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说法,如对于正念的成分的解读,其实也属于概念的范畴。但本节我们只是对正念的本身进行探讨,这是正念最核心的内容。事实上,众多学者梳理历史文献也好,相互讨论借鉴也罢,他们对正念给出过多种定义,虽然这些定义相互之间没有大相径庭,但也存在不同的侧重和细微差异。为了就正念给出一个共识性的概念,我们仍从正念减压的创始人卡巴金的观点出发,来阐述正念的定义。卡巴金作为最早系统科学研究正念的学者,引领了正念研究与实践的风潮。他对正念的理解,对此后大多数的正念研究者都具有借鉴作用。
卡巴金为了更加规范化其正念减压的流程,结合科学实证主义的思路为正念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正念是通过有目的地、非评判地注意当下而升起的觉知(Kabat-Zinn,2003)。此后对正念的概念,其他学者也提出过各自的见解,但是可以认为这些概念追根溯源还是大都来自卡巴金的这一表述,并且原则上与卡巴金给出的定义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事实上,下节阐述正念成分时提及的三因素模型对卡巴金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见本章第二节)。为了不引起过多重复,这里对卡巴金给出的定义进行简要阐述。
卡巴金认为,他对正念给出的定义是偏操作性的,即更多的是讲述“如何达到正念的状态”。从定义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正念的近义词是觉知,这也是此前国内研究者将mindfulness译为觉知、心智觉知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卡巴金认为,正念是一种注意,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进一步地,卡巴金对正念所指代的注意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界定。一是需要有目的性,即正念的注意练习需要存在特定的目的。这一目的因人而异,但是对每个人而言,则需要非常明确。学者认为,目的是正念练习能够持久的前提。二是正念的注意是针对此时此刻、当下的,所以注意指向的均是此刻的经验,而非对过往或未来进行思考。三是正念的注意是不带评判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注意对象,带来什么样的主观体验,都需要尽量以其本来面目进行觉察。更重要的是,对内心升起的负面感受,作为正念练习时注意的对象,也要保持不带评判的态度。如果能够遵照上述的方式进行注意就可以认为,这种注意带有了正念的特点,是一种正念练习。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及的正念,和埃伦·兰格(Ellen Langer)提出的专念(英文名也为mindfulness)是有区别的。兰格所提出的专念,形式上和正念类似,但是更强调对事物细节进行区分,关注事物所属情境,注重多视角看待问题,鼓励开放创新,当然,也强调对当下的专注。兰格所开发的基于专念的干预通常涉及教授参与者从多个角度或在新的语境中考虑它们所面对的信息或情境,以提高学习效果或创造力。虽然兰格和卡巴金的概念都强调对当下的灵活觉察力,但兰格的专念通常涉及对外部材料进行处理,如要学习或加工外部信息,并且通常包括主动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认知任务,如解决某些问题等。相比之下,卡巴金的正念往往是针对个体的内心体验(如思想、情绪),强调非目标导向的、非批判性的觉察。兰格本人也提到,不能无端地将她的专念和正念相提并论,并且指出它们来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这里特别提出,我们全书所讲述的正念,除做特殊说明外,都与兰格的专念概念存在明显区别。
在卡巴金的正念定义的前提下,我们通常会用正念指代多个形式的具体概念,这也是读者甚至学者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在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三个概念:特质正念、状态正念和正念干预。它们很多时候都可以用正念来简称,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形式上的区别。虽然其核心概念没有差异,但是如果不进行区分,仍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
特质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trait mindfulness)是将正念看作类似于人格一样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是指一个人总体上所具备的对当下不评判的觉察力。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觉察力,因此特质正念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并不需要经过正念冥想练习来额外获得。然而,长期、系统的正念冥想练习可以提升特质正念水平。
状态正念(state mindfulness)是指将正念看作一种状态性的存在。从研究角度来看,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特质正念直接对应的,就是将状态正念看作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同时又存在情境性的、可变的心理结构。在一些研究中通过直接询问个体的某种状态来测量。另一种是将状态正念看作经过正念冥想练习以后激发出来的特殊的意识状态。例如,有些研究中对正念的测量是个体需要经过正念练习之后来进行评估,没有学习过正念的人难以理解相应表述的含义。不管是何种情况,都认同状态正念的可变性,只是前者不强调其因干预所激发的特殊性。状态正念和特质正念是存在紧密关联的,特质正念高的人其状态正念虽然也会浮动,但总体上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也有学者提出,相比起特质正念,状态正念更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许这也是强调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的意义所在。
正念干预(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或者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都是指基于正念的练习,如觉察呼吸、身体扫描、正念行走等。所以正念干预涉及了具体的练习行为,是旨在改善身心状态的具体手段。
在厘清了这些具体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能够区分在一些语境中的正念代表什么了。例如,“正念改善心理健康”,这里的正念更多的是指代正念干预。若是讲道“大学生正念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这里的正念更倾向于指代特质正念。而“激发正念以后情绪的变化”这种表达中的正念则指代的是状态正念。不同的概念主要涉及研究方法、范式的区别,但是三种概念所涉及的核心成分——对当下有意地、不评判地觉察并不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