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正念的练习是以安静的内省的方式进行的。然而,正念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新发展出来的内省方式。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在不同文化的不同阶段,基于各自的目的,人类采用过多种多样的内省法来探索内心。了解人类内省的历史,我们可以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了解正念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众多内省法中了解正念的独特之处。
早在心智发展进化成熟伊始,我们人类就对自身内心运作的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害怕、恐惧的情绪?我们如何来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我们的内心活动与外部世界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状态是否能够通过心灵来调节?这些当代人热衷探索的话题,其实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展开了。在科学远未企及的时期,内省是人类独有的探索内心的能力。它既质朴又神秘,与早期的宗教元素混合在一起,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瑜伽是早期人类内省的方式,主要的形式是静坐、冥想、苦修。有关瑜伽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远远早于古印度佛教诞生的岁月。在当时,瑜伽作为追求解脱的修炼手段,当然也涉及浓厚的宗教色彩。南亚次大陆上孕育出了一批人类早期的修行者,其中发展出的古印度婆罗门体系中的冥想传统更是为佛教修行提供了方法学的土壤。
在我国,古人也通过内省、静坐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内心。相传5000年前,黄帝曾问广成子长寿之法,广成子答“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段故事被记载在《庄子》中。《庄子》一书中还特别提出了一种叫“坐忘”的静坐方法。另一道家典籍《道德经》中也多处提及类似观点,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在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家文化中,内省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其对身心调整的见解与正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我国儒家也强调自我反思,即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来完善自身品性。其中《论语》一书中就提到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也极为强调通过内省来提升道德修养。另外,白居易、苏轼、陆游、王阳明、曾国藩等诸多名人都有静坐修行的习惯。应该说,对于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古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内省、静坐都是比较流行的修养身心的方式。当然,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佛学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重要成分。因此,可以推测,那时中国古人的静坐中已经包含了正念的元素。
据记载,在西方,一些著名的哲人也有内省的习惯。比如,苏格拉底会经常性地进入一种冥思的状态,他将这种过程形容为“聆听神秘的声音”。而犹太教中存在基于冥想的修行传统。古希腊犹太哲学家费洛发明了某种涉及注意力的精神练习。另外,在基督教世界中,静坐的传统也是较为常见的。然而,静坐的内容以祷告为主,对内心的观察的操作相对少见。后来,科学心理学在西方出现,其诞生之时,构造主义学者采用内省法观察自身、探究心理元素,试图了解内心运作的规律。虽然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评价,内省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朴素的方法为早期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比之下,最为系统和细致地采用内省的方式探究内心的尝试当属佛学冥想。佛教自诞生起就以解脱内心痛苦为终极目的,在内省的道路上进行了数千年的尝试。而正念,正是佛学冥想探索中出现的重要成果。正念的核心概念可追溯到《四念处经》等经典文献。然而,对普通民众而言,认可佛学正念对生命和世界本质的哲学解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浓厚的宗教色彩难以被普罗大众接受,原始版本的正念一直无法真正进入公众视野。