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计算工具:在计算器发明以前,人们如何进行复杂的计算?

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的计算问题,你可以借助计算器轻松获取答案,那么古人怎么办呢?事实上,早期人类的计算工具包括石子、手指、结绳、小木棍等。随着计算量增大,人们对计算效率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又出现了多种新的计算工具。

罗马嵌珠算盘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欧洲人使用的是罗马数字。罗马数字之间的运算十分烦琐,人们通过罗马算盘可以简化罗马数字间的运算。罗马算盘大约出现在公元元年,考古发现的实物较多。它有手掌大小,一般由青铜制造,有小珠嵌在上下两条沟槽中,可以滑动但不能取下。算盘共有九位,从左边起,第一位到第七位表示整数,在算盘中间标有字母I、X、C等,分别代表数位个、十、百等。每位有上、下两条沟槽,上部一颗珠,当五;下部四颗珠,每珠当一。第八位和第九位表示分数,这是为了适配罗马的度量衡以及货币计算。

土盘与算板

土盘是指铺上细沙的平板,这种工具可以用来写字和计算。土盘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伴随着古代印度数字一起传入阿拉伯世界并广为流传,后来逐渐被纸笔计算所取代。罗马时代还有一种类似的蜡板,将蜡熔化后倒在平板上,凝固后可以写字记数,可反复使用。

赖施(GregorReisch,1467—1525)《哲学家的珍宝》(1503)中的插图

算板是在木板或石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线纹,上面放卵石或木钉(叫作算子)来记数和计算。在斐波那契的《计算之书》(1202)将印度阿拉伯数字引入欧洲之后的300多年里,阿拉伯数字逐渐定型并流传开来。人们把使用新数字的计算技术称为“算法”,把用纸笔和新数字的计算者称为“ 算法家 ”,以区别于使用古老算板的“ 盘家 ”,两种计算技术并行了数百年。这幅16世纪初的欧洲版画,反映了这两大派的竞争,左边的是使用印度-阿拉伯数字的算法家,右边是老派的算盘家,中间的女性是公证人。16世纪以后,算板在欧洲逐渐被淘汰。

算筹与筹算

算筹是用来记数或计算的一种由竹、木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工具。考古工作者在春秋战国和汉代古墓中发掘了大量算筹实物,例如1954年在湖南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了40根算筹,长短一致,每根长12厘米;1986年在甘肃放马滩战国墓中出土了竹制的圆棒状算筹21根,每根长20厘米、直径为0.3厘米。古人把算筹装在袋中随身佩戴,称为算袋。在汉代,佩戴算袋就已经非常流行。到了唐代,算袋一度被规定为文武百官上朝时的必佩之物,以便随时进行计算和决策。

利用算筹进行计算的做法被称为筹算法,筹算法中用算筹摆放表示的数字被称为筹算数字,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400年前后成书的《孙子算经》中,这是一部供数学初学者使用的入门读物。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与中国古代筹算数字对照表:

中国古代筹算数字

筹算数字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每种9个符号。在实际运用时,需要交错使用:个位、百位……使用纵式;十位、千位……使用横式;用空位表示0。例如8“ ”加上9“ ”等于17“ ”。用这种纵横相间的算筹,加上用空位表示0,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分数、小数、正负数等。筹算虽然具有简单形象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时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后被计算更加简便的珠算所替代。

《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算盘

中国穿珠算盘

算筹曾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随着计算量的增大和问题的复杂化,算筹被珠算盘所取代。“珠算”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数学家徐岳(?—220)所著的《数术记遗》(190)中,书中记载了14种算具及算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唐宋时期,与今天基本一致的珠算口诀大量出现,使珠算能够做到“心到、口到、手到”,三者配合,运珠如飞。宋代张择端(约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的柜台上出现了与现代算盘形制相同的算盘。

元明时期,珠算的发展达到鼎盛,上到国家机关,下到酒肆客栈,都要借助算盘来完成计算。程大位(1533—1606)在其所著《算法统宗》(1592)一书中详细记述了珠算规则,完善了珠算口诀,开创了珠算计算的新纪元。18世纪,中国算盘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相遇,相比欧洲的笔算和计算尺,中国人还是钟情于携带方便、计算准确的算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正式纳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纳皮尔筹

15—16世纪,随着航海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采矿业的崛起,数字计算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计算得准且快,因此人们需要探索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1617年,英国数学家纳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在格子乘法 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名为“纳皮尔筹”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等计算。纳皮尔筹一般有2个或4个面,筹的每面按一定规则写上乘法表,筹的数量根据要计算的数值大小决定。四面筹一套10个,可计算五位数及以下乘法,另有平方筹和立方筹。纳皮尔还设计了存放这些筹的盒子,并规定了筹在盒中的放置方式。17世纪初,纳皮尔筹发明不久便经传教士传入我国,被称为“筹算”,与我国古代的筹算恰好同名。

纳皮尔筹

计算尺

纳皮尔不仅发明了算筹,更发明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对数。1614年,他在《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中论述了对数及算法。对数可以将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在大大降低运算难度的同时提高计算速度。

1620年,英国数学家冈特(Edmund Gunter,1581—1626)利用对数以加减替代乘除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 对数尺 。此后,各种形态的计算尺相继诞生。从计算尺被发明到它被袖珍电子计算器取代的三百多年中,计算尺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

计算尺

计算器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发明了最早能进行加减法的加法器。1671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在帕斯卡加法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完成了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器。电技术普遍应用后,计算器由单纯的机械装置逐渐改进为电机装置,计算速度有所提高。1823年,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发明了差分机,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按照设计者的安排自动完成整个运算,这台机器蕴含了程序设计思想,为现代计算机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斯卡发明的加法器(1642)

20世纪,随着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科研人员需要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信息材料,因此需要有大容量、高速度、高精度的计算工具。另外,由于战争原因,军事部门对计算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机电式计算器的运算速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然不能满足需要。1946年6月,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提出设计报告《关于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的初步探讨》,并实际制成了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思考题

1.筹算数字 相加之和是多少?用筹算数字表示。

2.中国穿珠算盘表示数字时,一颗上珠靠梁表示5,一颗下珠靠梁表示1;下珠满5用一颗上珠代替;本档满10,用左档一颗下珠靠梁代替。根据下列算珠的位置读出相应的四个数字(规定最右侧均为个位)。

3.根据下列数字,仿照上题画出相应的算珠(规定最右侧均为个位)。 JMOQ511doparNrnotR7tCcw7JPqy0RYThsfcbNUH+nfowc3lw49BLw87LT4blD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