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熬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灭北齐的战争中,杨坚一直在打酱油,可见他并不被宇文邕重视,原因如下:

第一,对于皇族和朝臣,宇文邕是更加信任皇族的。早在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邕就把五弟齐国公宇文宪、六弟卫国公宇文直、七弟赵国公宇文招、十弟越国公宇文盛、十三弟滕国公宇文逌全部晋升为王爵,让他们在朝廷担任要职。

第二,朝中关于杨坚的负面传闻太多了。齐王宇文宪告诉宇文邕,杨坚这人相貌异常,每次看到杨坚,他的心里都在打鼓。他觉得杨坚不是寻常之人,劝宇文邕早点除掉杨坚。内史中大夫王轨也提醒过宇文邕,皇太子恐怕撑不起北周的江山社稷,杨坚相貌异常,需要早点防范。

这些话都快让宇文邕的耳朵出茧子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继位后,曾派善于相面的赵昭为杨坚看相,赵昭说杨坚最多就是个柱国大将军。宇文邕本来对此深信不疑,可宇文宪和王轨也是宇文邕最信任的人。为了解除心中的疑虑,宇文邕找来了顶级的相面大师来和,让他给个准话。

宇文邕可能没想到,来和早就见过杨坚。据史料记载,他当时就对杨坚说了一句话:“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

来和相信杨坚会做皇帝,自然不会得罪他,而且他之前算出了杨坚的命数,却对皇帝隐瞒了此事,现在再改口就有欺君的嫌疑,于是来和紧咬牙关,声称杨坚是个厚道人,可帮助大周镇守地方,若担任将领则可战无不胜。

听了来和的话,宇文邕放下了一点戒备心,但单是如此还不足以让杨坚免遭杀身之祸。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很警惕这些以种种面貌出现的政治预言。如后世隋炀帝杨广就因为“李氏”预言杀了李敏,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武氏”预言杀了李君羡。相比之下,杨坚的相貌异常直接在明处,加上他又活在人人可以当皇帝的南北朝时期,如果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他的坟头草早就应该几尺高了。可宇文邕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可以镇住杨坚,这才一直没有痛下杀手。

灭了北齐后,宇文邕先是让杨坚做了十个月的定州总管,之后又把他调到兖州做总管。

宣政元年(578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宇文邕积劳成疾,在长安病逝。二十岁的皇太子宇文赟登基称帝,史称北周宣帝。太子妃杨丽华晋升为皇后,杨坚凭着皇帝岳父的身份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重回长安。

宇文邕过于耀眼霸气,杨坚斗不过他,只能伏低做小,可他的儿子就没这么能干了。面对自己这位混账透顶的女婿,杨坚的心态就两个字——轻松。

为什么说宇文赟混账呢?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不适合做皇帝。

古代的明君都会治国,但不一定会教育孩子。宇文邕是个明君,自然希望儿子宇文赟能继承他的优点,做个好皇帝,可宇文赟资质平庸,宇文邕就选择了高压教育。不管寒冬酷暑,宇文赟都必须跟上父亲的节奏,一日不落地参加朝会。宇文赟喜欢喝酒,宇文邕为了控制他,规定不允许往东宫送任何酒,还派官员监视宇文赟的一举一动,让他们随时向自己报告。宇文赟每次犯错,宇文邕都用棍棒、鞭子予以痛打。宇文邕还告诉宇文赟,前朝被废的太子有很多,他可以随时废黜宇文赟,立其他皇子为太子。

在父亲的高压教育下,宇文赟的少年天性被彻底泯灭。他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连人身自由也没有。他感受不到父亲的爱意,自然也不懂爱人,心里充满了仇恨、厌世的情绪,最终性格彻底扭曲。为此,不少朝臣都劝宇文邕换个太子,可宇文邕认为其他皇子也不行。宇文邕没学过心理学,如果他知道一个孩子年少时缺失了某些东西,一定会在以后疯狂地找补回来,恐怕他拼死也会把宇文赟换掉的。

宇文邕驾崩后,宇文赟毫无悲痛之情,连样子都懒得装。他指着身上被打出来的伤痕,对宇文邕大骂道:“你死得太晚了!”

