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货币有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与法定货币(Fiat Currency)之分,两者有什么分别呢?商品货币指的是若把货币的“交易功能”去掉后,仍然有作为商品的价值、有实物支持的货币,例如黄金、白银,也包括金本位下的货币,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将美元与黄金挂钩)。而法定货币即背后没有实物支持,全凭政府法令成为合法流通的货币。1971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美元属于法定货币。
当通用的货币是商品货币时,通胀对大众的损害是有限的,因为它本身还有其作为商品的功能及需求,例如黄金及白银。金本位制度、银本位制度或复本位制度,当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时,货币本身便是锚。但由于商品货币以自身为锚,货币的供应量由金或银的供应量来决定,在对应经济急速增长或收缩时便缺乏弹性。
法定货币制度并没有实物在背后支持,即没有以实物商品作为定价的锚,这种“无锚之锚”的制度为经济调控提供了更大弹性。不过,作为协助市场运作的货币需要一个锚,即与某物直接或间接地挂钩,否则会增加交易成本。以现在的美元为例,虽然没有实物的锚,但物价指数和经济指数可被视为美元之锚;而在背后支撑法定货币的不是政府,而是民众对该政府及经济的信任。所以法定货币(也可以称为信用货币)的价值会受政府的财政状况及政策等影响。
法定货币让美国政府垄断财富分配
著名的“泰勒法则”(Taylor Rule)是常用的货币政策规则之一,它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变化进行调整的准则。乍一看,法定货币制度以物价及经济产出为锚,更贴合“货币的价值反映经济产出总量”这个理念,但法定货币制度也让政府取得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定价的垄断式的权力,这既能为调控经济提供弹性,也能为政府垄断财富分配提供更大的便利。
事实上,货币政策很容易被政治化,作为压迫其他政治势力、通过货币供应遮掩财政赤字、利用通货膨胀实现通胀税等的手段。而且,先不论政府是否存心要把民众财富转移至自己手中,站在政府的立场来看,增加财政开支和刺激经济扩张,营造虚假的繁荣表面,对任何在位者都是有明显好处的。所以法定货币制度更鼓励超发货币,催生通货膨胀及货币稀释效应的出现。
中西方金融史,随处可见政府利用货币发行免除金融机构责任的事件,只有短短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前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 ow Wilson)于1913年签署通过《联邦储备法案》,美国成立并授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委员会)独享铸币及调节货币价值的权力后。
美联储——银行中的银行
美联储于1913年成立,在这之前,美国于1791年及1816年已先后成立具备中央银行功能的美国第一银行(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和美国第二银行(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但在1841年至1913年成立美联储委员会期间,美国国内只有大量私人银行,而这些银行可自行发行银行券给当地民众作为交易之用。同样地,这些银行的银行券被市场信任,是因为银行声称这些银行券都有贵金属在背后支撑,持有银行券的人可以从银行兑换等值的黄金或白银。
不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万恶的金融业”很自然地会出现道德问题,如滥发货币和制作伪钞,加上经济不景气,在19世纪末导致银行多次面临信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1907银行危机(1907 Bankers'Panic)”,幸而最后被银行家们所拯救——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当时召集了众多银行家及富商为市场注资以支撑银行。美国国会为此通过成立国家货币委员会,研究这场银行危机的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政商之争,最后在1913年,由上任约9个月的威尔逊总统签署通过《联邦储备法案》,成立并授权美联储委员会独享铸币及调节货币价值的权力。
从以上这段关于美联储成立的历史,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100多年间,美联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国政府和私人银行,因为美联储正是他们合力促成的机构。从此,美联储成为银行中的银行,要求私人银行维持对存款的最低准备金率,并将这些准备金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如果私人银行客户想将存款证换成钞票,银行需向央行提取。美联储有美国政府作为后盾绝不可能倒下,民众对央行及其发行的新钞有无限信心,黄金在交易中的角色被美联储逐步淡化,而私人银行则有美联储作为后盾,是私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这极大增强了民众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
不过,美联储的成立和其所构建的民众信心,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以及推动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政府想增发货币再不用受制于黄金存量,而只需依靠民众对政府及央行的信心便可以随意做到。
美联储成加速通货膨胀起点
从历史节点来看,美联储的成立的确是通货膨胀全面加速的起点(见图1.6)。美国建立了民众对美联储及银行体系的无限信心后,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设定,让私人银行可以把信用规模扩张10倍,而每次美联储在市场上或从银行购买资产时,银行就会有存款到账并以之作为最低存款准备金,便能够让银行的信用以倍数扩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自2008年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以来,银行体系的存款持续增加。相反,当美联储把资产售予公众或银行时,便会令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降低,造成信用紧缩。
图1.6 美国通胀的发生与世界大事的关系
美联储成立后,美国政府才开始课税收取美元钞票,并将央行的政策与国家其他政策协调一致。基本上,美联储的角色是作为美国政府的影子助手,协助推动美国国策的施行。例如在美联储成立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联储为了资助战争,根据《联邦储备法案》,降低了美元对黄金的购买力。
最初,美国政府传递给民众的说法是,当战争或某突发事件完结后,政府会重新履行义务,但这次调整在大战结束后并没有得到恢复。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面临黄金储备流失造成的黄金需求告急的情况时,更是直接让“金本位制”消失,把美元变成本位货币。而美元本位制的出现,像开启了无锚之船,令通货膨胀有了无限扩张的可能。
自19世纪初美国政府免除银行偿付责任成为一种传统后,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都会允许银行以“暂缓偿付”的方式拒绝偿付债务,并通过舆论打压或辱骂参与“挤兑”
的民众。例如,美国政府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把囤积黄金的民众贬斥为自私及不爱国者,在1933年下令银行放假,并以法令禁止民众鼓吹挤兑。当政府能够允许银行不履行偿债的义务时,它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债务?
理应坚定拥护自由法治和契约精神的美联储,却一直是最没有道德底线的违约实行者。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依旧没变。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政策失误、美国政府的监管缺失等,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一层又一层的高杠杆投资行为模式被瞬间推倒,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个人和金融机构突然发现自己的债务规模要倍数高于资本,一时间,市场里无人能准确估计这场由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爆破引起的潜在减值规模有多大。这一不确定性令信用链瞬间断裂。
美联储在短时间内减息5%也不足以给经济及信贷市场带来正面效果,而被迫踏上了量化宽松之路,通过大量印钞购买金融机构及银行手中的不良资产,把“新”的活力注入银行体系,再一次免去了银行因为过度扩充信贷而招致的债务。美联储再一次拯救了大批金融机构,但即使调查结果显示华尔街存有大量刻意扭曲或隐瞒信息的行为,最终又能有多少牵涉其中的人受到惩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