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战定乾坤

内部的隐患解决了,可杨坚面临的外部祸患还有一堆——尉迟迥起兵后,派人联络了北方的突厥、江南的南陈、江陵的西梁,希望他们出兵相助。

这三大势力和尉迟迥是有共同利益的,可以一起对付杨坚,问题在于尉迟迥联络他们的时机不对。此时的尉迟迥就是一个据守邺城的地方长官,虽过往功勋显赫,但离打败杨坚、控制北周全境还早,大家凭什么帮他冲锋?各方势力要考虑现实,趋利避害、权衡利弊,不见兔子不撒鹰才是常态。如果尉迟迥和杨坚交手了,而且胜利了,三大势力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站队尉迟迥,但现在为时过早,所以面对尉迟迥的邀约,他们都一边说好,一边继续观察局势。

杨坚很聪明,看透了突厥等方的心思,于是,他选择各个击破。

北周和突厥早就有姻亲关系,突厥曾派人来求娶千金公主。这一次,杨坚果断将千金公主打发上路,因为知道突厥人一心求财,他还给了公主一笔丰厚的嫁妆,并给突厥的佗钵可汗送了一堆金银珠宝。突厥被稳住了。

西梁是南梁皇室后裔在今湖北一带建立的政权,一心想着复国,所以有西梁官员建议和尉迟迥联合,趁机浑水摸鱼。刚好西梁使者柳庄在长安,杨坚软硬兼施,让柳庄回朝后告诉西梁明帝萧岿,说他愿意和萧岿结盟。萧岿认真研判了局势,断定杨坚得到了北周官僚集团的支持,迟早会改朝换代,最终选择了站在杨坚一边。

对待南陈别无他法,就是硬碰硬。只不过南陈暂时没有过江决战的勇气,虽然有心和尉迟迥联合,最终还是偃旗息鼓了,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没了第三方掺和,杨坚大军和尉迟迥大军的对战在沁水附近展开。

沁水是黄河的支流,发源于今山西省平遥县,由北向南,在今河南省武陟县白马泉(左岸)流入黄河。当时北周大将韦孝宽正驻扎在沁水南岸,而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沁水北岸的武德郡,双方已经对峙了一段时间。

北周一边,监军高颎认为不能再拖下去,提议在沁水之上搭建一座桥梁,渡河决战。这个提议风险很大,因为尉迟惇以逸待劳,只要在河边埋伏大军就可以围歼韦孝宽的军队。可尉迟惇是个书呆子,兵书告诉他“兵半渡而击之”,他就真的要等一半的北周军队渡河,为此还特意下令退军,给韦孝宽的军队让路。韦孝宽打了一辈子仗,没遇到过这种给敌人送分的对手。他传令擂鼓,命北周将士迅速渡河。高颎更狠,直接命人焚毁桥梁,告诉将士们这是背水一战。

一个在退却,一个在前进,两军的士气完全相反。遭到一番屠杀后,尉迟惇的大军彻底溃败,尉迟惇逃回相州。

大象二年(580年)八月,邺城之下,双方展开了决战。

尉迟迥有十三万大军,还有五万援军在来邺城的路上。别看尉迟迥已六十多岁了,可他身穿铠甲,虎虎生威。邺城的百姓仰慕尉迟迥的风采,也想看看北周内乱的热闹,最后竟然聚集了几万人在旁边观战。

尉迟迥麾下有一支“黄龙兵”,因士兵们头戴绿巾、身穿黄袄,队伍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黄色的巨龙而得名。“黄龙兵”都是关中人,作战勇猛,韦孝宽越打越吃力。照这样下去,等尉迟迥的五万援军一到,韦孝宽就只能落荒而逃了,就在这时,一个叫宇文忻的将军逆转了邺城之战的走势。

宇文忻出身关陇集团,是后来设计建造大兴城、隋文帝陵寝、隋长城的建筑大师宇文恺的哥哥。他从小就很机灵,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模仿打仗的游戏,每次他都是指挥者。长大后的宇文忻在军事上展露才华,他曾经放出豪言:虽然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几位都很厉害,可要是和他生在一个时代,他不会让他们独擅高名。

