人周二晚上连夜坐飞机赶到呼和浩特郊外,再清晨飞回北京上班上学……那本该是最苦最难的三年,却因为这些时刻而变得温暖,成为了我们一家人“一起吃苦的幸福”。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总感觉还有很多妈妈和我之间的故事没有讲完,比如从小父母是怎样轮番上阵陪我读书,把我养成了“小书虫”,比如初中时听话懂事的女孩也会早恋,比如高中时一家人关于分科和报志愿的犹豫和纠结。
这些故事都留在书中待大家细细品读。
作为书中的小主人公,我真诚而热切地邀请你翻开我妈妈的这三本书,听她讲述一个平凡的母亲,怎样陪伴一个女孩走过人生中最关键的十二年。
如今,书中的女孩已经三十岁了,而我和妈妈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也永远会是我的港湾、我最好的朋友和我的榜样。只不过人生余下的几十年,我希望可以反哺,做个守护她的人。
我的妈妈,我希望她健康快乐。
李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