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恶魔般的羞耻感(内化过程)

随着对毒性羞耻感破坏力的深入研究,我发现这种羞耻感直接触及了古老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中的邪恶问题。准确地说,邪恶问题应被称为邪恶之谜。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解释过邪恶缘何而生。几个世纪前的西方犹太基督教将邪恶比作恶魔或撒旦(堕落天使),但研究《圣经》的学者认为,像魔鬼或撒旦这样纯粹邪恶的存在是《圣经》发展到后期才出现的。在《约伯记》 中,撒旦的职位相当于神的地方检察官,负责考验那些受到神祝福的人(如约伯)是否忠诚。

在波斯人征服犹太人期间,人们把《约伯记》中的撒旦与波斯人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 的二元神论融合在一起,二元神中一个是善之神,即至高无上的创世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另一个是邪神阿里曼(Ahriman)。这种两极分化的二元论中也存在于艾赛尼派神学,在基督教中占据一席之地,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与堕落天使撒旦为了争夺人类灵魂而不断较量。

现代基督教《圣经》学者、神学家和哲学家已将撒旦的形象和地狱之火进行去神学化。但是邪恶并没有因为魔鬼的去神学化而消失。相反,在20世纪,曾出现的种族灭绝主义加剧了邪恶的传播蔓延。这些充满邪恶的统治形成了一种集体阴影,而世界各族人民面对这些邪恶时,又是多么的天真和无知。

否认邪恶的存在似乎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作为一种应对机制,人们总是会本能地否定邪恶的观念。

然而邪恶确实真实存在,是人类永远需要面对的生存条件。哲学家恩斯特·贝克(Ernst Becker)在《逃离邪恶》( Escape from Evil )一书中说:“否认邪恶的存在是人类永远需要承受的痛苦,恐怕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思想。”他说,否认邪恶的存在其实就是将邪恶带到了这个世界。历史上,人类看不清邪恶的真实面目,从而导致了巨大的不幸,相关事件数不胜数。人们自以为在行善,但实际上不仅没有铲除恶,反而带来了严重的苦难。

虽然恶魔、撒旦和地狱之火已由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去神学化,但邪恶造成的强大集体影响力依然存在。许多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将邪恶比作人类生活中的恶魔,呼吁我们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自我意识,尤其是我们内心的毒性羞耻感或心理阴影——由于它让我们痛苦到难以忍受,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将其隐藏起来。他们还提醒我们要警惕善恶的二元对立和两极分化。卡尔·荣格写道:“我们须谨防将善恶置于绝对的对立面。”凡人均有善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无论善与恶,都是一种评判,而“我们无法确保每一次评判都正确”。

道德抉择带来的折磨,无人能幸免。过去,在父权制社会出现前,人们认为道德评价是建立在明确的道德准则之上的,善恶明晰。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是父权制还是宗教,都可以做出残忍且暴力的决策。道德决策没有明确的准则,最终由人随意发挥(具有创造性)。我有一本关于道德智慧的新书,在书中把这种父权制称为“顺从文化”,并提出了一种德性伦理观点,以应对这种道德极权主义。从结构上来说,邪恶超越了任何一个个体的恶意。就我所知,信仰奥古斯丁主义 的格雷戈里·鲍姆(Gregory Baum)神父,是第一个将邪恶称为“恶魔”的人。

邪恶最初可能始于善意。人们真诚地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在为铲除邪恶而战,但最后可能会以令人发指的邪恶行为收场。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说:“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人世繁杂,没有纯粹的善。那些自诩绝对善良的人,其实是自欺欺人,而且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邪恶的始作俑者。

我在本书修订版的序言中提到过,羞耻感有可能使人类的恶达到极致,也有可能使人类的善达到极致。就这一点而言,羞耻感就具有恶魔性。心理学家斯蒂芬·A.戴蒙德(Steven A.Diamond)说:“‘恶魔’是指任何能够控制整个人的自然功能。”羞耻感是一种自然感受,正常情况下,发挥着监控一个人的兴奋或愉悦程度的作用。但是,如果羞耻感受到高压、崇尚完美主义的宗教和文化的侵蚀,尤其受到基于羞耻感、作为宗教和文化中介的源头人物的影响时,羞耻感就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身份象征。将羞耻感内化于心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天生就有缺陷、有瑕疵、身份低劣。这种感觉令人痛苦至极,于是人们就会调出防御脚本(或策略)以掩盖这种羞耻感,这些防御脚本(或策略)正是暴力、犯罪、战争和各种成瘾行为的根源。

本书第一部分将着重描述羞耻感如何成为自我厌恶、对他人的憎恨、残忍、暴力、野蛮、歧视行为和各种破坏性成瘾行为的根源。将毒性羞耻感内化于心,便是人类生活中恶魔存在的一个主要来源。 tWutvHd8LVqPZTV/B9wGhNy0yGU6XdyJRR9+P7h4lfSPsklLIkoibUwnrb/k5Bc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