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正念与其他形式干预的区别

初次练习正念的人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思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其中最常见的是将正念和其他形式的练习相混淆。诚然,正念的练习形式(如静坐、闭目、呼吸放松)看似与某些干预具备相似性,但当我们了解了正念的概念和内涵之后,亦不难将其与其他形式的干预进行区分。

一、正念与超觉冥想

正念初学者最多的疑问之一是正念和其他形式的冥想 的区别。在提及正念和超觉冥想的差异时,需要首先厘清正念(mindfulness)和冥想(meditation)的区别。

目前没有发现系统的学术研究来探讨正念和冥想的区别,在此也仅做一些初步讨论。正念和冥想两个词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成分,也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和广义的概念。从广义上看二者有交叉,但是不存在严格的从属关系。

正念是对此刻不评判地、有意地觉察。而冥想没有共识性的概念,大致也是注意力训练乃至集中的方式。所以正念作为注意力训练的一种,从注意力的操作上来看,是被涵盖于冥想之中的。从心理操作的角度看,正念属于冥想的一种,这也是多数研究者秉持的观点。我们常说的“正念冥想”,即以正念操作为基础的冥想,则更是隐含了这种观点。

但是从形式上看,正念似乎包含了比冥想更广泛的练习方式。冥想基本上是以静坐、闭目这种安静的形式进行,但是正念除此之外,还包括行走、进食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练习。只要是不评判地觉察当下,任何方式都可尝试进行正念练习。更有甚者,按照接纳承诺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的观点,正念是可以“非冥想化”的,仅仅是解释正念的原理进行心理教育,让来访者领会,不需要冥想练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的效果。

然而,在最狭义的概念上,正念和冥想极为相似。因为正念的主要练习形式是静坐,而冥想中涉及注意力的操控仍是以觉察呼吸为主。因此,在某些语境下,正念甚至可以等同于冥想。

有了对正念和冥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我们就能比较好地区分正念和超觉冥想了。

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TM)是指通过默念音节或颂词(mantra)的方式对当下保持觉知。超觉冥想是除了正念冥想之外,另一类较为常见的冥想练习。应该说,超觉冥想是此前提到的注意聚焦(focus attention)冥想的代表,而正念冥想则是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冥想的代表。超觉冥想和正念都强调安住此刻,而且研究也证实了超觉冥想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积极的作用。

两者的区别在于练习的侧重点不同,超觉冥想更注重注意力的集中、排除杂念,因此超觉冥想有特定的咒语音节需要颂持,在默念的前提下达到注意力全然投放在默念对象上的专注状态。而正念练习没有专门制造某种注意力集中的载体,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相对客观的存在上,如身体的感觉、呼吸的过程、声音的属性、食物的味道等。另外,正念虽然专注于当下,但不强调注意力的集中,而是更注重觉察的状态,在觉察的前提下注意力可以集中,也完全可以不集中。尤其是注意力分散出现了心智游移,及时觉察到内心的活动,再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温和带回,这些过程更能凸显正念练习的特点。此外,正念也不去评判练习中的状态,如当注意力涣散、分神严重,或者很久都没能觉察到心智游移的情况时,正念对此并不进行好坏的评价,而是视作此刻个体真实的状态,并留意个体处在和预期不同的状态时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活动。

二、正念与瑜伽

有过瑜伽经验的人在接触正念练习时,会觉得正念与瑜伽比较相似。确实,正念与瑜伽在练习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二者对身体和心理都存在调节作用。甚至,在正念练习的方法体系中,正念的主要练习形式——正念伸展练习(也叫正念瑜伽)借鉴了瑜伽的形式。然而,尽管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也不宜将其视为等同。

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差异,现代瑜伽练习通常会播放背景音乐帮助练习者达到放松的状态,而常规的正念练习在多数情况下没有背景音乐。正念所关注的对象通常是以自身的身心活动为主,即使是听声音练习,也只是听周围的自然声响,而不播放特定音乐来进行练习。在具体练习时,瑜伽有特定的身体姿势的要求,而正念虽然也有一些建议的姿势,如身体扫描采用躺卧式,觉察呼吸采用坐式,但是不做严格的限定。

另一方面现代正念和瑜伽对心理的操作也存在不同。瑜伽练习里虽也有接受内心感受的提法,但更多时候以排除想法、保持专注的要求为主。而正念则更多的是强调觉察内心活动,对想法和念头的内容和状态等本身不做控制,只是留意、观察它们,不被其牵制即可。

即便是正念练习中借鉴了瑜伽动作的正念伸展练习,和现代瑜伽在练习的目的上也有明显不同。正念伸展仅仅是借鉴了瑜伽动作这种形式,但内核还是正念觉知。所以在练习时,正念伸展对动作、姿势的精准程度不似瑜伽那样做严格要求,只是建议尽可能地去做,重点在于做的过程中留意身体感觉。另外,现代人们参与瑜伽练习,多数以塑形、减肥、保持良好体态为主,更多地将瑜伽视作健身的范畴。而正念练习则是基于注意力的心理训练。瑜伽练习所涉及的形体方面的效果,单纯的正念练习通常难以达到。

三、正念与催眠

有很多练习者会以为正念和催眠相似。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在进行正念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比较容易入睡,更加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这里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催眠和助眠不同,催眠不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让一个人睡着,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催眠主要是指在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中,催眠师向来访者提供暗示,使其处于意识狭窄的状态,以唤醒被催眠者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并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所以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被催眠者没有睡着,而是和催眠师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框架之中。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和其受暗示性存在密切相关。有一部分个体,不管催眠师技艺如何高超,都无法将他们催眠。因此,催眠和助眠没有实际的关联。

