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1:
如果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何晓宇

我认识梦霁7年余,很高兴她又出新书。这是她第11部作品,作为一个刚过30岁的年轻人,能找到自己热爱、擅长的赛道,坚持不懈地深耕、努力,这需要勤勉,更需要智慧。

年初得知,梦霁一个人去了南极,我太惊喜了!只身一人去到世界最南端,是我们前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教书几十年,学生成千上万,毫不夸张地说, 梦霁是我最想培养的那一类年轻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益友、独立思考、不断拓宽生命的厚度。

她22岁已走遍中国,30岁开始环游世界,活得非常丰盛、非常精彩。从前,我把这位才女推荐给我的众多弟子,今日借作序之机,也推荐给广大读者。

01

当今社会,信息很多,节奏很快,人的精神空间很窄。物欲难以餍足,大城市放不下肉身,小城市放不下灵魂。越来越多年轻人不谈论诗歌,不谈论梦想,不向往诗和远方,甚至不读书。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却很少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过着一种自己满意的人生?

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回首往昔,高考、从政、下海、留学、任教,我亲历了王家卫《繁花》所述的时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身边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跌下神坛,有人锒铛入狱,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在时代汹涌的浪潮下,我常反思,生而为人,到底应当追寻一种怎样的人生?

哲人说,“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到其中一页。 ”我们需要读书,需要旅行,需要和更广大的世界产生连接,才能摆脱偏狭、无知和傲慢。

人活着,若没有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精神世界空虚匮乏,大多会一生无聊,一生平庸,甚至一生“贫穷”,至少是精神的贫瘠与残缺,只能慢慢被物化、被异化。

梦霁不同,她是精神富足的人,她在书里说:“人永远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被剥夺做梦的权利。”

她还说:“自由是另一套逻辑,是非功利、不攀比的,是把个人成败看得很轻,回到旷野和山海,寄蜉蝣于沧海,渺天地之一粟……写作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活得更广阔。活得广阔没有目的,去旷野也没有目的,它们本身就是目的。”

有此见地的年轻人,一定是不随波逐流、不被单一价值观裹挟的。

如果书页前的你,正被现实生活困住手脚,过得焦虑、迷茫甚至窒息,如果你也想要一种更幸福、更自洽、更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看梦霁的书,在她的书里,你能找到关于诗和远方最好的答案与最真实的人生样本。

02

梦霁的每一本书,我都买来认真读过,是当之无愧的老读者、老粉丝。

但读完这本,我欣喜地发觉,梦霁的文字功夫、思想深度、视野宽度都有了巨大的飞跃,从一个治愈系小作家,变成了关心人类、关心地球、拥有责任感的“世界作家”!

这本书,当属她写作生涯中划时代的精品,她不仅脚步走向了世界,思想也走向了世界。

相较于她的过往作品,以及市面上其他关于南极的图书, 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亦或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它体现了梦霁对地球生态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国际局势的探讨,或许尚不成熟,却是青年作家承担社会使命,一个最小角度的切入。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里,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坐标中,在大国博弈、国际秩序重构的历史背景下,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世界的变化、地球的发展、人类的未来,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卓越著作。

这本书自有其生命力,哪怕30年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人都来到南极,但这本书依然值得一读,读的是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思考时代的命题。

在高远恢弘的立意下,梦霁保持了语言的灵动性和极高的可读性,没有空话套话,以“人人心中有”的生活实例入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用老幼咸宜的文字,探讨宏大命题,是非常高明的写法。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南极洲的冰架加速消融,曾被认为“永恒稳固”的冰原裂缝悄然蔓延,导致阿德利企鹅栖息地大幅缩减,帝企鹅的繁衍成功率跌破历史最低;磷虾种群数量锐减,引发南极食物链崩塌,极地生态渐趋失衡……这些现象背后,是极地微生物群落解体、洋流系统紊乱、极端天气频发的多米诺效应,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与此相对的是,当前国际上竟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声音,在《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十年后,“本国优先”的民粹主义浪潮,让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承诺沦为纸上谈兵。这种短视思维,令人想起上世纪《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贸易雪崩,彼时,各国筑起的关税高墙,不仅未能缓解经济危机,反而将全球经济拖入更深的泥潭。

我一向反对国与国间的孤立、倾轧,这是时代的噪音。人类命运本是一体,若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难道只有一国吗?

在自然面前,没有国别、没有种族,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 ,我们需要精诚合作、共同守护,而南极恰是一个无国界、无主权、无战争与割裂的所在,在《南极条约》的保护下,不同身份的科学家在此和平科研、共享成果。

本书后半部分,提到了南极科考队员的故事。在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南极科考站提供了一个理想模型,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努力,这种超越地域与文化的合作精神,在当今世界尤其宝贵,它提醒我们,尽管存在分歧与差异,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依然面临共同的挑战。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我们要与世界人民做朋友,要试图了解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梦霁在这本书里做到了, 她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书写南极,怀着对这颗星球和全人类的热爱,探讨人与人、人与地球的关系,她心底的大爱使这本书的格局和高度难以超越。

我期待她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出版越来越多有内容、有思想、有价值,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作品,争取成为“诺奖中国女作家第一人”。

03

我和梦霁成为忘年交,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都爱读书、爱折腾,也都走遍了世界的角角落落。人不能没有生命力,要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与激情,努力发光,争取在世上留下一笔。

大文豪鲁迅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当代,鲁迅这段话描述的青年,就是以梦霁为代表的一类人,她也是我认识的青年里最勇猛的,有梦想,能折腾,不无聊。

她的百万畅销书里写自己“北漂”的日子,住老破小、蟑螂房,通勤两个多小时上一个月薪4500的班。我看着她从大学刚毕业,吃苦受罪的穷日子里,一点一点奋斗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环游了7大洲,去过了南极,父母没有赞助一分钱。

看她的经历,你能看到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力量:他们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有在痛苦与磨难中,尝尽人生酸甜苦辣,才没有白活一次。

生命不止,折腾不息。

看梦霁的社交平台,永远蓬蓬勃勃、盈盈满满,在最苦的日子里充满奔头,从不抱怨吐槽,跌倒了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冲,这是一个多么棒的年轻人啊!

我在中央财经大学执教30余年,制定了独特的“何氏考核”,要求学生制定“20年财富规划”,统计的是 读书量、挣钱量、走路量、交友量、义工量和发呆量 ,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考核。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培养了无数金融圈的优秀人才,梦霁虽不是我的学生,却把“何氏考核”践行、完成得最好,也是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证券投资很小,人生投资很大, 我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学会投资自己的人生,做更大的梦,趁年轻拼一把,成为像梦霁一样的“六you人才”——有智慧、有知识、有素质、有责任、有国际视野的自由人!

合上这本书,我耳边响起《死亡诗社》里那句“Seize the day”。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来一场属于自己的“南极之旅”——放下过去的包袱,直面内心的风暴,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何晓宇
资深教育家、金融证券专家

(文内照片均来自——Polar Latitudes探险队 摄影师Phil Stone) kCkHc3RDptlrILCPn2A94KG4sc2FRyr0WNezgnuRx7njA6lDd6Q3UXS+E0ej+L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