按照礼制,父亲去世,儿子要守孝二十七个月,帝王可以以日替月,即至少要守孝二十七天,可宇文赟只过了十天就把先皇下葬,脱掉孝服,为自己登基庆祝。

没了父亲压在头上,宇文赟开始为所欲为。他规定,朝廷中仪同三司以上官员的女儿必须等他选过之后才能嫁人。别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后、一堆嫔妃,宇文赟直接立了五个皇后,其中尉迟炽繁还曾是他的侄媳妇,因被他酒后强奸而招揽入宫。

此外,宇文赟还做了许多荒唐事,只为找回少年时期丢失的自尊。

宇文邕灭佛,宇文赟偏偏支持佛教。他专门制作了一座佛像和一座道教的天尊像,自己坐在两座铜像的中间,接受群臣的朝拜。

这还不够。宇文赟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像“高”“大”“上”“天”这些字只有他有资格用,于是让天下姓“高”的人全部改为“姜”姓,连宇文邕的庙号也从“高祖”改为“长祖”。

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宇文赟突然宣布退位,七岁的太子宇文阐登基,并改元大象。宇文赟厌倦了皇帝的生活吗?当然不是,他就是觉得皇帝已经不符合他的神圣身份了,他想做太上皇。此后,他自称“天元皇帝”,对臣子也不再自称“朕”,而是改称“天”,发布的文书称为“天制”“天诏”“天敕”。大臣们如果想见他,必须先吃三天的斋饭,再沐浴清洁身体后等一天。

北周建国以来,皇帝最怕权臣独揽大权。当时朝中最有威望的是齐王宇文宪,宇文赟害怕宇文宪的存在威胁到自己的位置,竟然对另一位重臣宇文孝伯说,如果他能除掉宇文宪,就把宇文宪的官职、爵位都赏给他。被宇文孝伯拒绝之后,宇文赟又找到于智、郑译,最终设计将宇文宪缢杀。

遭殃的王爷不止这一个。之前,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政策是提拔宗室,让他们辅佐朝政,宇文赟却和父亲反着来,逼着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离开长安,到封地就藩。没了宗室王爷的制约,以杨坚为首的朝臣再也没有任何忌惮。

宇文赟为政期间,根据《周礼》设置了天子四官,即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丞。他以越王宇文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随国公杨坚为大后丞,而这四个人成了当时北周最有权势的人。没过多久,宇文盛就藩,杨坚晋升为大前疑,成为北周第一重臣。

杨坚虽然升官了,但日子还是过得苦哈哈的,而他痛苦的根源就是他的女婿宇文赟。这孩子从小就没安全感,自己没本事,看谁都是威胁,杀了叔叔宇文宪和一批不听话的朝臣,把王爷们发配到地方,随后就把矛头对准了潜伏在朝堂上的危险分子,比如生具异相的杨坚。

面对杨坚,宇文赟的心情其实十分矛盾。一方面,杨坚的相貌过于异常,似有人主之风,让他不能不忌惮;可另一方面,杨坚是他的岳父,两人打断骨头连着筋不说,这些年杨坚还一直在朝中低调做人,大家都说他的好。

杨坚没有犯啥大罪,宇文赟实在找不到下手的理由,最后只能把怒火转移到皇后杨丽华的身上,扬言要赐死她。如果杨丽华被杀,皇室和杨家就算是结了仇,到时候只要杨坚有异动,收拾他就有理由了。危急时刻,独孤伽罗独自一人跑进宫,跪在宇文赟的面前苦苦哀求,甚至脑袋都磕破了,才最终保住了杨丽华的性命。

宇文赟不甘心就此罢手,又单独召见杨坚,这一次他暗中布置了刀斧手,如果杨坚表现异常,立即就会被剁为肉泥。没想到,杨坚犹如坐定的老僧,言不闪烁,面不改色,成功躲过了一劫。

经此一事,杨坚决定离开长安,先到外面避避风头。为此杨坚想起了沛国公、内史上大夫郑译,此人既是皇帝宠臣,也是杨坚的太学同窗好友。

杨坚去找郑译。他摸不透郑译的心思,所以话说得非常委婉:“你我相识多年,你也知道我不是贪恋权位的人,早就想到地方上享清福了,你能不能找机会替我向皇帝讨个地方官做?”