邺城之战情况危急,关键时刻,宇文忻突然下令让弓弩手瞄准在旁边看戏的邺城百姓。这下老百姓傻眼了,他们只想看戏,并不想卷入战争无辜送命,看到羽箭朝人堆飞过来,他们赶紧往家里跑,邺城方面的军阵一下子被冲得乱糟糟的。见效果达成,宇文忻大声喊道:“叛贼失败了,叛贼失败了!”这个军事决策虽然缺德,却能逆转局势,足以让宇文忻名垂千古。

古代的战争,大多数胜者都是以多打少、以强凌弱,但弱势的一方反败为胜的例子也很多,惯用的手段就是“假装活捉敌军主将”“砍断敌方的帅旗”“扯着嗓子喊敌军败了”,效果奇好无比,如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和李世民就靠这个套路干掉了不少劲敌。

敌军自己乱了手脚,韦孝宽抓住战机,发动冲锋,将尉迟迥逼入邺城。北周军继续进攻,很快就攻陷了邺城。

尉迟迥拿着弓箭负隅顽抗。他看到一个人冲了过来,正准备将其射杀,却见来人脱掉兜鍪,高喊道:“尉迟将军,你还认得我吗?”

此人正是崔弘度,他的妹妹嫁给了尉迟迥的儿子,两人算是姻亲。崔弘度说道:“今日是为了公事,无法顾念私情。我过来找你,是怕你落到别人手里受到侮辱,事已至此,尉迟将军就别再抵抗了。”

尉迟迥听后把弓箭狠狠地摔在地上,随后自刎身亡,崔弘度命人割掉其头颅,就此结束了这仅持续六十八天的战争。攻陷邺城后,杨坚一把大火焚毁了这座北齐旧都,断绝了北齐百姓的复国念头,随后他将百姓迁到河南安阳,并让长子杨勇负责管理北齐旧地。之后,八月二十七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投奔南陈。十月二十六日,益州总管王谦被杀。三大总管起兵四个月,就被杨坚彻底镇压了。

杨坚究竟胜在了哪里?一是合纵连横工作做得到位,二是人才使用十分得当,三是对手无能给了他机会。

杨坚最大的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自己摆在了正义的位置上。所有人都知道杨坚是窃国者,可只要他还没窃国,世人就不能指控他。这时候各地的军事势力要怎么选择呢?选择对抗杨坚,他们自己就是叛军,可如果不对抗,杨坚就能坐享其成。正犹豫间,李穆归附了,这件事成了政治的风向标,让天下群雄有了参照。只这一手棋,杨坚就把全国战争变成了局部战争。

会用人的雄主是无敌的。杨坚重用韦孝宽,充分利用他的战略定力和人格魅力,让他在战场上起到了定海神针的效果,这是青年将领们做不到的。杨坚起用高颎,是利用他的忠诚不移和能豁出命的勇气,而高颎的表现最终也没让杨坚失望。

再看看尉迟迥,他没有军师,没有猛将,把十万大军交给读书读傻了的儿子,丢掉了最重要的防御工事。更离谱的是,邺城之战中,尉迟迥居然允许几万百姓在旁边观战,让他们成了不可控的因素。能祭出如此昏着儿的主帅,尉迟迥算是独一份。

此外,尉迟迥在战术上也落了下风。尉迟迥联络突厥政权,让他们南下入侵;联络南陈政权,让他们出兵相助;联络西梁皇室,让他们浑水摸鱼,干扰杨坚。这些战术布置没问题,却失了道义,明明是为了清君侧,到头来却成了卖国贼。只要外敌入侵,遭殃的一定是老百姓,对此百姓嘴上不说,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人都有私心私欲,精明的人会隐藏起来,像尉迟迥这样把野心私欲都摆在桌面上,还想让北周的官僚集团追随他,未免有些太天真了。

