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可以表示任何想要表达的数字,这在数学上属于记数法的范畴。
人类在蒙昧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识别事物多少的能力,原始人首先注意到一只羊和许多羊在数量上的差异;一只羊与一头牛也是不同的。人们在最初记数的时候可能是用手指,后来使用结绳或在石头、动物骨头上契刻等方式来记数。
公元前4000年前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只羊、一头牛、一棵树……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共通的 抽象 性质,这就是 数 。这时,记数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数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符号。表示“5只羊”时,人们不再使用5个表示羊的符号,而是写一个表示数字“5”的符号,然后再画上一个表示羊的符号;表示“5头牛”只需要把羊的符号换成牛的符号就可以了,而数字符号保持不变。从此,数字具有了抽象性。
随着人类需要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最终出现了相对完善的用于书写的记数法。记数法有三个要素:(1)记数符号;(2)累数值与位值制;(3)进制。
首先来看累数值与位值制。
始建于3 900多年前的卡纳克神庙是目前发现的古埃及最大神庙,神庙中有一处石刻的图案如下:
卡纳克神庙某处的象形数字图案
这便是古埃及象形数字——古埃及人发明的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中的数字符号。象形数字用一道竖线表示1,10像一扇拱门“
”,100像一条绳索“
”,1 000像一朵花“
”……那时,古埃及人通常把较小的数位放在前面,所以上面的象形数字表示6 789。埃及象形数字是十进
累数制
记数法,所谓累数制,是指每个较高的单位用一个新符号表示,记数时依次重复排列这些符号,用相加的总和来表示数量。显然,累数制有明显的弊端——需要重复画许多数字符号,而且当需要表示更大的数量级时,就需要创造新的符号。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十进 位值制 记数法。位值制,指的是一个数用一组有顺序的数码来表示,每个数码所表示的大小,既取决于它本身的数值,又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例如数字1在个位表示1,在百位则表示100。与累数制相比,位值制的优势一目了然。
进制是人为规定进位的记数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记数法,其中十进制是比较常见的。十进制以数字10为底,当个位数字从1开始增加到9后便达到个位的上限,当数字进一步增加时需要用新的数位——十位,此时数字从10开始,11,12,…,如此继续下去。
殷商的 甲骨文 已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从最小的基数1起到10,及100,1 000,10000都有专门的符号。利用这13个符号,可以表示100000以内的任意自然数。
甲骨文基本数字
在我国,十进位值制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不可考。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已经比较完善,在数学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并不是所有记数法的进制都以10为底。公元前34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一套六十进制的楔形文记数法。直至今日,六十进制记数法仍用于角度计算、地理坐标和时间表述等方面。另在中国农历中有六十甲子的概念, 十个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这种六十进制的“干支纪年”至迟在东汉初年已经普遍使用,至今没有间断过。我们常用“半斤八两”形容“不相上下”,这是因为古人曾经使用过十六进制重量计量单位。今天,在计算机中,通常用二进制来存储和处理各种数据。
目前,世界上人们使用的文字至少有上百种,在记数时却使用同一种数字——阿拉伯数字。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这一共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成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人开始广泛使用婆罗米数字。5世纪,婆罗米数字已演变为较完善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种记数法对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这些数字符号表达简洁,易于书写和辨别;另一方面,便于产生高效的运算方法。8世纪,它们通过印度的外交使节被带到巴格达宫廷;到了11世纪,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印度记数法得到了普及,从宫廷天文学家到市场的商贩都使用这种数字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在中世纪,由于记数符号的不同,阿拉伯数字分为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
印度-阿拉伯数字符号的演化
阿尔·卡西(al-Kāshī,约1380—1429)《算术之钥》(1427)中的东阿拉伯数字
12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1175—1250)年轻时曾游历过北非,亲自感受到(西)阿拉伯数字的便利,后来将其传入欧洲。因此欧洲人将这种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当然,今天我们知道,严格来说,它应该被称为“ 印度-阿拉伯数字 ”。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欧洲人使用的是罗马数字。罗马数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直至14世纪以前流行于欧洲各国。与阿拉伯数字相比,罗马数字表述烦琐,很难产生高效的运算方法。到了15世纪,阿拉伯数字及其运算方法取代了罗马数字及其运算方法,并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在接下来的500年中,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不断扩张海外市场和殖民地,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遍世界各地。
中国传统的筹算数字和汉字数字本质上也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而且,我国很早就产生了便于记录和计算的算码(如苏州码子),所以早期传入我国的印度数字和东阿拉伯数字并无优势。19世纪末,由于大量翻译欧美和日本数学著作的需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已是大势所趋。1875年,美籍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刊刻的《笔算数学》用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一、二、三等汉字数字,这是中国第一部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数学著作。
京张铁路青龙桥站保留的刻有苏州码子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与其说阿拉伯数字是某个民族的发明,不如说它是人类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1.公元2000年为农历庚辰年,则公元2009年为农历___年。
干支纪年表
2.罗马数字采用七个字母作为基数:I(1)、X(10)、C(100)、M(1 000)、V(5)、L(50)、D(500),主要记数原则如下:
①相同数字连写,表示这些数字相加之和,如Ⅲ=3;
②较小数字在较大数字右边,表示这些数字相加之和,如Ⅷ=8;
③较小数字在较大数字左边,表示大数减小数之差,如Ⅳ=4。
以下是部分阿拉伯数字与罗马数字对照表,请根据已知信息,将表格中的空缺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