宇文赟是郑译的靠山,可他昏庸残暴,不拿江山社稷当回事,郑译对大周的未来也充满忧虑。郑译觉得,大周的江山社稷大概率会落到某位权臣的手里,而满朝文武大臣里,杨坚最不像是平庸之徒,所以他早就生了巴结的心思。见杨坚找来,郑译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向杨坚表达了心意:“以随国公您的名望,天下都可归心,我还想跟着您求富贵呢,哪能拒绝您的要求呢?您就放心吧,这事我会替您办的。”

当时宇文赟打算发动灭陈战争,让郑译做主帅,郑译趁机给宇文赟洗脑,说前线需要一位贵戚重臣坐镇,就这样推荐杨坚做了扬州总管。

把杨坚赶到外地,眼不见心不烦,宇文赟的心里美滋滋的。杨坚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任命书后,却陷入了深思。他的心里犯起嘀咕,开始后悔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取不一定是得,舍不一定是失,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别指望能霸占所有的好处。对杨坚来说,做地方官确实可以远离是非旋涡,可一旦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圈子,他就连争权夺利的机会都没有了,长远看是得不偿失。更何况,杨坚认为宇文赟贪酒放纵、沉湎女色,说不定哪天就驾崩了,到时候他如果不在长安,被别的权臣捷足先登,就悔之莫及了。

杨坚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暂不离京,只是不再上朝,对外的说辞是患了“足疾”。

不出杨坚所料,宇文赟只用三年就掏空了身体。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赟巡幸天兴宫,游玩过程中突感不适,急忙返回皇宫。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于是让刘昉、郑译、颜之仪等文臣进入卧室,准备让他们起草诏书,安排后事。

此时宇文阐已经登基称帝,不存在皇位之争,可宇文阐只有八岁,无法亲政,宇文赟还需要给儿子指定一位辅政大臣。御榻之前,大臣们眼巴巴地等着宇文赟的最后指示,可宇文赟偏偏已经说不出话来。这个时候,奉命起草诏书的大臣就拥有了特权,他们的笔头将决定一切。

郑译是杨坚的好朋友,自然首推杨坚做辅政大臣。

刘昉是博陵望都人(今河北保定市望都县),大司农刘孟良的儿子,不属于关陇军事集团,在朝中没有政治根基。他早前因为父亲的缘故进入太子宫,成了宇文赟的随侍大臣,得其信任全靠投机取巧、曲意逢迎,如今最大的靠山要倒,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北周建国以来,真正控制朝堂的是宗室的王爷,这已经形成了惯例,可这样的惯例不符合刘昉的政治利益。说白了,推举宗室王爷上位,他们不一定会感恩,可推举此时正处于低谷期的杨坚上位,厚道的杨坚一定会感恩戴德,投桃报李。于是刘昉同意郑译的意见,提出随国公杨坚既是皇后的父亲,又是大前疑,在朝野素有威名,由他辅政最合适。在场的御饰大夫(宇文赟首创的掌御饰之职)柳裘、内史大夫韦謩、御正下大夫皇甫绩均表赞同。

一切顺利推进,没想到杨坚这个时候却固辞不受。刘昉看穿了杨坚的虚伪,说道:“你杨坚想干就立马进宫,不想干我刘昉就亲自做辅政大臣!”吓得杨坚立马进宫。就在当天,北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年仅二十二岁。

这一年,杨坚刚好四十岁。

早在西魏时期,杨坚就被加封公爵,做了骠骑大将军,可在随后的二十几年里,他一直被皇室打压,被兄弟嫌弃,活得战战兢兢。

人在低谷的时候,上进心会是最大的折磨,而杨坚完美诠释了低谷时期最好的生活方式:接受自己处在低谷的现实,隐藏自己的欲望,修炼自己的心性。只要熬过去,熬死所有对手,熬到老天爷都看不过去,翻盘的机会就来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在杨坚之前有司马懿,在杨坚之后有李渊。事实证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9UXk4rz2A9ZzC+L2px32RPCoabvVw333e8dkw3Ak+u+RWh1pe6KlTMczdSEH9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