三大总管之战是杨坚的立威之战,也是立国之战。消灭了最强大的军事势力尉迟迥,杨坚在北周境内再无敌手,这场战争自然意义非凡。不过,杨坚最大的收获还是在朝廷内部。

想要篡权夺位,获得盟友的支持至关重要。以前,杨坚觉得刘昉、郑译是他的过命之交,可经历过世事,杨坚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战争结束,百废待兴,朝廷有许多政务等待处理,可刘昉和郑译整日花天酒地,宴饮享乐,沉浸在做开国功臣的幻想中,根本不拿政务当回事儿。在杨坚眼里,他们成了厚颜无耻的政客,而非顾全大局、替他筹谋国事的政治家。

杨坚撤掉了丞相府司马刘昉,让高颎接替了他的位置。郑译官居丞相府长史,负责丞相府大小事务,杨坚却传下命令,任何人不许向郑译汇报工作,很快就架空了他。郑译害怕大祸临头,主动递交了辞呈。

大象二年(580年)九月,杨坚自封为大丞相,废掉左右丞相之职。十月,杨坚诛杀陈王宇文纯。十二月,北周皇室封杨坚为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杨坚诛杀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皇室封杨坚为相国,让他总领国家政事,并许他拜见帝王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名,享九锡之礼,建天子旌旗,加强出入警戒。

古代禅让自有一套程序。权臣要先做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让自己享有天子的待遇,再由皇帝三让、权臣三辞,以示权臣受命于天,登基合乎礼仪。等这些都做完了,再选个黄道吉日,权臣就可以改朝换代,开创自己的王朝了。

杨坚的篡位流程已经走到最后一步,选个什么日子合适呢?天文学家庾季才给杨坚算了个好日子——二月甲子日。

二月的太阳从正东方出来,进入天空的正位,而甲是天干的开始,子是地支的开始,二月甲子正值惊蛰,阳气复苏、万物萌动,最适合皇帝登基。当年的周武王在二月甲子即位,周朝传承了八百年,这么看来这日子太吉祥了!

到了登基的日子,杞国公宇文椿捧着册书,大宗伯(掌管礼仪制度的最高级别官员)赵煚捧着传国玉玺,一一授予杨坚。杨坚头顶白纱帽,身穿黄袍,接受了册封诏书,正式登基称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穿黄色龙袍的帝王,这个习俗一直传到清朝末年。

杨坚是随王,按照惯例,新的国号应该定为“随”,可杨坚觉得“随”字有走的意思,不太吉祥,便改成了我们熟知的“隋”,一个崭新的时代随之开启。

新朝新气象,杨坚使用的新的年号是“开皇”,它的讲究更大。

在道教的世界,宇宙万物演化有五个阶段,分别是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也称“五大劫难”。每逢天地毁灭、轮回重生的时候,道教的元始天尊就会“开劫度人”,开创新的时代。杨坚选定“开皇”为年号,应该有两个意图,一是向道教示好,二是暗示他自己是救济众生、开劫度人的元始天尊,抬高自己的地位。

这一年,杨坚四十一岁,正是一个男人思想成熟、年富力强的时候。早年的人生经历给杨坚的性格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些也影响了他建立的新政权:

第一,杨坚生活在权贵横行、弱肉强食、不讲秩序的时代,之前他是勋贵大臣,皇亲国戚,可如今天下是他杨家的,卧榻之侧岂容猛虎酣睡?于是杨坚做了皇帝后,执政的最重要理念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关陇集团的政治地位。这种改革从朝廷的官制、礼仪到律法、文化、宗教等,涉及方方面面。

第二,杨坚的性格过于沉稳理智,但沉稳容易走向刻板,理智容易变为寡情。最关键的是,过去的十几年里杨坚被皇帝打压、被家人嫌弃,生活在毫无安全感的环境中,这让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态度,而这直接影响了隋朝的政局。 rOv6Wt8yvtmqu8E1ldXPzrFJtzjBsXzYThscaBt5bA70t/u4GDbYKpT6J3JOvJ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