那么,就催眠和正念的直接对比而言,也存在诸多差异。从形式上看,催眠一般需要有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且两者存在信任的关系,而正念则是在多数情况下独自进行的。催眠通常需要催眠师念指导语,正念练习者在初期需要听指导语,但是熟练以后,通常建议不听指导语而自行指导。从意识状态来看,催眠中的个体虽然仍然是醒着的,但是清醒程度较低,意识相对狭窄,而正念则是追求清醒地觉察,并尽可能保持对当下持续全然地觉知,尤其对可能将注意力带离当下的心理活动保持留意。从思维操作上来看,催眠涉及大量的想象和回忆,如想象自己处于某个特殊的场景,回忆小时候让自己感到挫折,甚至创伤的经历。而正念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想象的成分(部分正念干预方法中涉及身体扫描的指导语允许有轻微的想象,慈心冥想也存在一定想象),更不会去回忆过往经历。正念强调的是对此刻如实地觉察,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活动之中,觉察到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从心理干预的流派来看,催眠属于精神分析治疗,而正念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范畴,因此对于心理问题形成与解决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在此亦不详述。

这里需要进一步提及正念初学者容易睡着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正念改善睡眠的原因。这只是对初学者而言,在进行正念练习时,由于其心智模式对觉察当下的心理操作和心理状态不适应,出现了无聊、厌烦和心理回避的感受,且未能及时觉察,则出现心智游移、白日梦,进而昏昏欲睡(想想我们在看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时容易睡着,原因同此类似);又或者因为身体没有得到足够休息,更容易产生疲惫感而入睡。从本质上讲,这不是正念练习追求的状态。正念改善睡眠的真正原因,主要在于通过长期的练习,使个体繁杂的思维更加清晰,不再对未来担忧、对过往纠结,内心更加平静。这样,在入睡时个体能够更为自主地调整身心状态,同时亦对入睡的预期保持开放的态度,则困扰自身的念头会减少,不再思前想后,辗转反侧,自然能够顺利进入睡眠。当然,初学者在练习正念时容易犯困入睡,亦不妨把这当作正念助眠的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练习经验增多,通常一次正念练习结束后,个体的状态会更加清醒。因此,对有经验的练习者来说,一般不建议在入睡前进行正念练习。

四、正念与肌肉放松

另一种可能与正念产生混淆的调节方式是肌肉放松。肌肉放松一般以渐进式放松为主,是个体有序地(如自上而下地)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而在放松之前需先使肌肉收缩,继而进行放松。渐进式放松训练可以有效消除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作为治疗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的辅助手段。

肌肉放松和正念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存在对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有序觉察的操作。然而,具体的操作方法存在显著差异。正念的身体觉察的练习主要包括身体扫描和正念伸展。其中身体扫描练习只是将注意力投放在相应的身体部位,并不对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的控制,仅仅去觉知身体的感觉,就算没有感觉也无须通过控制肌肉来制造感觉。而如果觉察到某一部分(如脖颈、肩膀)出现了紧绷,可以只是感受紧绷的状态,也可以选择在觉知的前提下调整姿势放松,并留意调整过程中的身体和内心感受。而正念伸展则是进行一些缓慢的身体活动(如抬手、踮脚等),感受伴随着活动时肌肉、呼吸甚至心跳的感觉,也感受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运动的部位和静止的部位在身体感觉上的差异。正念伸展只是觉察伴随运动相应部位肌肉自然收缩或放松的感觉,而没有肌肉放松中有规律地对某些部位进行刻意收缩与放松的操作。由此可见,正念与肌肉放松都能够达到放松的效果,但是在如何操控身体和觉察身体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正念和肌肉放松在练习目的上也存在差异。肌肉放松练习的目的当然是放松肌肉、调节身心紧张状态。而正念练习的目的,在本章阐述正念的“意图”元素时有所提及。简单来说,正念练习者需要设立一个总体性的、长期的目的,但是单次练习并不存在其他目的,只是不评判地觉察此刻的内在经验和外部环境。单次正念练习所产生的放松状态,通常会被视作正念练习的“副产品”,而不应被视作练习的直接目标。个体练习正念每次的体验和身心状态都有差异,放松状态也存在波动,甚至有时达不到放松。如果以放松作为练习本身的目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困惑、沮丧,不利于正念练习的长期坚持。即使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作为练习目的的个体,亦不建议每次练习后均检验放松效果。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是,在持续的正念练习一个月、两个月后,再评估身心整体的放松状态。

将正念和上述各种干预形式进行区分,并不是要比较正念和其他干预的优劣,更没有将正念置于更为高级的干预的目的(这种态度本身与正念相左)。各种练习均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效果范围。但是任何一种干预形式也都有其自成体系的理论,在干预过程中需要时刻遵从。将正念和其他干预进行区分,是为了帮助练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正念的本质,减少内心的困惑和行为的混淆,并且在练习实践中能够始终在正念的概念框架内进行操作,以保证练习的规范性,并收获更好的练习效果。 3t9SKfYpLfZuaM/Er5Ry4+5kF+Acpo44TjgrjFysbjSr9Y26gCS7lgf3zzVrGV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